教你如何致富。

如何看待与金钱的关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话题。

最近朋友圈最火的话题,莫过于上海人民公园香焦大叔的惊人之语:“一个月五千块一万块(工资),那是乞讨!”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对一线城市收入水平的言论,戳中了很多网友的肋骨。

@52 Hz等待:我是93年的乞丐。

@肖婷婷的冬冬:月薪一万在乞讨。我们不就是一个月三千的乞丐吗?

@dis Tingzi:月薪过万,加入丐帮是莫大的荣幸。

@翁贤1991:乞丐5000多。

当然,每个人都表示理解-

@亭亭亭亭亭亭112:大叔说的没有错。

@薛飞索菲亚:月薪一万在上海真的感觉比乞讨还不如。

微博里有个用户曾说“我刚脱贫年薪百万”,然后对女相亲对象进行了一番发自内心的点评。尽管说话者可能无意,但这个关于金钱的话题已经扰乱了我们敏感的神经。

这已经不是一个“拜金时代”了,但是同时存在的经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欲望让我们更容易陷入迷茫。

在阶级分化和固化的今天,我们沉浸在焦虑和恐慌中。我们能找到更好的看待金钱和人生的方式吗?

我们挣多少钱?

就在前几天,我采访了财经媒体人简琦。在谈到这个话题时,她说:

“钱是我实现自我的手段之一,所以只要能实现我的自我实现,那钱就够了。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数字。”

所谓的贫富差距,绝不是一个数字。

态度差异:“讨厌钱”和“只被钱驱使”一样可怕

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写过一部著名的戏剧《玩偶之家》,剧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一直生活在传统的婚姻制度下,她与丈夫的关系非常不平等。最后,她醒来,终于离家出走,开始新的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玩偶之家》剧照

与大多数读者看完这部剧后会赞美娜拉追求自由平等的叛逆精神不同,鲁迅看后写下了不同的文字:

“除了她的觉醒之心,她还带来了什么?如果像先生们那样只有一条紫绒绳的围巾,再宽两三尺也完全没用。”——《娜拉走后发生的事》。

是的,她需要更富有。她包里有东西。说白了,她需要钱。

很多人一说起赚钱理财,神经就开始变得敏感或者消极。

“我是搞艺术的,怎么可能赚的钱比金融多?”

“我总是有未付的信用卡账单。没关系。年轻人不用攒钱。”

仇富,仇富,帮不了穷的你。

客观地说,如果精英和成功人士只是出身比普通人强,那么我们完全有权利鄙视他们。但是,如果精英的成功是建立在努力和知识的水平上,那我们的道德优越感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在另一个极端,有些人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完全放在金钱的多少上。

比如胡润2017年6月发布的报告说,钱自由门槛比2016年提高了50%,其中一线城市2.9亿元,二线城市170万元。

按照这个标准,大部分人每天只能活在抑郁中,想都很难。

“盲目迷恋数字的增长,像巴尔扎克的葛朗台,积累了大量财富,却从未真正活过。其实很多人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跟钱的绝对量没有关系。”

思维的差异:穷人认为——我工作是为了钱;为富人着想——我想让钱为我工作

《穷爸爸,富爸爸》中描述了两个父亲,他们都有丰厚的收入。

一位父亲拥有大学学位和博士学位,但他一生都在与个人财务问题作斗争。另一个连初中都没读完,却成了夏威夷最有钱的人之一。

作者回忆,一个父亲总说“我买不起”;另一个父亲禁止他们说这样的话。他坚持要我们说:“我怎么买得起?”

一位父亲教他写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简历,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另一位父亲教他写雄心勃勃的职业规划和财务计划,从而创造创业机会。

一个爸爸鼓励他成为有稳定工作的专业人士,比如律师、会计,另一个爸爸鼓励他学会致富,懂得金钱运动的规律,让金钱为自己工作。

“我不为钱工作,我要钱为我工作。”这是穷人和富人思维的根本区别。

有一个词叫资源逆转力,意思是先思考“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然后沿着这个方向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说“我不行,因为我没有这个那个。”

要知道,钱是一种力量,更强大的是财商教育。如果你知道钱是如何流动的,你就获得了控制它的力量。

所谓财商教育,其实就是在实践一种对金钱的控制,控制金钱,而不是被金钱控制,才是控制自己人生的力量。

真正的财富必须是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共同体验。

与其说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不如说贫穷限制了你的思维方式。只有在思维模式上做一个“有钱人”,才能走出贫穷的陷阱。

方法不同:人生需要减法,会花钱的人会赚更多的钱。

梭罗说过,一个人的财富和他能忽略的东西的数量成正比。

对此我深表赞同。最近业界精英们反复强调同一个经验:成功的人生大多是极简主义的,因为宝贵的时间只应该留给最宝贵的人和事。

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一个什么都囤积,什么都想要,又无法选择的人,他的生活往往是一团糟。

乔布斯曾经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家具,只在客厅放了一盏落地灯。其实这是一种坚持重视不如去做的态度。我们所拥有的,不在于很多东西,而在于每样东西应有的好处。

喜欢增加而不是减少,喜欢得到而不是放弃是人的天性,但是很多时候减少和放弃会让我们过得更好。

因为这种做法有时候违背人性,很多人做不到。当然,这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

那些能够化繁为简,摆脱杂念、欲望、杂物的人,往往能够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找到那些跟随大跑的人所忽略的机会。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至于如何让人愿意花钱,这就是艺术了。

所谓“富人思维”,首先不应该把囤积金钱本身看作是金钱价值的体现,而应该通过金钱所获得的利益来衡量其价值。

就像《格调》一书中提到的,在真实的上流社会隐形生活中,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奢侈品,他们会花钱定制自己喜欢的、真正舒服的东西。

奔向财务自由的生活,绝对不是靠储蓄就能实现的。把钱投资在正确的地方,把钱变成一种力量,为自己创造和实现更大的价值,这才是财富的意义。

理财就是管理人生,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最好的投资是投资自己。

硅谷投资人吴军说,当一个人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时,他不仅能获得物质(如金钱)和精神(如名誉)财富,还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

只有那些以自我成长、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积极人生目标为动力,继续努力,增长知识,投资自己,以赚钱和成功为手段的人,才能实现这种发自内心的幸福。

在最新一期的《读者》杂志上,刊登了科普作家万伟刚的一篇文章——《为什么知识如此重要》。

在这篇论文中,他用“精英”和“普通人”两个假设性的概念讨论了“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区别。

1,精英探索未知,普通人恐惧未知;

2.精英能长远规划,普通人缺乏自制力;

3.精英注重个人选择和自由,普通人则认为别人应该像自己一样;

4.精英拥抱改变,普通人拒绝改变;

5.精英爱讨论思想,普通人爱讨论人和事;

6.精英们把空闲时间花在学习上,普通人把空闲时间花在娱乐上。

还有一个区别值得一提,就是精英特别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强调公平。

这个结论来自于2015的意向新研究。因此,更精英的人,如耶鲁大学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选项,而不是公平和公正的选项。

从思维方式上,基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未来。不信你可以给周围的人坐对位置。我们都审视自己,看看是否需要改变思维。

金钱的概念是一门值得探讨一辈子的学问。如果你学了这门课,你将成为一个聪明、富有和快乐的人。不学的话,一辈子只会抱怨工作和老板,盼着钱,唉声叹气。

而这一切都和钱的绝对数量无关。

我们也想成为精英,但现代世界与我们的直觉,“心灵鸡汤”和寓言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富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去游戏、去改变世界。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亲自参与,最快的方式是看书。

站在阅读的最低门槛面前,如何走这一步,就看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