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民俗文化

顺德民俗文化调查研究

朋友,你听过顺德“自梳女”的故事吗?除夕夜,你在街头“买懒”吗?端午节的时候,你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龙舟比赛?这些都是顺德的民风。“乘风而行,取长补短。”民俗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在漫长的岁月里,顺德这片河流纵横、池塘交织的南方沃土,孕育了多少动人的传说和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欣赏顺德迷人的风俗和传统吧!

一、顺德春节。“恭喜发财,带到市场上”,这句话你在春节期间一定说过很多次了,而且是带着喜悦说的。春节,也被称为中国新年,是中国最大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你知道顺德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在旧社会,过年包括送灶、收灶、拜年、开年、迎年等一系列活动。“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有的甚至贴“门神”,不会错。顺德人形容互不理睬,称之为“贴错门神”,此谚语由此而来!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后,孩子们涌上街头“买懒”,唱“买懒歌”。歌词是:“买懒,买三十夜,人懒我不懒。”“鞭炮一声分旧年。”在正月初一,全家人围坐在大厅里给年轻一代拜年,并一起品尝年糕等节日食品。初三俗称“赤口”,活动暂停半年。第四天一直持续到“人民日”的第七天。现在过年的习惯已经大大简化了,有一段时间去掉了很多。吃团圆饭不一定是在家里,很多是全家人在饭店吃的。但是过年的习俗还是保留了很多。比如发红包,贴春联,舞龙舞狮,选新年花等。,这些人还是幸福的!我们认为,要继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顺德端午节。在农历新年的端午节期间,每个乡镇都会敲锣打鼓。过去,由于顺德河流水道纵横交错,以农耕捕鱼为主,顺德农民习惯了“看门看水,踩船”的生活,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时至今日,顺德农村仍有赛龙舟的习俗,这与千百年来龙腾习俗的传说分不开。由此可见,顺德人的龙舟精神是古代越精神与充满活力的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关于龙舟的产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由清朝乾隆年间顺德县一个破落家庭的孩子发起的;二是清朝康熙年间,创建天地会等组织进行宣传。一般认为顺德是龙舟的故乡。顺德龙洲最具代表性的是龙江龙舟。龙江龙舟采用淘汰制,三天决出冠军。冠军队伍敲锣打鼓,身着红衣,挂满鲜花,威风凛凛地回村了。为了庆祝胜利,村里热闹富裕的村民出钱,做了几十桌饭菜。村民围着丰盛的饭菜围坐在一起,热闹非凡。这就是独一无二的“吃龙舟饭”。

三、顺德中秋。中秋之夜,月色皎洁无瑕,圆月象征团圆,所以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串门,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顺德人和中秋节都很隆重。从八月初十开始,人们就一直忙着买月饼。人们把八月十四日称为“迎月”,十五日称为“赏月”,十六日称为“追月”。这可以说是“月亮,现在在海上变得很圆,照亮了整个天堂”和“我希望人们可以长久地生活在一起。”再来说说鱼灯节。鱼灯节曾经以热闹的气氛给社会带来了生机。它既是自发的民间娱乐活动,也是对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成就的检阅。是几十年前大良地区不定期举行的民间比赛之一。多在秋高气爽或元宵节的晚上举行,由民间好事者组织,筹集资金,组织鱼灯主会。参赛的鱼灯笼,聚集在一起,列队行进,近距离以各种方式游动;从远处看,这条龙蜿蜒曲折,色彩斑斓。顺德的养殖业很有名气,是淡水鱼主产区。大良“鱼灯节”是人们以艺术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对理想的追求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寓意庆祝丰收。

四、顺德“自梳女”。自梳女产生于清末,是珠三角特有的特殊群体。据顺德县志记载,当时顺德丝绸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她们看到有些姐妹结婚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下,不愿意受此束缚,宁愿终身不嫁,于是生下了自梳女。顺德历史上也有过很多窈窕淑女坚决不嫁的习俗。她们是顺德的“自梳女”。珠三角其他地方女生自我打扮的情况和顺德差不多。以前未婚女子都是扎辫子,结婚时母亲或女长辈把头发梳成发髻。但那些坚决不嫁的人,在履行了一定的仪式后,会梳辫子。从此,女子被“梳头”,正式成为“自梳女”。这是因为明朝是封建礼教摧残女性最厉害的时期。而且到了明朝,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就出现了。地处珠江三角洲的顺德,养蚕业丰富,天时地利,丝绸业发展迅速,其中妇女多从事筑巢。这时,顺德涌现出一大批经济独立的女性。这种特殊的习俗是从古代母系社会的婚姻习俗中继承下来的,然后在时代中与具有个体解放色彩的社会生活相呼应,并在清末民初达到高潮。直到上世纪30年代,珠三角的丝绸业衰落,这一带的女青年听说去南洋打工收入丰厚,便结伴而行。很多女人在南洋工作多年,没有谈婚论嫁。五六十岁时,买供品拜天地,成了无师自通的女人。而她们是中国最后一批自我修饰的女孩。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特殊习俗逐渐消失。

第五,顺德唱龙舟。唱龙舟并不是我们脑海中经常出现的龙舟实物形象,而是一种民间说唱。龙舟是用广州话唱的,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艺人大多是在轮渡上为过渡而唱。歌者手持一根带木棒头的木龙舟长棍,胸前挂一面小锣小鼓,边敲边唱。内容以童话和劝诫为主,基本都是诵经,语气简单粗暴,乡土气息浓郁。龙舟是顺德腔正宗,所以顺德有“龙舟之乡”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前,经常有民间艺人手持用木头雕成的精美小龙船。这些小龙舟配有龙头、龙尾、划手、锣鼓和伞,就像真正的龙舟一样。他们挨家挨户站在门口,先说吉祥话,然后敲响龙舟的锣鼓,唱赞歌。龙舟传统剧目内容丰富,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如八仙过生日、仙女产子、赵扇、三任、诉苦等。,深受群众欢迎。辛亥革命前后,出现了所谓的“社会龙舟”。这些作品,评论时局,表达政见,起到了宣传革命的积极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会龙船年广东大事记》。龙舟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艺术家们在渡船上为过渡的人们演唱,手持一根长棒,棒头上刻有木制龙舟。如果说精致,那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胸前挂着一面小锣,一面小鼓,他们边打边唱,再加上龙舟的晃动,桨发出敲打时间的声音。六七十年代,广东著名戏剧家温觉非写了一首倒珠帘,是龙舟说唱最后的辉煌。龙舟原本是端午节时比赛用的船名,但民间艺人和民间艺人用锣鼓配合,编曲出有节奏的民歌。后来演变为曲艺、粤剧的一种“曲牌”,成为一种乡土气息浓厚、易于剪辑、易于演唱的通俗文艺唱法。

阅读全文:610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