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高中作文阅读“灵与肉”的思考

教学要求:

1.分析张贤亮的精神气质,加深对其作品的理解。

2.通过对绿化树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第一,张贤亮的精神气质

张贤亮,1936年2月生于南京。1956年8月在甘肃省委干部文化学校任教师。1957年7月,在延河发表抒情诗《风之歌》,被打成右派。从1958到1976的18年间,他经历了两次劳动教养,一次管制,一次群防群治,一次监禁。从一个简单的生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贤亮是一个有着很多艰辛的作家。1979回归文坛以来,写了短、中、长篇小说,有《魂与肉》《肖尔布拉克》《绿化村》《半个男人是女人》《习惯了死亡》《我的菩提树》,其中《魂与肉》《绿化树》《肖尔布拉克》。

张贤亮在《一纸荒唐言》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他的个人经历和遭遇,也表达了他对文学观念的许多看法。他特别呼吁评论家注意对作家精神气质的研究。他说,“一个人青年时代的短暂经历对他的影响很大,对他神经的巨大冲击甚至可以决定他一生的精神状态,使他成为某种精神类型的人...如果这个人恰好是作家,那么无论他选择什么题材,他的表达方式、艺术风格、情感基调、语言色彩都会被这种特定的精神气质所支配。”纵观张贤亮的创作,可以说他的小说是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外化而成的哲理和诗意美的结晶。要深入理解他的小说,就要关注他的精神气质。

研究张贤亮的精神气质,首先要关注他的青年经历。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他在1957年4月7日写给《延河》编辑部的信中,以一个口无遮拦的年轻人的凶悍和自信宣称:“我要当诗人。我不想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用我的感情去感染别人,也不想用我胸中的火焰去点燃下一代的火炬。这是一种罪恶。同时,我有信心我可以,我也有意识地挑起了这一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年轻的张贤亮在生活中的努力和他在文学上的远大抱负。他当时发表的抒情诗,如《夜》、《下班要唱的歌》、《傍晚唱山歌》、《风之歌》等,也透露出他热烈的感情、浪漫的色彩和幻想。随即又因《风之歌》而被杀,这无疑极大地震撼了他的神经,使他的精神气质渗透出一种悲壮的色彩,一种愤怒而悲伤的孤独。正如他自己所说,“灵魂深处总有一个孤独的内核”。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难中,他从生活底层(包括接受西北自然环境和劳动人民的影响)汲取了酸甜苦辣的人生经验,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把自己的精神气质融化为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正是以上因素。它对其作品的艺术氛围、情感基调、语言色彩起着重要而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了他浑厚、深沉、凝重、哲理思辨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