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焦虑,做一个幸福的后妈。

当妈妈不到九个月,妞妞妈妈和我一直处于焦虑中,我一不小心就被这种情绪碾压。

怀孕初期开始补充各种维生素A,B,C,D,钙,镁,铁,锌,硒,DHA,担心宝宝长不大。

孕晚期,因为脐带绕颈两周,我每天战战兢兢地数着胎动,一刻也不敢放松,怕一个不小心宝宝缺氧窒息;

好不容易等到卸货,坚持顺产的妞妞妈妈却被残忍地告知羊水过少,需要马上住院。我非常害怕我会毫不犹豫地转向手术。

第二个月宝宝湿疹严重,满脸都是包。她整天用小爪子割伤自己。母亲问起偏方和秘方,怕娃娃毁容,将来找不到老婆。

大概过了一百多天,突然停奶,半夜去医院急诊。一想到我可能再也不能给我的孩子喂奶,我就感到难过。......

娃娃半岁就可以吃辅食了,绞尽脑汁给他做。于是,人们闭上眼睛,扭着头,捂着嘴,丝毫不考虑为了母亲的辛苦。

最后,宝宝快九个月了,我睡觉从来没有超过五个小时。晚上想给他断奶,尝试了近一个月,初步有效。终于第一次睡了,兴奋的发了朋友圈。结果我被扇了一耳光。第二天晚上醒了三次,依次拍屁股,哼歌,喂水。最后还是塞了奶头。

新手妈妈还是这样。当你做了多年的老母亲,你会不会经常为孩子担心?孩子发烧生病不起,担心烧坏脑袋影响智力;孩子处处调皮,怕长大后危害社会;孩子老实,不善言辞,怕以后被欺负;孩子成绩不错,第二次考试名列前茅。他们担心以后受不了打击,逆境商低;孩子成绩差,在班里垫底。他们担心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没有前途...简而言之,妈妈的焦虑指数比普通人高几个数量级。

女人是软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每个母亲都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成长的每一分钟都牵动着自己母亲的心。我知道我没办法担心,但我还是忍不住担心。但是,焦虑的妈妈是带不出快乐的孩子的。

十月怀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完成了第一次母子分离;母乳喂养到一两岁,断奶的那一刻是母子第二次分离;孩子上幼儿园,背上小书包,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就是第三次母子分离;最后,孩子上了大学,工作,结婚,生了宝宝。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母子俩完全分开了。《好母亲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说: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的永久占有,而是体面的退出。

可怕二、789、不尊重死狗,青春叛逆期,哪个家长不遇到孩子的叛逆期?所谓叛逆,就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评判孩子的成长。第一,孩子在继续发展自己,大人没有跟上他们的成长;第二是成年人经常试图让孩子服从。当孩子有了主见,不再是父母的宠儿,大人就觉得孩子叛逆。但是,没有控制,怎么会有反叛呢?

控制孩子是部分家长的需要,但绝对不是孩子的需要。有没有一个孩子真心喜欢他的一举一动,大事小情,严格按照父母的指示去做,并且在父母的监督之下?孩子不喜欢控制,家长往往会想办法控制,享受控制孩子的成就感。一旦他们连小细节都控制不住,就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幸福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对我好”并不是最幸福的选择。父母步步紧逼,可能只会让孩子想逃。

很多家长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就会明白我们的苦心。诚然,如果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用这个借口来控制孩子的生活。因为我最看重的是孩子的快乐,是他能在家庭中获得归属感,是他遇到问题能主动和我沟通,而不是希望他有多伟大。

“宝贝,你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相信大多数孩子从小到大都被父母问过无数次这个问题。孩子爱妈妈多还是爱爸爸多?孩子和奶奶、外婆、保姆都很亲。他们会停止爱他们的母亲吗?严重的话会发展成问孩子世纪难题:你媳妇和我都掉水里了,你先救哪个?

母亲对子女爱的要求,可能是试图在家庭中建立一种超越夫妻关系的亲子关系。有的妈妈和孩子发展出了类似的关系,觉得“没有什么比我的孩子更重要”,“老公根本不靠谱”。这样的妈妈,一方面会经常要求孩子的爱,另一方面会认真的控制孩子。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永远让位于夫妻关系。因为亲情,爱情,友情,只有爱情是专属的。对孩子最好的爱是夫妻之爱。夫妻对彼此有多少爱,孩子就会感受到多少爱。他长大了,心里有多少爱,就决定了他能爱别人多少。

其他家庭的孩子吃这个牌子的奶粉,买那个牌子的玩具,报这个兴趣班,去那个国家旅游,上这个早教班,考那个重点学校...很多妈妈往往被“来自别家的牛娃”所驱使,跟随身边“成功”父母的脚步,不断为孩子选择更好的东西,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同时收获更多的烦恼。

妞妞妈妈刚二十出头的时候,在学校附近帮师傅接女儿放学。小学门口,一大群人围着她,不亚于一线明星的见面会。拿起耳朵凑近一看,哇,太好了。无数的妈妈们聚在一起,不停地分享着所有关于小升初的信息,哪个学校开始招生了,哪个学校按照某个杯子入选了,哪个学校开始收孩子的简历了。各种焦虑,各种无奈,各种询问,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各种线上”。简直让人觉得,如果没有四方打听消息,把孩子送到那些排名靠前的学校,爸爸妈妈根本就是不努力,不负责任。可惜你这么盲目从众,没有主见。

有了宝宝后,大部分妈妈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4小时的重心都在宝宝身上。没有时间化妆、购物、健身、阅读、娱乐...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原来的美少女今天变成了黄脸婆,生活中只剩下孩子。她是一个好妈妈,这么努力,这么认真,这么负责,这么“一切为了孩子”,这么敬业。但是为什么老板不理解自己,丈夫不理解自己,甚至孩子也不理解自己?

妈妈们何不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移开一点,关注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增加乐趣,偶尔臭臭,看看书,听听音乐会。当你学会了从孩子外部获得快乐,你会发现你的育儿焦虑会减轻很多,孩子也不会因为妈妈没有全心全意的关注他而感到失望和难过。相反,孩子会变得更独立,更自立,更有能力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困扰中国家长最不科学却又最困惑的一句话。然而,人生既不是短跑,也不是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在孩子漫长的成长道路上毫无意义。父母把现实生活中的焦虑转移给孩子。他们没有竞争力,落后,成绩差,没上过好大学,工作做得不够好,钱赚得不够多,不够成功,所以不断强迫孩子避免重蹈覆辙。我停止了成长,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于是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所有的压力都转嫁给了孩子。

育儿自己,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玩手机的父母永远教不出爱读书的孩子,拒绝学习成长的父母,也不要指望孩子终身学习。与其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凤凰,不如先努力做一个成长中的父母。在你的眼睛和耳朵下,你的孩子会被感动,跟随你的脚步,慢慢成长。

最近看了宗一郎的《被人嫌弃的勇气》,读到这一部分,顿悟了。

阿德勒提倡人人平等的价值观。大人和小孩在认知和能力上是有差异的,但谁也不要凭借自己的优越感,居高临下。家长或心理咨询师只能提出意见,是否做出改变是当事人的事。这和把马带到河边,却不强迫它喝水是一样的。

我很喜欢前段时间流行的佛教游戏《旅行青蛙》。它的设计隐藏了育儿的真相。佛养蛙,佛养娃。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的活力就不会被扼杀。

我们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父母首先要分开话题,量力而行,默默守护娃娃,见证娃娃的成长。剩下的就交给时间,静待花开。

最后,请慢慢来,放下焦虑,做一个幸福的后妈。

别担心,娃娃们会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