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简介和详细信息

人物经历潘宇14岁开始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因为她参演了抗日剧,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她改名为卢新伟,投奔* * *领导下的第七戏剧队,开始了革命戏剧生涯。曾参演话剧《惩罚》、《重庆24小时》、《家》等。1944年,在戏剧精英云集的西南戏剧展上,潘宇饰演法西斯细菌中的静子,在舞台上展现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女人,十分光彩,首次亮相。抗日战争胜利后,她改名为潘宇,参加了党的对敌斗争。并在党的领导下随中国歌舞剧艺术学会出访东南亚。

1949随解放军返回广州。然后作为中国青年艺术团的一员,去东欧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艺术节。

1954年,华南话剧团把她送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干部培训班,在那里接受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和导演体系的系统而严格的培训。在毕业演出中,潘宇成功地扮演了苏联早期著名戏剧《柳波夫·亚洛娃》的主角。她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外国专家的称赞,称她为“蓝天上的一朵白云”。

专家教授的导演艺术在潘宇的角色创作中得到了体现,这为她以后的导演生涯奠定了基础。潘宇,从演员到导演,还自导自演。演过充满泥土气息的珠三角女人(《珠江雷雨》)、不屈不挠的江姐(《红岩》)、充满艰辛与妥协的刘(《同甘共苦》)、俄罗斯黑暗王国里的闪亮之光卡特琳娜(《雷雨》)。这些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类型。她执导的《青年一代》、《边疆新苗》、《西望长安》、《怒放》等剧目,既能让观众在舞台上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内在力量,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1963,年轻一代排名。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小和小的祖母的祖孙三代这条主线,强调继承革命事业的主题。通过这部剧向观众提问:一方面是远大的理想和艰辛的实践,一方面是温馨的小家庭和安逸的生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在选择演员时,潘宇有大胆的想法。她让浓眉大眼、魅力十足的青年演员扮演林雨生,而小则由身材瘦长的张扮演。有人担心这会损害英雄形象,认为应该反过来。但潘宇有她自己的想法:看起来坚强的林雨生,娇生惯养了很久却有着软弱空虚的灵魂;纤弱的小有着倔强的性格和远大的理想。意象的不同使意识形态的对立更加激烈,对萧的赞美和对林的批判更为有力。此外,潘宇主要是在“看血书”的时候启发演员去探索林雨生的内心世界。要求演员怀上林雨生的母亲,就像红岩里平静死去的姜杰的形象。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加深了。这里的表演不仅充满了泪水,也充满了对英勇牺牲的父母的崇敬和怀念,以及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悔恨和羞愧。潘宇认为,要想让观众不仅从舞台形象的外在特征中了解人物,而且通过外在的动作一窥人物的灵魂,就需要演员不断丰富和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实质。该剧一上演,就在广州连续演出近200场。陶铸同志对说:“你年纪大了,演肖奶奶合适,你演得好。”机组的同志们也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

十年浩劫之后,潘宇执导了《救救她》、《出租新娘》、《迟来的花》等。一边安排“救她”,一边去收容所深入生活。当她看到那些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时,她感到心碎,不禁从心底里呼喊着“救救孩子们”。她深感肩上肩负着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把自己的热情和心血都投入到了这部戏中。剧中的李可以说是林雨生在新时代的演变,她的堕落有一定的社会和家庭原因。在处理李福听说李做了坏事,一怒之下想拿刀砍她的那场戏时,导演让演员拿着一把白晃晃的真钢刀上台,砰的一声落地,观众倒吸了一口冷气。“啊,是一把真刀!人会死的。”这种效果很自然地把观众引导到剧中指定的情境中,让导演的想法——“这种育儿方式很危险也没用,会失去孩子的!”——被观众生动理解。这些细节,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深刻而有穿透力。在处理李与曹打斗的一场戏时,很注重分寸感,要求演员练好一招一式,打起来要像真打,但不能过火;要有舞台氛围,不哗众取宠。她认为,这些场景出现在舞台上,按照指定的情境,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度,以免单纯为了欣赏演员的非凡技艺而引起剧场的异常反应,从而使观众跳出剧中人物的生活去评论一个演员的技艺。在剧中,还饰演先生,观众可以感受到方先生如火般的热情,他用那份不灭的爱唤醒了李垂死的灵魂。

参加工作1984在电影《人生没有单行道》中饰演母亲。同年,她在电影《生死树》中饰演三婆。

1985广东剧院退休。

1994主演导演的电影《女人花》,该电影是根据苏的小说《尘埃中的姐妹》改编的。

1997凭借在胡执导的电影《安珠》中饰演西婆一角,获得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第四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女主角、18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人物评价在戏剧和影视艺术的舞台上奋斗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