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比黄金还贵的金丝楠木从山里运到故宫有多难?

金丝楠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木材。唐代诗人施钧在蒂巴光复寺楠木上写道:“此木有张瑜之味,为目前巴乡绝无仅有。双灵不肯让松柏叫柱子。”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大量使用金丝楠木作为建筑房屋和雕刻家具门窗的材料,造价奢侈。

紫禁城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皇家宫殿。它也被称为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精髓。每当人们参观故宫,他们都惊叹于它的庄严和雄伟。那些精致的家具,精雕细刻的门窗,将皇家工艺的优雅与奢华体现的淋漓尽致。

▲故宫摄影

01

故宫用的木材很多,都是西南产的。所以为了把这些木材从西南运到北京,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因为紫禁城刚建成的时候,唯一指定的木材就是楠木。

闽楠的使用历史最早记载于《战国策》,作为建筑材料的使用始于唐宋。黄金楠木是最好的建筑材料,这主要是因为它的非凡特性。与其他木材相比,楠木更耐腐蚀、防蛀,而且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因为不容易变形,所以使用寿命长。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他曾说:“气甚香,为董亮之器,好料。”而且金线楠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本身质地细腻细腻,木纹中有细细的金线,在明亮的地方看非常迷人。

▲金丝楠木文路

02

然而,在明朝以前,楠木并没有被广泛使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闽楠分布很少,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少数地区。马未都曾说,明朝一棵金丝楠木树只需1两白银。但正是因为路途的漫长和艰险,运输的成本和人力物力,到了北京后价格才涨得像黄金一样高。另一方面,由于闽楠的生长周期很长,从幼苗到成材至少需要200年左右。这两个原因也使得金丝楠木“物以稀为贵”,所以价格高。

明代皇室对楠木的珍贵尤为喜爱,因此成为明朝皇室宫殿和陵墓使用的专属木材。从此,闽楠被大规模砍伐。故宫作为明朝的皇宫,自然成为楠木消费最多的地方。明代有三次大规模砍伐楠木的行动,主要目的是为了修建或修缮紫禁城。

▲楠木金丝

第一次大规模砍伐闽楠是在永乐时期。这一次,砍伐楠木用了10多年,所得木材全部用于建造紫禁城。嘉靖年间,为修复重建损毁严重的三大殿,嘉靖皇帝下令再次大规模砍伐金丝楠木,并运往京城。后来万历皇帝为了修宫,自己建定陵,下令第三次大伐楠木。由于这三次大规模砍伐,在清代,闽楠的开采成本和运输成本更大。仍然喜爱楠木的统治者只好从民间购买,或者用其他木材代替。

03

在故宫精美的木雕和家具背后,无数劳动者和基层官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将楠木运到北京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旅程。光是找木头就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多。当发现木材时,将建造一个山上工厂来砍伐它。山区工厂的工人可能要工作好几年,森林里的野生动物和瘴气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专家说,除了这些危险,伐木完成后,木材还要靠人力运到河里。这个过程很艰难。为了运输它们,劳动者需要翻山越岭,在山中架桥,用绳索拖拽。在山路难行的地方,一旦遇险,就会有几十人受伤或死亡。可以说,每一块木头的背后,都是无数生命的交换。

▲清末的木作坊

木材运到江边后,再通过水路运到长江,最后通过京杭大运河送到北京。整个过程全靠人力。要找到闽楠并运到北京,往往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整个过程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给沿途的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万历年间,工部王和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为了砍伐和运输这些金丝楠木,一个县城死了近千人,全省死了十几万人。

皇家对闽楠的需求对当地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康熙年间,康熙帝意识到这种行为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又因为大量使用金丝楠木的成本很高,决定停止砍伐金丝楠木,代之以松木。之后,楠木在故宫的使用逐渐减少。

▲康熙皇帝画像

标签

古代统治者建造大规模建筑之所以会被后人诟病,是因为那些宏伟的宫殿背后,是人民的心血和泪水。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底层人民付出了时间、劳动甚至生命。在这些艰苦的劳动中,劳动人民还表现出无与伦比的智慧。值得后人尊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