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保税区的七大相关优势

1.实现中央战略意图,落实“314”总体部署的美好蓝图。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提出了四项重点工作。胡锦涛总书记亲自为重庆谋划的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四大任务,构成了新阶段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国务院还批准重庆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了重庆作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西部地区的枢纽地位。

为了实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314”的总体安排,着眼重庆特殊的市场条件和发展优势,着眼中央对重庆实现西部地区“加快”和“率先”的目标要求,推动重庆经济社会超常规、高速发展。通过保税港区这一开放型经济标志性功能平台的建设,推动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完成中央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2.集聚产业转移,增强老工业基地的巨大潜力。

重庆是中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因此,通过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改革、重组和改造,振兴工业,促进全区发展,仍然是重庆的一项重要任务。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有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拓宽视野,抓住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对国内市场的日益关注,抓住布局时机,找准合作项目,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内资。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加快内陆港区建设。通过不断改善软硬环境,将重庆逐步打造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重庆是内陆地区唯一拥有一类口岸的直辖市,也是内陆省市共建开放型经济的首个试点。发展开放型经济是重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要素。2008年,海关总署与重庆市签署了《海关总署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海关支持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合作备忘录》。协调出口和进口,在继续发展出口的同时,更加注重引进外部先进技术、资金、管理和智力;协调出口和内销,在大力发展内需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协调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在充分利用国外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沿海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的利用,支持重庆成为西部第一个沿海加工贸易转移基地。

通过重庆保税港区的建设,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介入国际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引进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产业,实现重庆乃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重庆保税港区的建设将成为重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撑,有利于重庆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和优化重庆产业结构,同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有效缓解内陆地区特别是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困难。

3.利用机场优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与沿海地区相比,重庆具有土地能源成本低、工业基础相对雄厚、潜在市场需求巨大等优势,对高端制造业极具吸引力。因为航空运输成本在沿海和内陆相差不大,如果在江北国际机场增加综合保税物流功能,将吸引以航空运输为主的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向重庆转移。

如今,重庆对高科技产业的吸引力已经开始显现。全球知名芯片厂商台湾省莫德落户重庆,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和测试服务中心在众多竞争城市中最终选择了重庆。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将进一步强化航空物流配套功能,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带动更多配套企业落户重庆,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从中长期来看,空港保税港区对促进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具有重要意义。

4.利用黄金水道打造西部最佳出海通道。

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大城市,行政区域85%以上的进出口货物通过长江进出。重庆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自2000年以来,集装箱的体积每年增加40%以上。与此同时,港口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

据调查,从重庆到上海运输一个20尺标准集装箱,高速公路运输成本接近2万元,铁路运输成本约5000元,长江运输成本仅2500元左右,水运优势非常明显。而西部大部分省市位于内陆,没有内河码头。外贸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物流成本高。发展开放型经济,与沿海省市相比有先天劣势。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区,可以为重庆周边地区外贸货物经长江进出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促进和推动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半径500公里,面积近654.38+0万平方公里。

5.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

重庆保税港区设立前,国家批准的保税港区全部位于沿海。重庆地处内陆,码头靠近机场,依托内河港口,可实现水、空、陆多式联运,形成“水港+机场”的保税港区新模式。同时,可以利用保税港区的功能延伸,拓展保税功能区,通过兰渝、兰新铁路至阿拉山口实现与欧亚国家的无缝对接和贸易往来,探索内陆保税港区水、空、铁多式联运新模式,不仅有利于充分体现重庆作为西部交通枢纽的作用,也有利于探索内陆保税港区的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6.发挥示范作用,率先开创全新的监管模式。

在监管模式上,根据“出口退税、进口保税、区内交易不征税”的政策,重庆海关对进出保税港区的货物采取“提前申报、货到验放”;“属地报关和口岸通关”;“备报装”,简化重庆关区保税港区与其他监管场所之间的转关监管流程;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引领的内陆口岸查验模式,对保税港区货物实行“一线查验、二线检疫”的操作流程;金融服务部门也在积极探索意愿结汇、简化核销、离岸账户等金融服务产品,让通关更轻松快捷,结算更灵活。

7.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展现重庆建设速度。

作为唯一的内陆保税港,与沿海保税港相比,重庆保税港不仅缺乏地缘优势,而且土地条件较差。保税港区地块分散,地形落差大。经反复论证,保税港区一期围网开挖量近18万立方米。以水港功能区(一期)施工现场为例,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约70米,给征地工作带来挑战。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外向型产业的严重影响,保税港区规划建设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为更快地抓住政策机遇,促进重庆经济实力的提升,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求全市要努力做到“高起点规划、大马力建设、大力招商”,2009年底达到围网截流一期预验收标准。因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重庆保税港区要严格按照海关的各项监管要求,完成保税港区的总体规划、土地拆迁、土地平整、围网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

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不断征服挑战;只有牢记使命,才能始终充满豪情。面对这项“时间紧、难度大、资金缺”的任务,重庆保税港区人时刻牢记市委、市政府的嘱托和重庆3000万人民的期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自6月2日开工以来,总体进展顺利,共完成土石方平整约1100000立方米,其中机场功能区7100000立方米,水运口岸功能区4000000立方米。一期建设总投资预计约40亿元(含征地拆迁),现已完成投资约6543.8+0.935亿元,其中机场功能区9.28亿元,水运功能区6543.8+0.0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