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信息
童第周(1902-1979),生物学家。
1902,5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由于家境不好,17岁入学。1927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1930获比利时比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1948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任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曾任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通过体内有丝分裂球染色证明了海鞘镶嵌发育的极性或轴,并以纤毛的运动为实验对象和极性指标讨论了胚胎的极性。在文昌鱼的发育过程中,线粒体之间的关系、胚层之间的关系以及诱导的研究使胚胎学界对文昌鱼的个体发育有了新的认识。对了解系统发育起了启发作用;晚年研究了细胞核和细胞质在发育中的关系,证明了细胞核和细胞质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个体发育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1979年3月,他在为浙江省科学大会做报告时,不幸脑血管破裂,晕倒在讲台上。此后,他一直患病,于3月30日去世,享年77岁。他从教多年,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
传记笔记
* 1902 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
* 1923—1927毕业于复旦大学。
* 1928—1930担任中央大学助教。
* 1930—1934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
* 1934—1937山东大学教授。
* 1938—1941年在中央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
* 1941—1943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
* 1944—1946复旦大学教授。
* 1946—1948曾是山东大学教授。
* 1948—1949曾是耶鲁大学的访问研究员。
* 1949—1955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
* 1955—1976中国科学院生物地质部副主任、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系主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 1977—1979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 1979于3月30日在北京去世。
经验
* 1902 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由兄弟抚养长大。1918加入宁波师范大学,努力学习,成绩优异,以转学生身份考入宁波市小市中学初三年级。
* 1922中学毕业,考入复旦大学,心理学专业。
* 1927毕业后,中央大学生物系系主任蔡宝推荐他担任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
* 1930由亲友赞助赴比利时比京大学留学,1934获得博士学位。
* 1931年9月18日以后,侵华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中国东北。当时,童第周正在比利时留学。出于热爱祖国、自觉抗日的激情,他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大使馆抗议,遭到比利时警方的威胁。
* 1933年底,他不顾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在国外和平工作生活的条件,于1934年底回国,在山东大学生物系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童第周随学校迁至四川万县。
*山东大学解散1938,先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
* 1946山东大学在青岛复学,童第周回青岛参加复学,任教授兼生物系系主任。1947期间,青岛爆发了反对国民政府“反饥饿反迫害”的示威游行。作为山东大学教授会负责人和动物系主任,童第周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并冒着掩护他人拍摄学生游行照片的风险,帮助传播刊登学生游行和军警镇压学生报道的《人民言论》英文版,以扩大学生运动的影响。
* 1948,童第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受美国罗克韦尔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邀请,担任美国耶鲁大学耶鲁大学访问研究员。
* 1949 6月,他放弃了在美国优异的科研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山东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童第周继续担任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兼系主任。65438-0950,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
* 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65438-0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地质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实验室主任,后改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任所长。
* 1960,生物与地球科学分生物系和地球科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系主任、研究员(该所所长陈震去世后,童第周曾任所长)。"
* 1977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
* 1978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关于童第周的故事。
少年童第周
小学两个“第一”
童第周慢慢长大,哥哥们深明大义,把童第周小儿子送到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住宿。
童第周的大哥希望童第周好好学习,将来事业有成,回老家帮哥哥办学。眼界大开的童第周Jr .此时心中又多了一个远大志向,他要去当时省内的名校宁波小石中学读书。大哥为弟弟的野心高兴,却又为弟弟担心。小童第周坚决地告诉哥哥们:“我一定考上小石中学!”小童第周精心备考,全家总动员支持他。善良的老母亲经常半夜悄悄起床,透过窗户静静地看着儿子房间里的烛光...
小童迪洲终于考上了小学,成了大三分班生,但成绩却是班里最低的。面对成绩单,小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很快,“小童迪洲不顾学业,经常谈恋爱到深夜”的消息从童迪洲宿舍传来,引起了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一天晚上,高三数学老师陈老师下班回到学校,发现昏暗的路灯下有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晃动。陈先生心想:“谁半夜不回宿舍睡觉?”陈老师带着疑问走过去,原来童第周在借着路灯做题。“这么晚了还不回宿舍休息?”“陈老师,我得抓紧时间,赶作业。我不想成为最后一个。”陈老师看着童第周瘦弱的身体,关切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而不远处,童第周站在路灯下,手里拿着一本书在看书。陈老师深受感动。他深深理解童第周的野心,并为有这样一个学生而自豪。
第二天,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驳斥了谣言:“我明确告诉你,童第周是个好学的人!不要凭猜测下结论,更不要诋毁别人,尤其是对一个勤奋好学的人!”陈老师认真地说:“我亲眼目睹童第周在熄灯后昏暗的路灯下专心致志地做计算练习。他太努力了,太勤奋了!他值得所有学生学习!”陈老师终于提高了声音。“是啊,童迪洲以前是班里最差的,但是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来判断。衡量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最终要看他如何走自己的奋斗之路!”
期末考试快到了,童第周成了全校的焦点。最后,他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各科平均70分的成绩,其中几何满分,在全校引起了轰动。
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关心,他在高三期末考试中名列全班第一。校长陈霞经常无限感慨地说:“我当校长多年,从没见过一个学生进步这么快!”"
后来,童第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感慨地说:“有效的两个第一,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这让我知道我并不比别人更愚蠢。别人能做到的,我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买来的。”
1924年7月,童第周在哥哥的资助下考入复旦大学。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追求科学和献身事业的道路...
滴水穿石——坚持就是成功
童第周,1902,浙江宁波人。他的父亲是私立学校的老师。童第周从小随父在私塾读书,边读书边打工。父亲经常给童第周讲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告诉他学无止境,一定要持之以恒。他还写下“水滴石穿”的字样,挂在童第周的书桌上,鼓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有出息。
“一滴水穿石”是父亲对童第周的鼓励。其实童第周就是在自己践行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每一秒,以顽强的毅力攀上了科学的顶峰。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到了一些文史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童第周的求知欲。因为家里穷,他没钱上学。所以,童第周虽然很渴望有一天能去上学,和同伴一起学习,但是他做不到。直到17岁,他才在哥哥的帮助下进入宁波师范大学预科班。在这里不用交学费,还可以吃住。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里上学是非常幸运的。童第周非常高兴。他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一分钟都不放过。由于之前只在私塾学过一点点文史知识,没有数学和物理基础,童第周学习很吃力,但他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学习,想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内心深处,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有效中学。学校是当时宁波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上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子女在小石中学读书为荣!而小学对英语的要求很高,非常重视数学和物理的基础,而这些课程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此外,他从未学过英语。童迪洲自从确立了考一个有效的中学的目标后,就更加努力了。他开始自学英语,经常学习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感动了,答应送他上学。还托宁波的朋友给弟弟打听了小石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迪洲带来了坏消息:小石中学这次不招大一,只招初三的尖子生。哥哥心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考一年级已经很难了,现在只招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能做什么?哥哥犹豫了,就去找童第周商量。童第周听到这个消息后,依然没有改变主意。他一定要去小石中学,所以他决定参加分班考试。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小石中学初三,结果却是最后一名。一年后,童迪洲从倒数第二变成了序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录取时的不及格变成了一年后的100!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成为复旦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赴比利时布鲁塞尔比京大学留学。他在1934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他32岁。
昂贵的显微镜
在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他们一家人靠微薄的薪水生活。当时,童第周正在一所大学教书。教学之余,童第周继续他的胚胎学研究。
研究胚胎学,光靠幻想是不够的,必要的实验必不可少。你要有实验设备才能做实验,但是这些设备哪里去弄呢?为此,童第周吃不了香,睡不着觉。科研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研就像杀了他一样。看着童迪洲身体不适,全家人都为他担心。
一天,童第周从外面回来,满脸笑容。他兴奋地告诉妻子叶,他发现了一个宝藏。一个很久没有看到老公笑脸的女士,感觉很奇怪。什么值得她老公幸福?她问:“什么婴儿?”“我看到了显微镜,还是双目显微镜!”“在哪里?”我妻子也很兴奋。要知道,显微镜是胚胎学实验最重要的仪器。有了它,你可以做实验。“在镇上的旧货店。”童第周回答,拉着妻子出了屋。他想让她和自己一起享受找到“宝贝”的喜悦。两个人兴高采烈地来到车库,果然,一台老旧的双目显微镜就在那里,好像在向他们招手。
“请问,这台显微镜多少钱?”
“六万块钱。”夫妻俩都吃了一惊,这么贵?这个价格相当于两年的工资。
“这么贵?能不能便宜点?”
“不,你看,还是德国的。”
老板看了看他们,凭经验断定他们确实想买,所以要价高一些。
没办法,两人只好空手而归。梦想的就在眼前,却得不到。晚上,他们翻来覆去,却睡不着。
第二天,他们又去了旧货摊。就像昨天一样,显微镜还在。但唯一不同的是,老板居然以物价飞涨为由,提高了价格,要卖“六万五块”,昨天和今天的钱只是不同而已。
同样,他们空手而归。连续几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跑到二手货摊位,生怕自己心爱的显微镜被别人抢走。老板很不耐烦,后来干脆不理他们了。
这对夫妇决定购买这台显微镜用于科学研究。家里实在没钱,就开始到处找亲戚朋友借钱,卖了很多衣服。“但是我们可能好几年都还不清这笔债!”这位女士担心地说。“为了事业,我宁愿吃苦一辈子!”童第周回答道。
他们最后凑了6.5万元,买回了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你可以做实验。然而,新的困难又来了。使用显微镜时,必须有光线或明亮的阳光。童第周住的房子又小又暗。因为是抗战时期,经常停电。我该怎么办?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显微镜放在窗台上,在阳光好的时候利用太阳光进行照明。太阳不好,停电的时候,他们就用干电池做电源,或者煤油灯照明。
显微镜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其他设备,他们会简化,比如用茶杯、废弃的玻璃瓶、碗代替玻璃器皿。他们在做科学实验,在外人看来毫无用处的瓶瓶罐罐中探索生命的奥秘。
“儿童鱼”
春天,大地复苏,是金鱼繁殖的季节。为了探索生物遗传性状的奥秘,年过古稀的童第周开始了新的探索。他选择了金鱼和鲫鱼作为实验材料。实验室里,童迪洲正坐在实验室前,他的助手们正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即将打响的时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童第周想通过这个叫做核酸诱导的实验来检验自己在科研上的想法。金鱼排卵,排出的受精卵比芝麻还小!
一场紧张的战斗开始了。助手们很快把他们提纯的鲫鱼卵核酸送到了童第周手里。童第周用他灵巧的双手将这些核酸注入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中。他想看看鲫鱼卵的核酸对金鱼的受精卵有没有影响,金鱼受精卵长成的金鱼的特性会不会发生变化。
从凌晨到下午两点,八个小时过去了,实验陆续进行。坐在实验桌前的童第周已经腰酸背痛,饥肠辘辘。但他还是固执地坚持着,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助手们受不了了。要知道,童第周都70岁了!
“童老,你休息一下吧!”一个助理忍不住说。童第周摇摇头,说道: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手,而不是嘴!再说,你不是和我一样忙吗?”童第周就是这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每个助手都有实验记录,他得自己看。他经常用“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来鼓励他的助手。后来,他的助手成了他的密友。
很快,这些由操作过的精子卵子产生的金鱼慢慢长大,奇迹出现了。童迪洲和他的助手们惊喜地发现,一些金鱼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320条幼鱼中,有106条从双尾变成了单尾,呈现出鲫鱼的尾鳍特征!这些鱼兼具金鱼和鲫鱼的特点。这表明从鲫鱼卵中提取的核酸在改变金鱼的遗传性状中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也说明,不仅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的成功证实了童第周的想法。童第周成功后脸上洋溢着喜悦。这条单尾金鱼,就是诗人赵朴初赞美的“子鱼”。《娃娃鱼》是童第周的汗水、意志和心血的结晶。它体现了童第周的智慧和求实精神,是童第周探索真理的里程碑。
后来,童第周还采用了一些更远的物种做类似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从而更有效地证实了他的想法。
一定不要辜负期望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家。生前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家庭生活非常贫困。他没钱上学,只好在家干点农活,跟父亲学点文化。直到17岁,他才在二哥的帮助下进入宁波师范大学。但是第一学期考试平均分不及格,学校要求他退学或者降职。在童迪洲的再三要求下,学校才勉强同意试用半年。童第周发誓要把成绩赶上来。童第周坚持顽强学习。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后,他更加努力学习,到毕业时,他已经成为生物系的高材生。童第周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要攀登生物学的高峰,你需要更加努力。
1930年,在亲友的支持下,童第周漂洋过海,来到了北欧的首都布鲁氏菌病。他在欧洲著名生物学家布兰切特教授的指导下学习胚胎学。当时他发现一些留学生对中国人持鄙视态度,认为“中国人是弱国国民”。一个和他住在一起的留学生公开说:“中国人真蠢。”童第周听了,再也按捺不住怒火,对洋人说:“好吧,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跟你比,看谁先拿到博士学位。”
气得透不过气来的童第周,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国人不傻,应该拿出点东西来,为我们民族争光!”
研究胚胎学,往往需要剥去卵膜。有一次在一次实验中,教授让学生们试着剥开蛙卵膜。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手术。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被三层像蛋白质一样的软膜紧紧包裹着。由于卵膜较薄,手术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很多人都失败了。它们一剥开卵膜,就把蛙卵撕开。只有童第周一个人安静地完成了实验任务。
布朗谢尔教授知道这件事后,专门安排了一个观察实验,让所有的学生都去看。实验开始了,童迪洲不慌不忙地走到显微镜前,熟练地操作着。人们看到他像钟表匠一样细心,像绣娘一样灵巧,像高明的外科医生一样一丝不苟。在显微镜下,他先用钢针在卵上扎了一个小洞,于是肿胀的蛙卵立刻松弛下来,变成扁圆形,然后用钢镊子轻轻挑开两侧,蛙卵的卵膜就顺利地从卵上脱落了。他做得又快又利索。
“成功了!成功!”学生们争相祝贺,布兰切特教授更是激动不已。这是一个他好几年都没做的项目!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连连称赞:“童第周真行!中国人真好!”童第周剥离蛙卵膜手术的成功震惊了欧洲的生物界。4年后,通过答辩,比利时学术委员会决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学位。在获得学位的大会上,童第周激动地说:“我来自中国,有人说中国人傻。我获得了贵国的博士学位,这至少说明中国人从来不比别人笨。”在场的教授们纷纷点头,有的甚至伸出了大拇指。但是那个留学生连论文都没有,更别说是博士了。
1937抗日战争爆发时,童第周谢绝了专家同学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来到四川宜宾的一个村庄教书。在紧张的教学中,我从未忘记搞科研。但是没有科学仪器,连显微镜都没有,没有办法继续胚胎学研究。一个意外的发现给他带来了希望:他们在一个小镇的跳蚤市场看到了一台旧显微镜,但要价太贵。当时夫妻俩已经把口袋里所有的钱都用光了,才凑了不到一半,向别人借了一些也不够。最后,他们不得不典当自己的衣服,最后买回了旧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但没有所需的照明,仍然无法操作。他们不得不把显微镜搬到户外,利用冬天雪的微弱反射。他忘记了寒冷正在专心致志地工作。在炎炎夏日的阳光下,汗流浃背,尽管汗水滴在镜子上模糊了视线,或者风把一粒小小的沙子吹进了容器,甚至占据了整个视野...童第周依然坚持攻关。一般来说,每个测试数据都要重复一两次,他经常要重复五六次。然而,就在这个简陋的显微镜下,就在这个低矮的小屋里,童第周写出了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震惊了国内外生物学领域的学者。
从65438年到0973年,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第周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在解剖显微镜中,他用比绣花针还细的玻璃针,将鲫鱼卵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注入金鱼的受精卵中。金鱼蛋没有小米粒大。做这样的实验有多难啊!但是,童第周成功了。结果,在孵化出的幼鱼中,有一条鱼浑身长满了金色的鳞片,并且有一条像鲫鱼一样的单尾,说明鲫鱼的遗传基因在金鱼卵中发挥了作用。这种鱼是童第周创造的,所以人们称之为“娃娃鱼”。童第周的实验结果对生物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童第周光荣加入中国* * *。虽然他已经76岁了,但他仍以年轻人的活力投入到工作中。他亲自制定了科研项目计划,并绘制了精美的蓝色地图。1979年3月,在浙江科技学院的讲台上,他突然头晕目眩,从此病不起。为了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他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我愿为老牛服务,为国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