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纪南简历
乔秀夫宋田瑞李海兵
原文发表于2002年4月7日的《科学通报》(14)。现在文中增加了彩色照片,更便于读者理解大林子组白云岩矿脉是在层内液化而不是从地表向下渗透。本章可作为14章的补充。为了保持原系统,没有删除带有14章的重复图纸。
本文作者首次提出大林子组是塞卜哈环境下的含盐沉积,现着重就几个问题进行补充讨论:
流动结构的证据。内蒙古白云鄂博地区奥陶系沙林湖洞群白云岩中碳酸盐岩的液化排水脉,由明亮的方解石(与元古代臼齿构造一致)组成,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水平条纹与弯曲的脉(符合液化条件的条纹)相连,脉从岩层内部双向穿入。大量薄片显示,纹状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纹层颗粒液化流结构非常清晰,与本文所述的液化泥质白云岩纹成因一致。
(二)与地震引起的层内同沉积变形构造共生。碳酸盐泥(亮)晶脉(臼齿构造)与层内断层-级配共存,将层内断层解释为地震成因的详细解释,提出不同意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抽象地否定地震液化成因。
参考
【1】乔秀夫,高林芝。华北地台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盐层。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学报,1986,(15): 66 ~ 69。
乔秀福,宋,,等。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成因地层。附大连金石滩滨海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 ~ 174(附24个板块)。
刘英,谢俊飞。砂土的振动液化。北京:地震出版社,148+0 ~ 327。
乔秀福,高林芝,彭阳,等。沧浪普吉地震事件,序列及其在古郯庐带的构造意义。中国科学,D辑,2001,31(11):916558。
乔秀夫,高林芝。华北中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的地震灾害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科学通报,1999,44(16):1753 ~ 1757。
乔秀福,宋,高林芝,等。碳酸盐岩振动液化的地震序列。地质学报,1994,68 (1): 16 ~ 34。
[7]法伊尔奇,艾因塞勒克,宋·。华北新元古代碳酸盐岩斜坡沉积中臼齿构造的可能地震成因。沉积学,1997,44:611~636
乔秀夫,高林芝,彭阳。郯庐带的新元古代-灾变、层序和生物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 ~ 128(附10图版)
[9]Seilacher A .解释为震积岩的断层分级层。Se dimentology,1969,13(1-2):155 ~ 159
宋田瑞。关于沉积岩中的古地震资料,见:,许,,主编。天文地质学进展,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95 ~ 104。
[11]Plaziat J C,Purser B H,Philobbos E .西北红海(埃及)同裂谷沉积物中的地震变形构造(震积岩)。法国公牛足球队,1990,8(3):419~439
[12]Guiraud M,Plzaiat J . C.《河流Bima砂岩中的震积岩:白垩纪同沉积走滑盆地中的古地震识别及其震级讨论》(尼日利亚上贝努埃)。构造物理学,1993,225(4):493~522
[13]Puser B H,Plaziat J C,Philobbos E .记录埃及红海海岸同裂谷沉积物中新近纪地震的层状角砾岩和相关变形结构。埃及eol Soc,Spec Publ,1993,(1):189~204
[14]Rossetti D F,Goés A.De加密古地震事件的沉积学印记:巴西北部Aptian Cod6地层的实例。沉积地质学,2000,135: 137~156
[15]Moretti M .解释为中晚更新世ae-olian沉积物中震积岩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意大利南部阿普连前陆)。沉积地质学,2000,135:167~179
潘国强,刘家润,孔庆友,等.徐苏地区震旦纪地质事件及其成因探讨.中国高校地质学报,2000,6 (4): 566 ~ 575 .
[17]乔秀福,高林志,彭阳,等.内蒙古锡林呼东群综合地层与白云鄂博矿床含矿微晶丘.地质学报,1997,71(3):202 ~ 211。
周晓东,陈越军。济南地区晚震旦世震积岩特征。吉林地质,1998,17 (4): 24 ~ 29。
山,,潘,等.辽西雾迷山组震积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辽宁地质,2000,17 (4): 267 ~ 270。
何,宋,丁,等。燕山早期中元古代裂谷中的同沉积断裂及其对事件沉积的影响。古地理学报,2000,2 (3): 83 ~ 91。
杜,张传恒,韩鑫,等.滇中中元古界昆阳群地震事件及其地质意义。中国科学,D辑,2001,31 (4): 283 ~ 289。
[22]彭扬,杨天南,乔秀福,等.大连上震旦统地震灾变事件研究.地质学报,2001,75 (2): 221 ~ 227。
[23]Pratt B . R . O .前寒武纪克拉通内盆地的海洋学、测深学和同沉积构造:北美西部Belt Super Group(Helene地层,Ca.1.45 Ga)中的综合沉积物、风暴、地震和海啸。沉积地质学,2001,141 ~ 142:371 ~ 394
[24]Frank T . D .,Lyons T . w .“臼齿”结构:从地球化学角度看元古代之谜。地质,1988,26(8):683~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