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的现实因素有哪些?
1.网上购物要小心钓鱼网站。登录购物网站时,应核实网站域名是否正确,并谨慎点击商家从即时通讯工具发来的支付链接,以防落入钓鱼骗局。
2.妥善处理包含个人信息的文件,如快递单、机票和购物收据。对于已经废弃的含有个人信息的材料,一定要妥善处理。不小心扔掉,可能会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3.身份证复印件上要写明用途。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时,需在包含身份信息的区域注明“本复印件仅用于×××用途,其他用途无效”及日期。复印完成后清除复印机缓存。
4.简历只提供必要的信息。简历中不要填写具体信息,尤其是家庭住址和身份证号。
5.不要在微博或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在微博、qq空间、贴吧、论坛等社交网络中,要尽可能避免暴露或标注真实身份信息。
6.微信拍照要小心。拍照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拍摄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通过建立群组来共享照片。
7.谨慎参与网上调查活动。参加此类活动前,要选择信誉可靠的网站,仔细查看对方的真实情况,不要贸然填写,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8.免费wifi容易泄露隐私。使用无线wifi登录网银或支付宝时,可以通过专门的app客户端访问。为了保护您的个人信息,最好将wifi连接设置为手动。
二、如何处理信息泄露者?
信息的传播者和使用者都有责任。
国家网信办成立以来,2014年出台了“微信十条”新规,明确规定了即时通讯工具服务提供者的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如qq、微信等经营者必须保护用户信息和公民个人隐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处理公众举报的违法和不良信息。“监管部门会继续坚持依法保护个人信息,个人也要提高意识,主动维权。”杨春燕建议广大市民进一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尽量不要随意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
事实上,猖獗的信息交易“黑市”让消费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个人信息的购买者中,不乏非法贵金属交易和民间借贷公司,社会风险极大。”上海华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峰说。目前,记者在qq群、微信以及一些电商平台发现,不少个人信息“黑市”依然存在。刘春泉认为,用户信息泄露涉及多个违法主体,既有作为源头的银行,也有作为传播渠道的互联网平台,还有信息的传播者和使用者。“对于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和互联网公司来说,从内控上严格防止客户数据泄露,对自己没有明显的好处,往往会以各种借口推卸责任。”
当居民遇到垃圾短信或骚扰电话时,可以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即利用客户数据从事电话销售的企业需要证明该信息是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的。“允许个人隐私信息被交易和免费出售的网站也通过非法信息市场获得了流量和利润,也应该受到惩罚。”
根据以上信息,网络平台往往需要我们进行实名认证,这是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此外,网上购物和填写身份证都会暴露你的个人信息。如果你自己的信息因为自己的原因没有被暴露,那么他人的行为就是侵犯个人隐私的犯罪,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方式或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结合其他信息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类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生物特征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以隐私方面的规定为准;没有规定的,适用个人信息保护规定。
第一千零三十五条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取得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的同意,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
(3)明确说明信息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
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传输、提供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