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通·韩林儿是怎么死的?
刘福通和韩林儿是元末农民起义的第一批将领。他们被北方的红巾军尊为共主,所以一直被视为当时红军最重要的两位领导人。但至于他们最后是怎么死的,史书记载模糊,后人对此有所猜测和争议。郑智十五年(1355),韩林儿在濠州(安徽濠县)正式称帝。同年12月,因元军围攻濠州,不得不迁至安丰(安徽寿县)。郑铮十八年(1358)五月,刘福通攻陷汴梁(河南开封),迎韩林儿入驻。次年八月,元军查汗提木尔攻陷汴梁,韩林儿和刘福通只得丢下数万官、兵及其家属,仓皇逃回安丰。郑智二十三年(1363),占领南方的割据者张士诚乘红巾军北伐失败,元军即将消耗殆尽之机,派大将吕振率二十万(1000000)大军从背后进攻安丰。韩林儿不得不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一方面考虑到张士诚不可能如此轻易的扩张领土和势力,另一方面也想控制王小明韩林儿,让皇帝壮大实力,打算出兵救援安丰。但谋士刘基强烈反对,认为如果陈友谅此时攻打应天(南京),朱元璋的大后方就保不住了。即使没有这种威胁,如何处理获救的韩林儿和刘福通也是相当令人头痛的事情。朱元璋犹豫再三,决定率军救援安丰。好在此时陈友谅前往围攻南昌,朱元璋毫无顾虑地击败了吕振率领的张士诚军队,从而解除了安丰之围。然而,韩林儿和刘福通没能走到这一步。安丰城在援军到来之前被攻破,韩、刘的去向和生死成为争论的焦点。很多人认为,刘福通是在安丰被杀的,而韩林儿是迁都滁州的。顾应台《明史》卷四《太祖平武》说:“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尚成、吕振率数十万人在安丰围刘福通,富通次道派人求援。据城简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去滁州”。张的《明史》、夏燮的《简》、毕沅的《简》和《实录》的记载大致相同。想必是刘福通能够守住安丰而被杀,而韩林儿突破重围到达滁州,恰逢朱元璋援军到来,所以才得以保命。后来,朱元璋在滁州建了一座大楼,把韩林儿软禁在一座豪华的宫殿里。这样,既借张士诚之手除掉了难对付的刘福通,又稳住了皇帝使臣,继承了剩下的红巾军和地盘,朱元璋算是大赚了一笔。郑铮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几乎消灭了南北方所有强大的竞争对手,韩林儿也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朱元璋以迎韩林儿入应天(南靖)为名,秘密命令廖永忠部将他溺死在瓜埠的长江中。这个理论流传最广,被当代史家如吴晗、翦伯赞等持有,所以几乎是定论。也有人认为刘福通在安丰被杀,朱元璋救了韩林儿,带回应天。据高岱《洪友录》卷二《宋史》:“张士诚遣陆贞攻安丰,富通遣易建康(南京)求救,商(朱元璋)引众将救之。据她的城市说,在她到达之前,吕振袭击了安丰,杀死了福童。三月,我上安丰,攻吕振,破之,简弃城。然后,宋朝的君主韩林儿回到了金陵。查继祚的《罪证实录》、郎英的《七手抄本》、陈邦展的《元史笔记》与它们相似,而谭潜的《国缺》则认为韩林儿先去了滁州,后随朱元璋上了天庭。朱元璋在了解安丰之围后,把韩林儿带在身边,以便随时操纵和利用,这当然不是不可能的。但这种认为韩林儿死于郑铮二十六年(1366)应天的说法,却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因为这一事实在正史和大多数笔记中都找不到。相反,韩林儿在瓜布的死是一致的。出于同样的原因,晚明人钱在《国初英雄略》中强烈谴责这一理论是“继承小说家之误”,当代史家也很少采纳这一理论。还有一种说法是刘福通和韩林儿同时淹死在瓜布。据《庚申外史》平衡,“王小明驻安丰,围困张士诚,夜冒雨出,住滁州。到得(1366),朱(朱元璋)驾船迎回建康。王小明和刘太保(刘福通饰)去瓜州渡(江苏六合东南),船失事,刘太保和王小明双双遇难。”的《鲁》、柯的《新元史》和吕振羽的《简明中国通史》都采纳了这一理论。据史料记载,韩林儿在危机时刻确实多次放弃都城寻找新的家园。所以在张士诚兵围困,朱元璋援军没到的情况下,自然要趁机突围到滁州。但有人指出,安丰之战后,刘福通就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中。这时候突然声称自己是被淹死的,令人怀疑。就刘福通的性格和经历而言,既然他还有能力突破,他就不会愿意依赖别人。刘基反对救援安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刘福通难以控制,所以刘福通仍有可能在安丰被杀。当然,关于刘福通究竟是死在安丰还是死在瓜埠,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拿出真正确凿的证据。翻阅元明两代的史书,所有关于刘福通、韩林儿之死的记载,几乎都是寥寥数语,或者含义模糊或者含糊不清。其实根本原因在于,魏元章不想过多地宣传他已经把韩林儿作为盟友的事实,不想承担杀死韩林儿或刘福通的责任,所以不惜暗中授意人掩盖甚至篡改历史。如今,当人们根据这些残缺不全、漏洞百出、层出不穷的史料研究历史时,难免会有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