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翔旅游度假区的形成与演变

在萧山城的西边,在漆黑的群山中,有一大片清澈的水,就像是天宫留下的一面珍贵的镜子。它清澈明亮。清代诗人周启新称之为“天镜落菱湖”,就是湘湖。

湘湖的前身是一个由古海湾演变而来的泻湖。具体来说,大约在4000年前,也就是地质历史上全新世螺蛳海退之初,湘湖一带不是湖泊,而是一个浅浅的海湾。由于山洪和潮汐的作用,大量泥沙逐渐沉积在湾口,于是湾内出现了沙嘴,并不断扩大延伸。最后,海湾和外海之间的通道被堵住了,沙嘴变成了泻湖。随后,该湖被淡化,成为淡水湖。这个自然形成的淡水湖,被称为“西城湖”,最早记载于北魏李道元的《水经注》。

西城湖盆地浅,岸坡平缓,不仅使自然沉积速度加快,也成为围垦的对象。到了北宋,西城湖终于消失了,变成了一片低洼的土地。当时,蒲阳河通过西边的西江流入大海,西城湖周围的农田排水灌溉困难,洪水频发。"大雨滂沱,运河和小巷都被一点干燥的阳光覆盖着."北宋年间,西宁(1068 ~ 1077)和大关(1107 ~ 1107)曾有人邀请乡亲们把荒废的农田还湖,建湖蓄水,但由于湖绅们的反对,直到郑和二年(1112),新任萧山县令师洋才在西城湖原址修建人工湖,实现了人民的夙愿。因其“山美而疏,水清而深,城里人都说风景比潇湘好”,故称“胡翔”。

湘湖从东北走向西南,东北狭长,西南宽阔,形状像一个长颈葫芦。西南至今燕文镇东王村,东北至城西65,438+0km的邱口。长约9.5km,湖宽0.5km-3km,周长约40km。湖面37002亩(2467公顷),相当于今天杭州西湖面积的4.5倍。湖水灌溉崇化、昭明、来苏、安阳、徐贤、长兴、新沂、小霞、华友周边农田,面积146868亩(9791公顷),素有九乡水仓之称。环湖有18个洞窟,按时开闭,防洪灌溉。

水可以储存成千上万条溪流,

干脚分流到九个乡镇。

——《歌唱湘湖》

到处都是欢呼声,

何叔从此回归正业。

——《吴阴,久旱之夏,获宋桂山杨公府造湘湖助经济》

明代尚书和萧山吉炜的这些诗,歌颂了师洋兴修水利的功绩,写出了当时湘湖之水在挽救农田旱灾中的作用。

湘湖建成后的第七年,也就是北宋宣和元年(1119),一些湖主提出了退湖还田的倡议。此后,胡翔湖泊的保护与废弃之争持续不断,冲突时有发生。据《萧山湘湖志》记载,自北宋建湖至民国16年的800余年间,发生了20余次大规模的护湖与弃湖之争。护湖派往往占上风,弃湖派往往失利。因此,虽然侵占湖泊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湘湖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破坏。

当时湘湖能够维持大面积的水域,主要是因为农业需要湘湖的排灌功能。明代萧山县令张茂在立于县门口的施乐题词《萧山胡翔之略》中指出:“(胡翔)真靠蓄水救旱,民心安歇。”其次,为了防止对湖泊的侵占,避免对湖南湖泊的破坏,历代禁令非常严格,违者严惩,有效地保护了湖南湖泊。比如宋十一年(1184),湘湖立下规矩放水,谁开闸不守时,以“断臂”处罚;私自设闸,夜间偷水者,以“断趾”论处宋嘉定六年(1213),萧山县令郭元明因湖水起伏,决定以湖土颜色来区分,并规定湖体范围以此“金线”为界。任何侵占湖体的人都应该受到惩罚并被放逐。明朝五年(1440)规定,将湖上的花、鱼、堤、笋、屋全部拆除,土地归政府,并根据情节轻重处罚犯罪。拒绝归还,已经过期两个月了。“犯人身体健康,钉得牢牢的,连老婆儿子都服了。他被发配到北京和辽东魏,永远做一个军。”第三,湘湖以其清澈的湖水滋润了成千上万的良田,受益的九乡百姓和官员努力保护湘湖,有效地阻止了湘湖的衰落。清末代上(十堰一带)举人黄元寿要求围湖。消息传出后,农民和乡绅联名上书,坚决反对。官方不得不禁止开垦。历代也有很多官员站出来保护湘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明朝中叶吉炜及其弟子何顺斌为保卫湘湖所作出的贡献。

尽管如此,湘湖还是经历了成湖、萎缩甚至被废弃的过程。明代以后,湘湖演变最快,其中人为因素起了主要作用。正如余庆石大在《湘湖考》中所说:“沿湖居民,可以住在山脚下的沙滩上,先插杨柳,渐填之。几年后,他们可以种植它们,然后几年后他们可以建造房屋。到处都有,如依污依岩植莲者,因堤蓄鱼者。”这个湖正在逐渐被侵蚀。洪武末年(1397),湖民苏元久因其种下的官田落入河中,借口补田,将上湘湖靠近河边的湖田开垦为田。永乐初年(1403),湖心居民汉王也在湖中开垦高地作为田地。直到景泰四年(1453),县令李才将它恢复到湖中,罚它1600石,并表明禁止在湖中开垦高地。天顺年间(1457 ~ 1464),湖滨巨贾孙全登占湖为田,退守萧山的吏部尚书吉炜主动担起清湖填海的重任,清退湖田7318亩,并指示其主人何顺斌处理孙氏年底已经清退的湖田。何顺斌回到老家后,逐一摸清了侵占湖里的情况,并向上级汇报。孙氏贿赂萧山县令邹鲁,何顺斌被迫害致死。后来何顺斌之子何靖报仇,邹鲁被斩首,孙权被判斩,湘湖得以恢复。

道光至同治年间,湘湖西南岸堤塘两次决口,河水淤入湖中,自梓山至青山张,逐渐升出水面,成为绿洲。这块土地大约有5李龙,占地4600多亩(300多公顷)。于是,班和肯两派又进行了一次激烈的争论。亲禁派坚持“地势高者弃荒地,地势低者淹地”的原则,反对围垦沙洲。他们认为,自从沙洲出现后,湘湖蓄水量减少,如果再围垦,势必与原来灌溉的田地争水。为了3000多亩沙洲危及九乡农田水利,得不偿失。主要耕种者认为,自明代牟延山开山以来,濮阳河由此流过,加上三江闸等水利设施的建成,湘湖之水灌溉的农田比宋元时期减少了一半以上,所以这片绿洲完全可以耕种,其土壤肥沃。如果种粮食,萧山地广人稀,大米贵的矛盾可以缓解。本案中,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黄元寿计划筹集三万银元,组织“后正公司”以“付出代价”的方式开垦湘湖荒地,但因主禁者反对而未能实现。七年后,黄元寿认为形势有变,再次上书宪法,提出“沧桑巨变,明显有害于古而无害于今,古当止于今”的理由。拟集合合资机构“厚正公司”代表九乡开垦湘湖荒地,获得批准,却引起轩然大波:先是有君子和农民两次上书,说明开垦的危害;然后650多位绅士和农民联名写了40多本书,要求禁止开垦。富贤怕麻烦,审批迟迟不批。

民国以后,呼吁禁止围湖造田的舆论甚大,尽管有主禁派的传统干预,但毕竟是大势所趋。自然浅淤和人为围垦使湘湖面积日益缩小。根据1915年实测,湘湖周长52里,面积22042亩。1927秋测,湘湖周长56里,162张,面积约24000亩。当时湘湖收归国有,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动学院等单位耕种,所以扩张很快。到1931年,上香湖顶山地区已开垦耕地3000 ~ 5000亩。到1947年,湘湖面积缩小到10000多亩。

自1949以来,湘湖的演变最为剧烈,由湖型湘湖转变为河流型湘湖。20世纪50年代初,吴淞面积约1万亩的湘湖湖底标高大多在5米以上,已失去对附近农田的调蓄和灌溉功能,这是其被围垦的主要原因。1965以前,围垦规模小、分散,以胡翔粘土为原料的传统砖瓦业普遍发展。从1965开始,国家投入,地方政府统一组织,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育。1966年湘湖面积为3040亩,比194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一般水深2 ~ 2.5米。此后,一批砖瓦厂沿着湖岸相继建成,超过1000亩的湖泊被淤泥包围。同时,自然淤积和人工养殖导致湘湖部分水体流失,湖体仅剩1.400亩。实际上,它已经成为西起小里山,东至萧山以西的排灌站,与南沙平原的一条河流相连,钱塘江上游的淡水被输送到萧山平原北部的垦区。在整个胡翔地区,还有几个大的水域,成了浙江的淡水养殖场,萧山的胡翔渔场。

由于许多砖瓦厂的挖掘,胡翔地区的泥秋千上有许多洞。上世纪90年代,不仅很多厂家因为粘土资源枯竭而难以为继,而且国家颁布了禁止粘土制砖的禁令,砖瓦厂纷纷倒闭。于是,湘湖很多泥荡都被抽干糊了。今天,胡翔旅游开发度假区一期工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规划建设的。

跨湖桥文化遗址位于湘湖中心跨湖桥附近。从1990、2001和2002年的几次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木制品、陶器、骨器、玉器、织布,以及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遗骸和人工栽培的水稻等植物,发现了许多灰坑和柱洞。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发现了一条用整节马尾松和相关作坊挖成的独木舟。

通过碳14数据对几个地点的标本进行了测量,所有标本的年代都在8000年至7000年前。壶、甑、豆等炊具是出土最多的陶器,有各种装饰技法,如画、刻、戳、拍、划、泥点等。陶壁大多均匀薄,形状规整。有些双腹豆的内外壁和锅碗瓢盆的内壁又黑又亮,很神奇。骨器包括凿、镖、箭头、哨子、针、匕首、发夹、双尖叉和一些功能不明的复合工具。凿子由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成,末端有一个圆形插口,用于握持手柄。骨头和米粒的发掘表明犁耕农业已经诞生。挖掘出的独木舟被确定为8000年前的遗物。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比在南非发现的还要早2000年。

根据地质和水文资料,全新世初期中国东部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大约1.2万年前,上升到-60米的位置;到8000年前,海平面已经上升到-5米的高度。这种海侵在7000 ~ 6000年前达到顶峰。海浪冲击着会稽山的山麓,湘湖一带和宁绍平原一起成了一片海洋。跨湖桥文化遗址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地层剖面,遗址被一层淡水形成的湖相沉积所覆盖,湖相沉积又被厚度近1米的海相沉积所覆盖。这足以说明,当海水入侵时,居住在胡翔的先民不得不退守高地或迁徙到其他地方,跨湖桥文化随之衰落和迁徙。

跨湖桥遗址发现于1990年夏天。当年5月30日,萧山文物管委会办公室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教师吴的电话,称一名叫的学生在发现了文物。次日,萧山区文化管理委员会强制农、倪在的带领下赶到砖厂取土现场,该处被发现。几天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芮和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察,并确认其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因为遗址被土壤侵蚀了近20年,已经被彻底破坏了。在取得砖瓦厂的支持和配合后,立即决定进行抢救性挖掘。

10 ~ 12期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文管会办公室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在33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发现了130多件石器、木制品、陶器、骨器、玉器等。出土了一个橡子窖和建筑遗迹。发掘结果表明,跨湖桥遗址的文化特征在许多方面都非常独特。考古队将现场采集的4个木质标本送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进行14世纪碳年代测定。结果表明,该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这个结果是一个突破。如果成立,跨湖桥遗址将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早1000年。一时间,考古界对该遗址的年代产生了巨大争议,很多人怀疑14世纪碳测年的准确性。因此,该遗址的首次发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考古工作没有继续下去,客观上造成了遗址10年的沉寂。

2000年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萧山博物馆经过调查,在跨湖桥一带发现了该遗址的文化层。于是从第二年的5月到7月,进行了第二次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近4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文物,以及许多野生动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和荸荠、橡子、桃、茶籽、杏、葫芦科等植物遗迹。其中,决定性的成果是大量可回收的陶器,跨湖桥遗址的特殊文化更有说服力。为了再次验证遗址的年代,考古队专门邀请了国内最权威的考古机构北京大学文化艺术博物馆对标本进行碳14年数据测量,结果再次证明该遗址距今约8000 ~ 7000年。2002年3月,浙江省文物局和萧山区人民政府召开了“跨湖桥考古学术研讨会”,与会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一致肯定了该遗址的学术价值。

2003年10 ~ 12之间对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是继2006年5438+0发掘后的一次扩大发掘,当时探测到遗址范围在东南方向。令考古学家惊讶的是,发掘中不仅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木材、骨器、大米、茶籽等植物标本,还发现了一艘独木舟及相关作坊。独木舟残肢长5.6米,宽0.53米,厚2.5 ~ 3厘米,由整棵马尾松制成。独木舟当时停在湖边,两边插着几根木桩,周围散落着几根木桨和一些木头。

考古学家认为,跨湖桥遗址与周边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杭良渚文化完全不同。它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类型的遗址,即“跨湖桥文化”。但根据考古惯例,一个遗址被命名为“文化”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定的分布空间,二是在不同的分布点具有相同的特征。跨湖桥遗址应命名为“文化遗址”,至少应有两处相同年代、相同类型的遗址。因此,2002年夏天,萧山博物馆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萧山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大规模考古调查。2003年5月,根据市民倪航祥提供的线索,终于在胡翔地区的孙夏村发现了类似的遗址——孙夏遗址。在孙夏遗址600平方米的发掘中,发现了60多个灰坑和煤柱洞。灰坑是当时人们为了存放东西而挖的坑。灰坑沉积物中有许多鱼类和贝类遗骸,还发现了稻米遗骸。遗址表面有一层厚薄不均的砂层,夹杂着大量破碎的海相贝壳和陶片、石器等人类文物。出土的陶器在形状和种类上与苦湖桥遗址出土的相似。孙夏遗址出土的标本是由大约8000年前的碳数据确定的。由此确立了“跨湖桥文化”的命名。

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迄今为止浙江省命名的五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最古老的一处,将浙江文明史追溯到8000年前,同时以独特的文化类型打破了浙江省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的传统格局,因此历史教科书需要重写。

跨湖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使人们认识到浙江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并不像以前认识的那样简单,而是由多个谱系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今后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将对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考古和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吴越之争的古战场

前天,

罗蒙曲登问及英雄计划;

身体上和身体上被隔离,越来越多,

我想做一个孤独的牧师;

风筝的一句话①浙江水,

然后使麋入姑苏;

怜散如花台雨,

望西五湖。

——青鸟《城山上的乡愁》

春秋战国末期,胡翔地区属于越国领土,是吴越的主战场之一。

岳的祖先据说是大禹五世之孙、夏朝皇后邵康的私生子。夏朝复兴后,恐玉陵祭祀被斩,而岳已所剩无几,故称“岳”或“豫岳”。20多代之后,他被授予皇位,通过扩张领土成为国王。昀昌死了,子遇见继承了王位。当时越国的疆域大致以浙江为中心,南方一无所有,现在诸暨和义乌交界处;北至梅花,今嘉兴以南;东至殷,今殷县;西至谷米,今衢州、金华等地。吴国,又名“居吴”和“攻吴”,是周文王的哥哥吴太伯的后裔。因为他让国王位于周文王,所以他去了满静的土地,并剪掉了他的纹身,以表明他是不可用的,所以他被周武王追授为“吴波”。19年,寿孟即位,吴国更加强大。那时,寿孟的孙子阖闾已经成了东南的恶霸。

当时吴国的势力虽然比越国强大,但新兴的越国对吴国的威胁很大,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据吴丞相伍子胥说:“吴越为邻,同风俗土;西洲河,海之东;两州同城,亚洲门户;忧在斯,必遭其咎。”春秋时期,强国用兵,经常胁迫附近小国离开。和吕五年(510),吴国不仅显示了自己的实力,还要求越国出兵攻楚,但被越国拒绝,于是吴王出兵攻越,大败越军。这是吴越和中国的第一次战争。此后,战争频繁。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鞠坚即位,趁机伐越。越王居简面对梅花,向死者挑战。他们走到吴阵前大喊,但都拔剑自尽了。吴军傻眼了。就在这时,越军一起猛攻,打败了吴石。吴王阖闾被岳大夫的灵姑傅一戈的手指击中,外伤发作,死在离梅丽7里的地方。临死前,他立夫差王子为王。福查发誓报复,两国仇恨加深。

句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听说吴王夫差要日夜向越国报到练兵,不听大将的劝告,先动手进攻数万大军。吴王夫差任命伍子胥为将军,派精兵出战。两国海军在太湖上激战。结果越国水军几乎全军覆没。吴王夫差顺手攻下越国都城平阳(今绍兴县平水镇平阳村),只留五千兵在句践山保护其栖息地。当时,萧山胡翔地区位于浙江金曜(钱塘江),是越国的重要防线和军事要塞。牯岭城建在越王城山上,铁岭关建在河的北侧。在吴军的进攻下,成为越军“保家卫国”的重要据点。现代学者张宗祥说:“吴越之争,起于嘉兴,继于萧山。崤山因越人筑城守之而得名。”

岳王城山,属于天目山残脉,从杭州转塘浮山潜入钱塘江,进入萧山,海拔140米。山顶中间低,四面高,就像一座城墙。《越绝书》载:“浙南道西市,范蠡军城也。其陵可守,故称牯岭。之所以如此,也是其大船军所为。”从越王城现存遗址来看,越军夯土筑城沿山脊自然方向,周长1091.2米。城墙底宽10余米,高4米多,底宽顶窄。里面两万平方米的小盆地,是巨剑的前沿指挥部,人称“越王台”。据说,当吴军进攻时,牯岭城被围困了几天几夜。吴军以为山上缺水,便派使者送咸鱼来嘲弄。越王明白他的用意,就是回赠两条鲜鱼。知道山上有食物和水,吴方俊撤回了他的部队。这就是“马上喂鱼”的故事。宋代诗人华佗的《成山》诗说:“军事家多胜仗,恩礼也解纷争;缓报一对锦鲤鱼,坐到十万水犀军”,即吟此。时至今日,山顶盆中仍有一个“洗马池”,长约20米,宽10米,水质清澈。如果马上喂鱼是真的,那么那对鲜鱼应该是从这个池子里取的。

吴越与中国近江临海,两军皆以水兵闻名。越南“大船军”的军港位于越王城山西北侧,在今天的白马湖一带。据《百名名士与萧山》一书记载,这里“是越国的海军基地,名为牯岭军港,是范蠡所建。从这里可以进入钱塘江,进入太湖体系,对抗吴。退路可守浙江天险。军港建成后不久,24年朱践在周开始拒吴,26年周再次出兵拒吴,36年出兵助吴攻齐,38年周开始攻吴,10年三次攻吴。上述七次大规模军事活动都是从牯岭港开始的。公元前482年,越国在港集中水兵2000人,水师官兵47000人,战船数百艘,一路到长江,一路经钱塘江到苏州,灭了吴国。此后,越国北上争霸,攻陷琅琊,有300艘葛船(海船)从牯岭港出港。以海军军事活动为目的而建的牯岭港,在春秋末期迅速发展起来。它修建的时间最早,规模也很大,在中国古代海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与此相关的是湘湖东北20公里的吴航山,也是越国的军事要塞之一(当时钱塘江在吴航山和赭山之间流入大海,山靠近钱塘江)。吴航海拔299米,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3.5公里。群峰起伏,山坞幽深。据《越绝书》记载,越军在这里的设施有“石塘”、“吴芳”、“吴航”。“石塘人,越伤战船,六十五步,三百五十五步长池,四十里郡行”;“防对接者,越止吴军,去县城四十里”;“吴航人,判杭间也,二百石长,买七士,往郡四十里。”由于巨剑在吴航频繁活动,吴航山又被称为“王卜山”,至今仍被人们称为“王卜山”。此外,在北岸河庄东麓的“越王铺”,有一座供越军观察吴军动向的“百尺楼”。

湘湖外围波涛汹涌的钱塘江,既是两军对峙的河界,也是两军交战的战场。《越绝书》载:“句坚与吴战于浙,石买为将军。老者和庄长进谏曰:‘买石,人怨,家怨;贪则利;如果你一丝不苟,你将没有长远的战略。如果国王使用它,国家就会失败。”国王不听,就把他打发走了。石买分付浙江,斩首无辜,欲独揽军权,动摇将军率,独揽大权。人们害怕,但人们不自言自语。孙子兵法说:‘人如婴儿,可随其深溪。’买烂了不知道的鱼,还是很严厉的惩罚。子胥独证化为奇计,或北或南,夜升火敲锣打鼓,画陈诈兵,越师而降,未能立旨,背叛而离,回报其君,君杀而买,谢其师。“这是继太湖之战之后,简单军的又一次大败。

进军吴军,不仅围困了岳王城山,还将岳军追击到湘湖东南10多公里的浦阳河口(当时浦阳河流经西小江入海),而岳军则退守附近的岳王城。据清末陈德铭《绍兴县天乐乡傅家墩村志》记载,当年吴水师侵此山,引兵在山顶用巨石击退。穿越王峥,主峰海拔354米,东属绍兴,西属萧山。山顶曾有走马岗、符兵路、知更楼、逍遥田等遗址,相传为越军保护此山的遗迹,故又称王越山、栖山。明·赖鸿珍《春日爬过王峥》诗;

青山起伏,树木层层叠叠,

句践被困于这一年;

群山意味着民族仇恨,

小溪似乎给你带来了声音;

西施古土右岩寺,

范蠡的船仍然很有名;

只是朱堂伤害了过去。

一只好鸟给人们唱歌。

纵观胡翔地区吴越古战场的史料和遗迹,战略地位最为明显,遗址也保存完好,故称越王城山的“牯岭城”或“西城”。1990年8月,参加杭州百越文化国际研讨会的120多名中外代表对越王城进行了实地考察,一致认为越王城是春秋末期发现和保存最完整的城堡遗址。1989 65438+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越王城山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风筝》,指《风筝之歌》。据《吴越春秋·句践入官传》“越王五年五月,与大夫播种,入官于吴,众官皆往浙江,水阻路,军为陈。王月夫人依舟而哭,顾武的喜鹊在朱江啄虾,来回飞。她因哭而唱,说‘飞鸟如风筝飞,凌神秘婉约。冀州朱熹逍遥自在,啄虾蹲云里,恣意归去。我无辜有罪,何苦送上天!当你一个人去西部的时候,谁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回到Xi?如果我的心碎了,我的眼泪就挂了。又叹曰:“此鸟如飞,已归项归苏。"。心系素虾,何必活在江湖?回复项和游,来回走!你第一次回家,就和我结束了。最后,我会去吴,离开中国。我的衣服是棕色的,我的丈夫是个奴隶。岁的日子很不好过,我很难过,很难过。肠子都打结了,我也服气,所以难过的忘了吃饭。我希望我像一匹马,展翅高飞。如果你去中国,你的心会颤抖,你会知道你是否愤怒和抱歉!" "

②去县城四十里,离山阴县(今绍兴市)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