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山东有哪些英雄?

左(1837-1894)费县(今平邑)人,回族,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左家住齐河,清乾隆年间迁居费县地方镇,以租地做小生意为生。父母早逝的左三兄弟,带着两个弟弟在江南漂泊,靠摆摊补鞋维持生计。

1856年,左带着两个弟弟应征入伍,编入江南军营,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与清兵征战大江南北,战斗中立下战功,受到重用。他被提升为千帅、都督、游击、大将军、记名知府,成为清廷的高级官员。村民们称他为“左军门”。

左是一个“不忘根、富而慷慨”的人。他当上连长后,回家探亲,下马走到村外。村里的老人按制度叫他“左大人”时,他赶紧停下来说:“我是家里的邻居,在老人面前是小三。还是叫我左河吧!”

左做官后,在费县东北买地建房,即“左家王庄”。城内另建城宅(死后建为公保第)。回族左,多次捐款修复当地乡村清真寺,共计700两白银。东北、江南等地的清真寺也收到了他的热情捐助,受到村民的称赞。

左出身贫寒,这使他深切体会到普通百姓的疾苦。如果他驻扎在一个地方,他可以造福人民。光绪元年后,驻沈阳,设收容所、育婴堂、防疫局、纸局,捐助受灾民众。他还关心民间教育事业。他曾在营口海神庙、沈阳莲坂南北寺等地办义学,劝说孩子入学读书。他在练兵讲武之余,常常“轻袄慢带,到学堂里给学生讲学,温文尔雅,颇有儒生之风”,至今在当地流传为佳话。

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清政府调集左等五军增援朝鲜,反击日本侵略者。总司令叶志超怕死,不听左等人的劝告,致使清兵错失良机,平壤城被日军包围。12年9月,叶志超召集将领,提出弃城而逃的想法。左怒不可遏,愤然道:“谁要是怕死怕走,我誓与平壤同生共死!”并将试图逃跑的士兵当众斩首。叶智超不得不放弃逃亡计划,但他心里恨左,派他去保卫平壤东北和北方的牡丹亭和玄武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位置,是敌人的重点攻击地点。14日,日军用重炮轰击北门。左镇定自若,站在城门楼上指挥炮兵还击。从早上到中午,日军打退了几十次进攻,敌人的尸体一片狼藉,我们无法过线。下午,日军大增,猛攻牡丹亭制高点。守军弹药不足,向总司令叶志超求助,但遭到拒绝。危难之际,左亲自去找叶志超,请求帮助。叶志超连连冷笑,假装自己没有兵支持,甚至身败名裂。左见叶志超不顾大局,动情地说:“当前大敌当前,要同仇敌忾,珍惜你的财富,尽你所能,誓与日军决一死战!”怨恨回到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由于弹药不足和人员伤亡,牡丹台最终失陷,玄武门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看到危急的形势,左下定决心要与平壤同生共死。他眼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他穿上清廷赠予的黄夹克,戴上一双眼睛和花,站在玄武门的头上,鼓励官兵勇敢杀敌。日军军官通过望远镜发现他是高级指挥官,于是火炮瞄准射击,一连串炮弹在他周围爆炸。部里见指挥官有危险,劝他下楼暂避,被他训斥了一顿。所有的秦冰人强行把他带到城里,他挣扎着挣脱,重新建立城头。这时,垛口炮手死了。在左追上之前,他开了一炮,连向敌人发射了30枚手榴弹。秦冰看到指挥员不畏艰险,个个奋不顾身,奋不顾身,奋力抗敌。突然,一片弹片穿透了左的右肋,顿时他的衬衫被鲜血染红。他仍然站在城头,监督战争。胸部和喉咙又中了一枪后,他终于倒地壮烈牺牲。住在内城与妓女寻欢作乐的叶智超听说左被杀,平壤北门失守。他迅速下令离开这座城市,连夜逃回家。

左是抗日战争中第一位浴血奋战的清军高级将领。左牺牲后,9月23日,清廷颁布法令,对已故知府给予优待,并通知恢复其任期内的所有处分,并赐太子少保爵位以示忠烈。

宋袁哲(1885-1940),山东乐陵县人,参军后原属冯玉祥的西北军。因治军严谨,作战勇猛,被誉为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

1933年初,气势汹汹的侵华日军再次入侵山海关,随后在空军的配合下向长城一线进军。宋立即率领军队,勇敢地加入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长城战役。从3月9日到4月13,29军3000多名战士在喜峰口消灭了敌人,于是一个叫做“喜峰口血战胜利”的记录轰动了全国。

然而,日本军阀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变本加厉地进行侵略。1935夏秋之交,宋派副司令员秦德纯到庐山向蒋介石汇报华北局势,并请示。蒋介石说,“必须忍辱负重,妥协退让,使中央政府迅速完成国防。”大概是鉴于宋在喜峰口率军杀敌的威望,才被迫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宋的和二十九军都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1937年7月6日,日寇迫不及待地进攻卢沟桥和宛平古城。这时,29军军长打破了蒋介石“不抵抗”的禁令,向全国的日寇开了宝贵的一枪!卢沟桥抗日炮火打响后,宋将军命令师以上将领到前线指挥和监督战争。战斗之激烈和士气之高昂是前所未有的。

正当日寇步步进逼我腹地之际,1938年3月,宋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员,失去直接指挥军队的权力,对时局深感忧虑。他终日郁郁寡欢,于是在1999年9月突然患了肝病,病情恶化。1940年3月,回到妻子常淑清的故乡四川绵阳休养。这位将军临终前鼓励他的老部下“努力收复失地”!4月5日,宋将军终因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4岁。噩耗一出,举国哀悼。正如朱和彭两位老教练在挽歌中所说,他们热爱祖国。“坟墓里可以无忧无虑的人很多。”

赵(1898-1937),山东菏泽人。陆军上将,132师师长。年轻的武术老师,精通拳击,武器。1914加入冯玉祥部当兵,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旅长。他在湖南常德驻防时,打死了一只下山伤人的老虎。他被称为“打虎将军”。1936年6月,1,授中将。1938年7月28日,在北京南苑壮烈牺牲。7月31日,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上将。

子忠(1891—1940)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陆军上将,国民革命军第33军总司令。1911考入天津政法学院,次年转入济南政法学院。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历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市长。日本人说他是中国第一男人,他们在张自忠那里被戏称为“现代的关公”、“活的关公”。中国人也称他为“活着的关公”。

1937 165438+10月,张自忠任59军军长。冯玉祥,59军西北军前总部。他含泪向所有的人发誓:“今天,我要回部队共同杀敌,上报国外,我要和大家一起寻找一个死的地方。”

1938年,张自忠率59军参加台儿庄大战。1938年3月,被称为侵华日军“铁军”的板垣师一路突进,到达鲁南军事基地临沂城下,以优势兵力围攻防守庞炳勋的四十军五个团。庞部与敌浴血奋战数日,渐感疲惫。张自忠亲自领兵上阵,昼夜行军180公里,解决临沂之围。张自忠以攻为守,主动出击。14凌晨,张自忠指挥全军潜入沂水,向日军“铁军”精锐第5师右后卫发起攻击。他决心战斗到死,有一次叫鲁:“如果你死在战斗中,你将仍然活着生而不战,虽生而死。“日本第五师团被迫放弃正面围攻,转向五十九军作战。双方展开肉搏,59军与日军肉搏数回合、数次。到16战争结束,战区认为59军伤亡惨重,建议撤退。但张自忠坚持又打了一天一夜。他说:“我军伤亡惨重,敌人也是如此。敌我双方都在挣扎,战争的胜利取决于谁能坚持到最后五分钟。既然和敌人打过仗,就要用精神和血肉之躯去拼搏,不战胜敌人绝不罢休!“16夜,10时,59军向敌人发起了前所未有的猛烈进攻,雷声隆隆,地动山摇。战斗到17年6月凌晨4点,59军成功攻克日军所有主要阵地。当天,庞炳勋抓住有利战机,前来攻击日军侧翼,有效配合了59军的正面进攻。4438+08年6月5日,张、庞两军经过三昼夜的浴血奋战,从东南、西三面夹击日军。日军精锐的第五师“铁军”最终被击败,大部分敌人仓皇逃窜。山东临沂战役,张、庞两军歼敌4000余人,张部歼敌3000余人,其中包括第11联队长野雄一郎大佐、年田佐和一个营长。江亲自打来电话,叫贾勉。有消息称:“日军用卡车将莒县的尸体运回100多辆。敌人在塘头、葛沟反复焚尸,当场掩埋七八百人。"

从14年3月到19年3月,59军伤亡4482人,其中军官伤亡199人,全军能打仗的只有13000人。死在建制上的是独立26旅678团2营,13旅26团6连、16旅227团12连。张自忠心情沉重地说:“患难多年的兄弟们为国牺牲了。这心里的难过真的比油煎还难受!但我相信,我带领他们走上了一条光明的道路,虽然他们光荣地死去了!军人报国,这个时候也!也许有一天我张自忠也会牺牲在抗日战场上。这是一个军人在国家危难时的责任。”

王,1904,山东泰安人,中将军衔。他是抗日战争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是山东国军中最有名气的。有句话叫“三李不如一王”。三李分别是李、、李玉堂,均为黄埔一期国军高级将领。

抗日战争时期,王在正面战场参加了多次大规模战斗,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步步被老师提拔。40岁时成为四方面军之一的军长,多次受到政府、军队和媒体的表扬和赞扬。王为人谦虚谨慎,与士兵同甘共苦,有着严密的军队制度,所指挥的军队都训练有素,是国军中的精英。著名的第74军(战后改编为第74师)在王的指挥下成长为国军中最精锐的军队,他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指挥军队,并向军队灌输顽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王和他的部下在防御和进攻作战中都表现出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战术能力,赢得了“抗日铁军”的光荣称号。到战争结束时,王已经完全成长为中国最优秀的将军,并担任地区的投降官,这是军人的极大荣誉。

王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年轻的时候,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在私塾读书10年,19岁开始工作。他在天津和上海当过工人和店员。我年轻时就意识到中国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才有希望,但我决心进入黄埔,私下里努力学习数学、物理等近代自然科学。1924结束,顺利考上黄埔三期。1926毕业当排长,不久因在东部战功提升为上尉连长。

王和他的部下纪律严明,赢得了他们的上级的赞赏,如他和刘智,并很快得到提升。1928年,北伐军南下时被日军挑衅,发生济南惨案。王当时是团的营长,他坚持留在城里和团一起坚守阵地。被上级拒绝,含泪离开。

1932年参加江西红军第四次围剿,任32旅旅长,实际协助旅长。该旅奉命坚守江西军事重镇宜黄镇,被红军围困24天。蒋介石命令该旅撤退,但王说服旅长坚守。战后,他向蒋介石指出,如果撤退,就会遭到红军的伏击。这个战略要地一旦失守,他可能会全线动摇,重新夺回,导致伤亡惨重。因此,他开始受到蒋介石的赏识,被提拔为第一旅旅长。1933年,王率部在方志敏击败红十军主力,荀怀周等多名红军高级将领阵亡。1936王晋升为51师师长。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在内战中表现出指挥才能的王自然被委以重任。奉命防守吴淞口附近的阵地,阻止日本从海上登陆。51师不仅守住了阵地,还巧妙地利用夜战多次组织夜袭,击毙日军联合军长王两人,并因战功得到提升。当时,媒体多次报道了王及其手下的事迹,并刊登了他的照片。

战后成立74军,其51师成为主力。

1938年,兰峰之战、万家岭之胜,日军遭受重创,他被提升为副军长。

1939年,江在重庆召见王,表扬了他,任命他为第74军军长。当年9月,长沙一战,日军占领赣北重镇高安城后,指挥部立即投入74军,王指挥反围剿,三天就收复了城池,赢得上级表扬。

在1941的高战役中,国军以三个阵地迎击日军,第74军部署在三线前沿,担负反击任务。在战斗中,它首先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不顾重大牺牲坚守住了阵地,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最后发起反攻,在敌少将指挥下,歼灭15000人。因此,74军获得了“飞虎旗”、“抗日铁军”的称号,王本人也获得了“晴空白日”勋章。

此后,他还参加了长沙、浙江、江西两场战役,表现出色。在1943年鄂西战役中,王率部巧妙侧击日军,大获全胜,升任29军副军长兼74军军长。

1943+01 6月常德之战,日军以7个师在常德激战,74军57师坚守16天,被迫撤退。王氏家族率51师发起反击,激战六天,对战斗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他在战后被提升为第24集团军司令。

1945年军队整编,总指挥部有四个方面军。40岁时,王超越等多位高级将领,成为四方面军总司令。5月,以军长身份指挥30万大军进行湘西战役。当时日军以6个师入侵芷江(中美空军在中国最大的基地,有大量轰炸机、运输机、战斗机),王在雪峰山地区重创日军,歼灭2.8万人,大获全胜。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王在长沙任衡阳地区投降长官,接受日本第20军军长指挥刀。

李玉堂(1899 ~ 1951),广饶县大王镇大王桥村人。

1924年,李玉堂考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二团任见习军官。由于作战勇敢,他被提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玉堂被任命为国民党军第八军军长,驻守江西。1939年,率部在武宁附近的棺材山阻击日军,守住阵地。国民党抗战指挥部授予李玉堂“泰山军”称号。不久,部将改为第十军,李仍任军长,奉命驻守长沙。

1939 10 ~ 1942 10,日军集结,三次入侵长沙。李玉堂率部给予沉重打击,在长沙取得了抗战史上三次著名的胜利。此后,李玉堂历任二十七军副总司令兼总司令、第十绥靖区司令、海南防御副总司令、第一路军军长、第三十二军军长。

在海南期间,中共通过关系策反李玉堂,李接受* * *条件举行起义。由于交通中断,李玉堂没有及时接到中共关于起义的指示,人民解放军占领海南岛,李玉堂随国民党军队撤回台湾省。李玉堂被汉奸出卖后,于1951年2月5日在台北碧潭被国民党当局杀害。1983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李玉堂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汪亚尘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高级指挥官。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1911岁。出身贫寒,幼年丧父,随母东游。“九一八事变”后,他举旗抗日,组织“双龙队”,在五常县南山密林中与日军守军和森林警察作战,坚持游击战争。1933年春,双龙队改编为林山队第4支队,任师长,率部连续进攻金马川、向阳山等敌据点20余处。到1933年底,第四支队发展到200多人。开辟了武昌抗日游击区。1934年,被推选为各抗日队伍联合成立的抗满抗日救国义勇军领袖,在武昌南山群山顶95顶子山建立根据地,频繁出击,有力地推动了武昌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在斗争实践中,他逐渐觉得只有* * *人才能坚持抗日斗争,打败日寇。1935年春,光荣加入中国。1936年初春,其部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8军,任军长。同年9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0军,仍任军长。此后,他率部转战武昌、舒兰、玉树等地,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他还积极配合兄弟作战,受到了抗联二路军总司令周保忠的表扬。1939后,由于日伪“并车”政策和不断的“讨伐”,10军的秘密营地被日军摧毁,部队失去了根据地,从而在抗战中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部队缺粮,他和战士们一样,用野菜和树皮充饥,坚持抗日战争。1941年65438+10月29日,在蚌河突围战中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30岁。4月5日,1955,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怀着深厚的感情向汪亚尘进行了公祭,高度赞扬了他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质。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

马礼逊是八路军著名的爆破英雄。抗日战争中,参加战斗40余次,完成爆破突击任务20余次。他苦练杀敌,不断创新爆破技术,采用偷爆、飞爆、空爆、连环爆。

道,击毙日伪500余人,被誉为“爆破之王”。

马礼逊,1920,出生于山东淄川,家境贫寒。12岁时,在煤矿当苦力,不久被招募进国民党军队。1940四月解放,加入八路军。在革命队伍中迅速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并于1944年5月加入中国。历任战士、班长、排长。他作战勇猛,足智多谋,顽强不屈,屡立战功。1941年春,协助战友炸毁莱芜吴家洼据点,杀死汉奸30余人。1942年7月,他和战友们总结爆破经验,用军用毛毯制作炸药包,用手榴弹引爆,炸毁据点,消灭守军。同年8月,在山东泗水县孙徐战斗中,连续炸毁日伪4个碉堡,炸死日伪60余人。1943 165438+10月,在鲁南斋藤优子村战斗中,他执行了一次偷袭爆破任务。当他接近日伪的炮塔时,被敌人发现了。他躲在战壕里用自己的军帽吸引敌人的机枪火力,迂回到敌人身边,炸塌了驻军的城墙和炮塔,为部队开辟了一条进攻通道。1944年5月,在进攻山东平邑县庞庄日军据点时,爆破第一道障碍后,利用有利地形,主动爆破据点门楼,使部队通过突破迅速向纵深发展。在鲁南大院围剿日伪军的战斗中,部队被一座10米高的四层碉堡的密集火力压制。他勇敢地冲上去,炸毁了碉堡,为部队进攻扫清了道路。当年7月,参加山东省军区英雄模范大会,被评为八路军山东省军区“特战英雄”。1945年3月,沙沟崖战役中,由于国民党死忠军修建的炮塔在斜坡上,难以实施爆破。他用木棍捆住三脚架,走近炮塔,将炸药包送到炮塔中间,冒着守军的枪火,紧紧握住木架,直到爆炸的那一刻,从而一举炸毁了炮塔。

同年8月3日,在山东省藤县闫村战斗中,带领突击班执行爆破任务时牺牲。9月,八路军鲁南军区把他所在的排命名为“马礼逊排”,把藤县闫村命名为“李勋村”,在部队开展了一场“马礼逊式的爆破运动”。

洪振海,又名洪延兴,1910,山东藤县人。我从小和父亲在枣庄路矿谋生。由于生活的压力,我经常和火车打交道,学会了登上火车的技巧。我被叫做“飞毛腿”。抗日战争时期,洪振海在党的领导下,动员枣庄路矿工人组建了一支著名的人民抗日武装——鲁南铁道兵大队,即飞虎队,活跃在鲁南枣庄、临城、微山湖一带。他是第一任大队长。

3月1938,枣庄被日军占领。洪振海、王志胜、刘精松赶到易县人民抗日武装驻地坟山,正式参加* * * *领导的苏鲁人民抗日义勇军。同年6月165438+10月,他根据上级指示,动员铁路、矿山工人建立了一支几十人的秘密抗日武装——枣庄铁路队。这支精干的队伍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烽火岁月里不断发展壮大。到1940上半年,枣庄铁道兵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有数百人的抗日游击队。经上级批准,更名为八路军鲁南铁道大队,洪振海任大队长。同时,上级派政委加强领导。

路南铁道兵大队在洪振海等人的领导下,活跃在数千里的铁路线上,神出鬼没地向敌人进攻。他们撕铁轨,炸桥梁,撞火车,截物资,杀鬼子,惩汉奸,保群众,保家乡。鲁南铁道兵大队在越战中越打越勇,成为一支赫赫有名、勇往直前的抗日英雄部队。他们的英雄事迹多次刊登在抗日根据地的《大众日报》、《鲁南时报》上。著名小说《飞虎队》是根据路南铁道兵大队的英雄事迹改编的。小说中的刘虹船长是以洪振海和他的继任者刘金山为原型的。

194110年的一个雪夜,数百名日伪军突袭并“扫荡”了鲁南铁路大队。洪振海率领部队与敌人展开激战,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这时,中共山东铁路大队党支部已经通过了洪振海的入党申请。洪振海牺牲后,鲁南军区政治部批准洪振海为中国正式党员。

马耀南,出生于7月,1902山东省常山县(今淄博市周村区)北王庄人,7岁上私塾,后入周村高级中学,一所新学校。1920以优异成绩毕业,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1924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此时他信奉孙中山的“联俄、联共、助农工”三大政策,加入了国民党。1930,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30年,马耀南作为天津学界代表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因为不满国民党的腐败,他愤然退出,回到天津参加推翻蒋介石的运动。同年,国民党以亲共反蒋的罪名开除了他的党籍,并下令通缉。他决定抛弃国民党,走“教育救国”的道路。1933年,常山县乡绅联名邀请他回县城做常山中学校长。

1937“七七事变”后,党员林宜山到长山中学与马耀南讨论组织武装抗日的问题。马耀南同意林宜山的意见,首先要建立中国民族解放的先锋组织。此后,马耀南以教学改革为名,调整学校课程,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军事骨干100余人,成立“常山县抗敌后援会”,为武装起义做准备。

1937、1937年2月24日,马耀南领导并参加了黑铁山武装起义,打响了鲁中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黑铁山起义部队被称为“山东人民抗日救世军第五军”。为争夺第五军领导权,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向马耀南发出授权书,任命其为“鲁北行政公署抗日纵队司令”。马耀南把“委托书”扔到一边,气愤地说:“国民党要我,我不要。”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和高尚的操守。

短短几个月,第五军迅速发展到5000多人。1938年6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将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军长。同年5438年6月+10月,马耀南加入中国* * *,实现了他的夙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指挥部队多次抗击日军,围攻周村镇,攻打吉焦路,守住邹平城,在李家套、多贤村激战,逐步积累了作战经验,提高了指挥能力。1939年6月刘家井一战中,马耀南、杨国福指挥部队抗击六千多名日伪军的四面围攻,与日军激战,黄昏时分,包围圈被打散。这次战斗,日伪军死伤800多人,第三支队也伤亡200多人。

7月22日,1939,第三支队在桓台县牛王庄扎营,次日突然遭到日军袭击。激战半天,马耀南率部突围,在大寨村遭敌伏击。马耀南不幸中弹身亡,时年37岁。马耀南牺牲后,他的两个弟弟和马也在战争中丧生。解放后,百姓将三兄弟的遗体安放在周村烈士陵园,当地人尊称他们为“一马三马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