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的个人事迹
1927年,王涛被党组织选中,送到苏联中山大学学习。起初他研究军事,后来他研究政治。65438年至0929年回国后,任广东东江青年团特委书记、红军学校教育主任。1930年春,受中共两广省委派遣,随戴岳来到巴米什。作为特派记者,他帮助中共湘南工委开展整风工作,把中共湘南工委改造成专门的中共湘南委员会。尹子韶为书记,专委会设在广东八士。1931 8月,根据两广省委指示,在湘南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担任改组后的特委书记。这次会议主要传达了两广省委对不注意发动群众和开展武装斗争的错误的批评,强调了开展群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会议还决定将湘南游击大队改为湘南红色游击大队,特委迁至耒阳南翔,以促进湘南工作的恢复和发展。到1932年春,湘南红色游击队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200多支步枪和两挺机枪的队伍,逐一消灭了宜章红色区域的门阀团和“铁锹队”等反动武装,使各地武装主力在碉堡里不敢出来。到1933年3月,特委领导中心活动区有十个党支部,六个团支部。
1933年4月,中共湘赣省委领导的湘南特委。4月26日,王涛根据湘赣省委指示,召开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全面总结特委过去的工作,部署今后党的任务。会后,特委派员到以陈县为中心的宜章、衡阳、水口山、资兴等地,建立党组织,开展群众游击战争。到1934年7月底,已建立的党组织包括中共雷(阳)安(仁)永(兴)中心县委和五个地下区委;开辟了以竹木山为中心,纵横数百里的雷边境游击区。湘南特委领导的红色游击队扩大到一个营,在郴县打了几个胜仗,消灭了一个敌特连。
王韬在湘南工作期间,不仅表现出杰出的领导才能,而且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特别沉着、机智。他被敌人追了两次,每次都摆脱敌人安全逃脱。他到湘赣省委请示汇报工作。他总是一个人去,从不带任何人,巧妙地应付敌人的盘问。一次,湘南的红色游击队被一座小山包围了。王涛分析情况后,命令队伍立即隐蔽,一旦敌人的防守放松,就找一个薄弱区域突围,使队伍没有受到任何损失。
1934年秋,王涛离开湘南,跟随红军长征。途经贵州、四川时,两次负伤,被调到红四军党校当老师。红军到达陕北后,他被调到中央党校当老师兼红卫兵营长。1937年初任中共陕北区委统战部部长,8月调任陕甘宁边区统战部副部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国共达成的协议,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年底,王韬被中共中央派往湘南,担任新四军中校书记。他穿着国民党政府的军装,戴着中校领章,公开活动于湘南各地,有力地推动了国共合作局面的发展。1938 65438+10月任郴州新四军通信处主任。
2月,中共湘南特委改组,他任特委书记。为了重新组织游击队,王韬和湘南特委委员、中共中心县委书记谢于3月来到耒阳,同国民党当局谈判。谈判中,他郑重指出,国共合作,就是两党平起平坐,共同抗日。经过两天的紧张谈判,国民党当局终于被迫同意了他公开整编游击队的计划。后来,他和李周深入游击队进行动员教育,使分散在乐昌、乳源、宜章山区的五六百名游击队迅速下山整编。4月,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暂编一、二旅。在群众的热烈欢送下,他们奔赴抗日前线。此后,他与特别委员会一起整顿和发展党的组织。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建立了两个中心县委、两个中心区委和26个支部,党员总数达1400多人。
为了开展抗日救国和抗日游击战争,王韬和湘南特委在1938年夏后的半年时间里,在郴县万盛宾馆、汝城耿旭村、杜琪峰举办了多次县、区、乡党员干部培训班。据时任耒阳毛肃崇党支部书记的王回忆:“王韬同志住在郴县的书店...每次来党校培训班讲课,他都穿着长衫,扮成商人,绕道偷偷来到万盛宾馆。.....绝大多数学员是长期坚持游击斗争的教官。他们在深山老林里钻了十几年,很少见到党的文件和革命书报。新闻比较孤立,政治理论水平比较低。另外...亲眼看到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我们的同志、亲人和群众,对国民党反动派有着刻骨的仇恨。所以,当我听说要和国民党第二次合作的时候,我一时想不起来。.....王涛同志每次讲课都围绕这个中心话题,深入浅出地给我们讲革命形势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帮助我们提高思想认识。”在他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在湘南各地广泛开展。5月,主持郴州仙芝书店开业,出版革命书报,创办《人物》周刊,举办“读者见面会”,与书店工作人员热情接待顾客。为了做好统战工作,他特别注意广泛联系上层人士,如果有需要,一定会帮助他们。一位名叫李兆秀的活动家,他的女儿李伦被学校开除,特地请他帮忙送她去延安参加革命。他尽力满足这个要求。此外,他还在耒阳设立了《新华日报》发行处,在汝城设立了星光书店,在宜章设立了战地文化分社和战时出版社供应分社,在耒阳设立了战时中学,收容逃往县城的华北、华东沦陷区和全国各地的失业学生。通过这些努力,湘南地区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1939年2月,王涛当选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平江惨案后,国民党当局破坏了新四军在郴州的通讯处,他被通缉。这时,他从湘南调到省委任组织部部长。1940年5月,调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准备转移到延安。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挠,他在桂林逗留了半年,未能成行。
1940年冬,党组织决定调任王涛同志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委员、闽西特委书记。王和爱人带着年仅半岁的儿子,经衡阳、韶山关来到广东梅州,与闽西特委派来的罗田取得了联系。在罗田的指引和护送下,他们于6月中旬1941到达闽西特委驻地龙岩县后田村。这时,国民党政府当局发动了“闽西事变”,到处屠杀民众和革命群众,使闽西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最危险、最艰苦的时期。面对这种情况,他显得非常冷静和稳重。他把儿子托付给一个红军家属抚养后,组织力量反击,同时把特勤机关转移到深山老林。他还任命张子茂继续负责编辑出版《团结报》,并经常为报纸撰写文章,揭露国民党当局破坏国共合作的罪行,宣传党坚持团结抗战的一贯立场。虽然他自己有严重的胃病,但他仍然坚持与大家同甘共苦;而且他非常关心和爱护战友。有一次班长戴秉辉生病了。他一天去看望好几次,亲自送饭,把戴感动得热泪盈眶。
1941年9月,王韬派专委会委员魏金水、陈步仁开辟新区,何、张子茂及20余名工作人员留在专委会。在17,他的两名记者被捕并叛逃,带走了潜伏在特别委员会驻地附近的200多名敌人。21的黎明时分,他正在小草坪上进行军训。潜伏的敌人向他开枪,击中了他的右胸。当他不情愿地指挥士兵撤退时,再次中枪身亡,年仅33岁。他的人头也被敌人带到龙岩县和湘南“示众”。在他牺牲三周年之际,中共闽西特委决定将一支人民武装命名为“王涛支队”。后来,这支队伍在闽粤赣边区扩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纵队,配合南下部队解放了粤东和闽西南的广大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