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主要建筑
辽沈战役纪念馆朱瑞将军雕像建于1991年11月2日。位于辽沈战役纪念塔以西60米处,占地95平方米。由鲁迅美术学院何教授设计。通体为花岗岩,长8.4m,高3.6m,宽2.1m。炮车式纪念碑正面镶嵌着2.4米高的朱瑞将军高浮雕头像。头下镌刻着吴秀泉同志题写的“朱瑞将军”四个金字。纪念碑背面刻有朱瑞将军生平简介。三级石阶基座托起火炮纪念碑,是将军指挥解放军炮兵部队压倒敌人的宏大象征。将军头像背景被凿出大面积孔洞,寓意将军之死。辽沈战役是20世纪中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大决定性战役中的第一次。
1948年秋,东北解放战争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12年9月至165438+10月2日,在华北人民解放军的配合下,东北人民解放军在辽西、沈阳、长春等地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空前的战斗。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解放了整个东北。辽沈战役的胜利把中国革命形势带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而加速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的建立东北根据地、举行辽沈战役等一系列政策,是辽沈战役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东北人民解放军一直发展壮大,英勇作战,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生产支援和爱国民主运动,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和东北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的名望和功名如同山河一样久远,与日月同辉。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是东北解放战争的重要时期。东北解放战争经历了战略退却、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三个阶段。东北根据地的建设与之相关,经历了初步建立、基本建成和巩固发展三个时期;东北人民解放军从初期的65438+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万人以上。东北解放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已超过国民党军队,这为举行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948年9月12到165438+10月2这52天,是东北解放战争取得战略决战胜利的决定性时期。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东北人民解放军率先在东北战场发起辽沈战役,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三大战略战役的序幕。攻克锦州后,长春和平解放;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攻克沈阳、营口,解放全东北,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取得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杰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景画之一。
全景绘画是博物馆表达重要历史主题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集绘画、塑雕、声音、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的某一场景。
《攻克锦州》全景图片库为圆柱形封闭堡垒建筑,直径42.24米,高28米。建筑结构坚固,造型庄重大方。从地基到28米高的筒体和角落的18大壁柱,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位于强风化岩石下方,抗震设计按8度设防。屋面为大跨度钢结构,中央钢管分别连接18小方刚架和18双玻钢屋架,屋面采用阳极氧化防锈铝瓦防水。所有的外墙都镶嵌着最耐用的建筑材料——灰色粗糙的花岗岩板。墙顶的女儿墙被做成墙一样的叠垛,以表现这个博物馆的军事斗争特点。圆形看台位于中心,可容纳150人。通往看台的通道是一个内有楼梯,外有坡道的旋转楼梯,这是无障碍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供老年人和残疾人坐轮椅行走。楼梯两侧的墙壁镶嵌着灰色的锦砖,地面是条状的防滑地板。博物馆配有通风、空气调节设备和自动控制喷水灭火和烟雾火灾报警设备。捕获锦州全景图,长122.22米,高16.1米,总面积1968平方米,重4吨。
锦州全景画被观众围在看台上,巨大的圆形画面。这是全景绘画不同于一般绘画形式的一个特点。看台距离画面13米,使观众无法分辨地面塑料线中的图像与画布中的图像的区别,产生广阔的视野,从而使全景绘画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所有的画都有边缘,它们一个个独立存在,让观众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幅画。而锦州全景画的巨幅圆形画面首尾相连,边缘用各种方法巧妙遮盖,结合地面造型。这让观众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空间广阔的真实景观。这是全景绘画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全景绘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艺术家们运用写实的创作方法和高度写实的油画技巧,将攻克锦州的宏大战争场面组织成一幅圆形画面。这种多视点构图安排得很好,山川、河流、建筑、战斗都刻画得惟妙惟肖。艺术家利用绘画的透视原理,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巧妙地运用丰富多变、统一的色彩,营造出一个符合季节、时间、战场氛围的巨大空间环境。准确地展现了深秋锦州地区的色调氛围,以及特定时间内阳光照射下不同方向的地面、房屋、山坡、天空的色彩变化。同时,艺术家利用色彩的透视将空间层次推远,从而使画面具有感人的空间感。各种物体在不同位置的尺度变化和地面物体的尺度安排合理,使观众强烈感受到这种开放的空间意象。克服锦州全景画的整体色彩变化和局部形象刻画是很厉害的。从近到远,从阳光照射到背光部分的绘画手法都极其清晰有力。特别是贴近观众的人物,采用了粗犷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明暗对比,营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地面建模是锦州全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000平方米。锦州全景画的地面造型,一端接支架,另一端接画面,制作精细,构思巧妙。地面建模上的地形、地貌、工事、武器都按一定比例缩小,制作得极其逼真。木桥、炮阵地、壕沟、废墟、小路、高粱造型、画面各占一半,巧妙衔接,浑然一体,视觉上真假分明。让观众觉得自己站在当年的战场上,加强了感染力。地面建模是全景绘画特有的艺术手段。攻克锦州全景画地面造型,支撑260根圆钢管,上面铺设角钢、钢板、钢网,再用石膏制作混凝土地面形象,经久耐用,防火、防腐、防虫。
灯光和音响是增强全景绘画表现力的重要手段。捕捉锦州全景绘画的伞状棚内均匀排列着365,438+08盏荧光灯,同时搭配60盏高清钠灯,形成相当于锦州深秋两点左右阳光的色温。在精心设计的灯光下,天空和地面的光线极其均匀明亮。因为光线在画布上的反射,观众觉得天空才是真正的天空。还采用现代立体声技术拍摄锦州全景博物馆,合成了解说和表现战争的声音。观众在欣赏全景画时,可以同时听到与画面形象同方向传来的解说声、爆炸声、喊杀声、马达轰鸣声,使全景画呈现出更为激烈的战斗氛围。锦州全景图的捕捉,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生动、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辽沈战役194810中期的关键战役,捕捉了锦州的激战。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惊心动魄的英雄豪杰壮举。
锦州是沟通东北与山海关的咽喉,战略地位极为重要。1948年9月7日,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要树立打空前歼灭战的决心,集中主力攻克锦州,封阻东北之敌,歼灭之。东北野战军执行了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针对蒋介石“守势待援”的战略企图,采取“攻晋、战援”的战略部署,集中主力二十五万兵力围攻锦州。画的北侧,表现了我军北突击群第6纵队第2、3纵队和17师,炮兵主力,正在封锁敌机场,进攻合成燃料厂,攻克配水缸和梁家山,突破北城墙。突出了爆破英雄梁世英为炸毁碉堡献出生命、赵兴元带领战士浴血奋战摧毁敌人“第二个凡尔登”、排长李世贵手持尖刀率先登上城墙、多名原干部冒着枪林弹雨抬担架救伤员等战斗场景。
画南侧,南、东突击群第七、九、八纵队在第一炮兵师配合下,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突袭,攻占汉王殿山、老爷岭山、紫荆山等敌据点,尖刀连、突击连抓住突破口,迅速突破小岭河城墙。一波接着一波,一个个“四竖红旗”的勇士形象,一个个纵队冲进城内,无畏地向纵深渗透,冲击敌人的防御据点,与敌人巷战,攻占敌人第六兵团司令部和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歼灭老城残余的场面,在画中得到充分体现。全景再现了辽沈战役中,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65438+万锦州部队处于守势,攻克了战略要地锦州,取得关键胜利的战斗过程。
全景画廊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工程。只有建筑艺术、地面塑料制作艺术、高度写实的油画艺术、合理的灯光音响,才能产生完整的全景绘画艺术效果。金州全景画的捕捉,与世界大型全景画规模相当,同时融合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灯光、音响等现代技术。在整体设计上,现代科技与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协调互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参与创作的军地专家、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经过三年的通力合作,反复试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终于成功建成了锦州全景博物馆。因此,它填补了中国博物馆和美术事业的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