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开国将军,带兵最多,骁勇善战,一怒之下把将军的军装染成了黑色。
纵观57位开国将军,只有邓华将军的军队数量最多,为654.38+0.4万!要知道,解放战争时期,开国将军都是兵团司令,一个兵团有6万多兵力。
军史记载了邓华将军屡立战功的一生。他曾被外国军事史列为“朝鲜战争四大宗师”之一,台湾省也称他为“四野三大将之一”,并对他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英勇善战,有发表意见不避名声的精神,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65438到0960,在彭总经理的影响下,邓华被调到四川担任主管农机的副省长。邓华对整个事件不敢苟同,但当时也无法辩驳。上班前,他让妻子把自己的将军制服、裤子和帽子染成黑色,以示抗议。
1949年4月28日,解放军以百万雄师顺利完成渡江后,邓华将军在数千名指战员中脱颖而出,成为兵团司令,统率由数十万大军组成的第十五兵团。解放战争时期邓华将军是如何在东北英勇抗敌的?
四平四战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解放东北战役,四野战军在邓华将军的领导下参与了这四次攻防战,恰好见证了我军与国民党军在东北大地上的变化过程。当时四平市是东北地区的战略中心,位于东北平原中部,辽宁、吉林两省交界处,沈哈、平齐铁路交汇处。
此时的邓华将军在四平战役中初战告捷,大获全胜。然而除了首战,接下来的几场战斗都异常艰难。
1946年3月中旬,敌人乘机四平,攻下并攻占。随即,作为辽吉军区司令员的邓华准确判断敌情,立即派出一个团两个营与兄弟部队配合,彻夜奋战。四平被士兵攻克,成功地消灭了敌人的防守力量,战果斐然。一共缴获了一千多支步枪和四五十挺机枪。
蒋介石这次非常不甘心被封杀。战败后还紧急调兵,从多个方向轮番围攻四平。于是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亲自指挥四平保卫战,调集14师、旅,采取“部分兵力守城,集结主力待命”的策略,将部队分作两队。邓华将军派一个旅坚守四平城,自己则率领部队保护四平城外围,以阻挡北方之敌。
邓华将军对邓、马仁兴同志说:“毛泽东主席正在重庆谈判,我们将严厉打击敌人。战后,毛泽东总统在重庆更安全,与蒋介石谈判更有利...坚守四平是一项战役任务和战略意义。大量杀伤敌人,阻止敌人前进。坚持得越久,对北满根据地的发展越有利。”
之后的1个月,国民党组织大部队连续进攻,数架战斗机日夜轰炸四平,总战力约十个师。邓华将军率领的参战部队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抵抗。邓华将军一次又一次的反击,但是敌人失败了,四平始终没有被攻占。然后把矛头指向长春。
然而,当邓华将军带领他的手下自愿退出四季,和陈明仁趁机入侵空城。然后“二战四平”,虽然自身损失很重,但也极大地挫败了蒋介石的威信军,极大地延缓了蒋介石军队北侵的进度,为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赢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
1947年6月,“三战四平”战役开始。此时东北民主联军经历了三次战役,保卫江南临江,四平成为孤立据点,准备夺取四平,使这一战役成为东北战略反攻的重要战役。
林彪估计四平防守薄弱,所以只增加了少量兵力。“三战四平”,邓华将军率部激战13昼夜。第一师师长马仁兴同志要邓华将军离开指挥所,但邓华将军坚守一线,不顾危险,下达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大红楼!”经过一夜激战,马仁兴同志组成的攻楼突击队成功炸毁了大红楼,并在地下室活捉了71军军长的弟弟。
经过激烈角逐,民主联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除三道岭和几个制高点外,四平已基本被我军控制。但由于进攻四平前线时间较长,大量敌军援军逼近沈阳,我军攻城力量过于薄弱,使得蒋介石的兵力增长缓慢。在这一战中,民主联军以失败告终,伤亡惨重。
据时任七纵政委的吴福山同志回忆:“四平之敌处于惊慌状态,仓促收缩兵力,以四平为重点,企图达到固守之效。四平之敌外围机动防御被粉碎。”当时几个纵队领导认为他们纵队已经具备了进攻四平的战略条件,就把各方面的优势告诉了董总经理,建议进攻四平。
后来,东北野战军老兵们每次谈起三战四平,都会惋惜地说:“如果林彪同志能听邓华同志的劝告,‘三战四平’战役就不会这么残酷了!”在战后总结会上,林彪同志也作了深刻检讨:“这个地方没有打下来,你们没有责任。这完全是我的责任。”他独自承担了三战四平的责任。
1948年3月,邓华将军再次领兵“四战四平”。当时国民党为了尽可能挽回败局,别无选择,只能采取“分区防守”。此时国民党部队接连遭到打击,损失极其惨重,将士士气低落。邓华将军抓住这个好机会,指示部队:“先攻三担岭子等敌制高点,再配合兄弟部队攻四平街。攻下三道岭后,护送陈明信同志回四平街,进行政治攻势,以达到拥护和瓦解的目的。”
5438+02年6月8时,我军开始分五个方向全面突击。在邓华将军的卓越指挥下,东北野战军部队在短短23小时内从五个方向实施了突然袭击,歼灭守军19000余人,成功夺取四平,还政于民。
邓华纵队第一师原政委李华民同志回忆说:“1948年,我们纵队参加了最后一次四平战役。这次战役集中了很多优秀的兵力和武器,三个纵队主攻,四个纵队依靠辅助。整个战役从总攻开始到战役结束只用了20多个小时,四平就全军覆没了。”
1947年8月,邓华将军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司令员,陶铸同志任政治委员。14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
9月底,七接到新的作战任务——林彪同志、刘亚楼同志于25日17发来电报,告知七准备立即出发,待歼灭彰武、阜新、义县之敌后,扩大区域,调动新六军南下出发,以助其歼灭53军,占领四平、沈阳间地区,同时配合热河尽快作战。法库敌人不多,先别打,免得耽误时间。
26日,董总经理下达了秋季攻势的命令。林彪同志、刘亚楼同志发来电报说:“新六军两个主力师已于二十五日赶赴锦州,我军决定利用当前有利时机,立即发动进攻。”
我军采取轻突击的方式进攻,分兵进攻,同时准备攻城,帮助别人。由于害怕周围的敌人会收缩阵地,我军加紧了行动。
董总经理随即发电报命令第七纵:“第七纵应于二十八日白天出发,向新民、黑山路线前进,担负烧毁新民、黑山间铁路之任务,阻止新六军北返。一定要争取6月65438+10月1日到达,大胆实施道路立即转弯。”
十点钟,林彪同志和刘亚楼同志说:“骑兵和地方军要注意七纵运动的配合,具体分配七纵条例。第七,任务的第一步应该是破路,辅之以战斗;第二步,打中小战役,辅之以烧(铁路)。”
当时情况一度危急。接到任务后,邓华通过电报积极与林彪、刘亚楼沟通作战方针。思想活跃、善战的邓华将军,不断思考新的作战方针。据邓同志回忆,“邓华同志告诉我们,为了配合主力在松花江以南歼灭更多的敌人,我们七纵要尽力牵制辽西之敌,越牵制越好。虽然我们是这次战役的次要方向,但在思想准备和作战行动上,要把次要方向变为主要方向,即积极争取更多的敌军,使敌人防不胜防。”
随后,邓华将军接到新任务,对部队前进地区的敌情进行分析。邓华将军开会研究这个方案时,有“打”和“不打”两种意见。邓华将军综合了大家的意见,提出了分割作战的原则,一路部队执行突围任务,另一路纵队主要歼灭法库、彰武之敌。经过周密部署,在“偷”的作战任务中,21师经过一昼夜行军180里,于6月10,1,在敌不察觉的情况下,消灭了敌防御力量,临时成立了177师。
在这一战中,邓华将军灵活指挥作战,得到了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肯定。基于邓华将军之前的出色表现,董将军改变了最初给七位指挥官的指示,邓华将军带领他的部队继续寻找机会消灭敌人。
翻开也斯同志在阵中的日记,可以看到:
5号(东将军)18:“七纵应该都在黑山新立屯的路线上,寻找小股敌人,断条路。必要时可用一个师在黑山以南破路控敌,可用两个师歼灭新立屯之敌。”
10(东指挥部)10: 30:“除黑山至新民段完全破坏外,希望继续以主要攻势包围北镇之敌,并准备歼灭沟帮子之敌。”
(东总经理)18: 40:“目前第七纵要以全部兵力或主力消灭分散之敌,目标可以选择。断一小部分路,使敌列车无法通行。目前你们以战斗为主,半个月后准备破路。”
战争非常激烈。法库战役后,鉴于国民党部队尚未有反应,邓华再次指挥部队分别围歼彰武、新立屯之敌,敌人猝不及防全军覆没。然后又去了北宁路,完成了破坏新民到大虎山铁路的任务。
在随后的半个多月里,邓华将军指挥全纵队,不仅按时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且消灭了大量敌军,让他们感到有些后怕。他的主动作战牵制了大量敌军,实现了他预期的变次要方向为主要方向的作战目标,对东野主力在松花江以南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很强的协同作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发布了两个嘉奖令,一个是表扬第七纵队消灭敌人的成绩,一个是肯定邓华将军的指挥能力。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拉开序幕。邓华将军接到了攻打锦州的任务。在攻打锦州的作战方针上,邓华将军与林彪意见相左,林彪只让四个备用纵队围攻锦州,其他纵队增援。
但邓华将军从远处观全局,思考进攻策略,吸取了“四战四平”的教训。他认为攻取锦州是辽沈决战第一阶段的重点,只有集中东北野战军一半兵力的六个纵队,才能形成优势兵力,迅速打下锦州。这次拿下锦州是关键一招。辽沈战役“关起门来打狗”的战略意图能否实现,取决于战役是否打赢。
邓华将军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向林彪建议,把进攻锦州的部队增加到两个纵队。林彪同志虽然没有直接答复邓华,但为邓华将军进攻锦州增加了两个纵队,加上炮兵纵队和坦克营,积极配合邓华将军的指挥。10 10月14,锦州打了一场硬仗。邓华将军负责统一指挥部队由南向北进攻锦州。
汉王攻下滇山后,邓华将军来到女儿河临时指挥所。李华民同志急切地对他说:“司令同志,这个地方在敌人轻重机枪的有效射程之内。前天,毛上校在这里受了伤。如果来了这里,出了事谁来承担责任?请快点回来!我们将在研究部署后立即向您报告。请放心。”
邓华将军笑着问他们,不怕危险吗?李华民同志知道他是无法被说服的,所以他必须抓紧时间汇报情况并提出一个作战计划。他建议可以先主动消灭女儿河和凌河之间的敌人,再选择攻城。
邓华将军于是指示他们——消灭敌人后,最好查明这条河是从哪里来的,或者把两条河之间的地面打开,筑起所有的工事。指挥所要选择隐蔽的位置,做好防御工事,掩护顶部,时刻准备着。
随即,邓华将军深入一线,指挥有方。和兄弟们一起,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消灭锦州城内敌首领以下65438+万余人。
10年10月20日至28日攻占锦州后,邓华将军率部参战围歼国民党第九兵团,后又攻克沈阳、营口,直至整个东北解放。
回顾锦州之战,邓华的一位高级军官同志由衷地说:“邓华同志当时只是战斗中的一名普通指挥员。按照大意,他要坚决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完成他所负责的战斗方向的任务。但是,邓华同志一直在考虑大局。他不怕林彪对他的频繁建议反感。为了打胜仗,他提出了自己深思熟虑的建议,在战争年代确实难能可贵。”
辽沈战役后,邓华、吴福山率领七个纵队,随东野军进军山海关。邓华将军又接下任务,与华北野战军一起进行平津战役。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原计划是先攻塘沽,后攻天津,力争先歼灭塘沽之敌,控制海口。
“只要全面攻克塘沽和新保安,大局就活了”,“作战区域也按顺序,第一唐璐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区,最后北平区”。邓华获得了东野首长的高度信任,奉命统一指挥各师攻打塘沽、大沽河之敌。
接到任务后,邓华将军逐一分析了作战地形和敌情。经过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伤亡过半,邓华将军决定停止进攻。他思索了战略战术,命令战略思想经验丰富、思想前卫的邓华将军想出对策:“不打塘沽,夺取天津,以堵住平津之敌,防止其逃向大海,实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确定的战略目标。取天津,使北平之敌孤立无援,也使塘沽之敌失去依托,一举两得,此仗易打。”
第二天,邓华集中三个纵队的头头,又开了一个长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都同意邓华的意见。邓华将军接着向首长报告了他的忧虑和想法,指出:“我们进攻塘沽而不进攻天津是好的。只要拿下天津,就相当于堵住了天津敌人的海上逃跑。塘沽的东面是渤海,南面是海河。不能绕道而行,达到四面楚歌的效果。火炮也很难封锁出海口。敌人背靠大海难以抵抗,难以切断敌人后路,彻底歼灭敌人。”
“但是除了渤海和海河,周围还有很多沟渠。虽然宽度只有3米左右,但是水深到了胸口,潮水来的更深。除了铁路和铁路东边的一条小路之间有一座桥,其他地方都不好通过,敌人可以坐在河沟边。同时,从西南向北到海边,都是草原和盐田,广阔而平坦。草原湿漉漉的,泥泞不堪,沟渠里都是水。冬天盐锅不冻,民众不便涉足,部队难以发动攻击。”
作为上级命令,其实邓华将军只需要执行命令,但这也关系到全局的战略问题。邓华将军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想法得到董总批准后,林彪也派人到塘沽勘察地形,同意了邓华的意见。随后,四野首长、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接受邓华的建议,放弃进攻塘沽、大沽的计划,集中兵力夺取天津。
天津战役后,邓华将军指挥七纵八纵,配给特种部队六十七门地炮、八门高射炮、十辆坦克和两个营的工兵,从天津东面民权门和国门由东向西进攻。这是自第七次垂直战役以来枪支数量最多的一次。
外围战斗中,邓华将军亲自带领指战员看地形,指导部队和组织做好配合,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并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据邓多哲同志回忆:“在清剿外围,准备攻城之前,邓华同志来到我们师的指挥所,带领我们到一个水塔观察地形,选择进攻路线和突破口。”
6月5438+05日,东野命令十二纵队向塘沽挺进,寻找机会攻占塘沽,希望打通北宁路。然后在16对塘沽守军发起攻击。当天傍晚,塘沽守军开始乘船逃往海上。塘沽17解放。
解放战争中,邓华将军作为战役指挥员,守着战略大局,从关外作战到关内作战,这是他著名的风度,让人大为感动。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邓华将军率领的部队迅速扩张,战功卓著,成为东野主力。人们习惯把辽机纵队、第七纵军、第四十四军称为“邓华纵队”。邓华将军领导的军队是四大领域的十大主力之一,它往往承担着独特的责任。一个敢于说话果断、积极作战的战役指挥员,就是在这种训练中诞生的。彭元帅曾这样评价他:“他学识渊博,聪明过人,眼光独到,考虑问题很周到。邓华作战勇猛,小心翼翼,出了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回顾邓华将军的一生,他从少年时就有投身革命的志向,一生南征北战,杀敌无数,可谓战无不胜。他辉煌的战绩吓坏了敌人。无论在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邓华将军都殚精竭虑,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了辉煌的战绩,他的性格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一生坦荡,从不争功,不卑不亢,但在生活上却十分节俭,一直过着清清白白的生活。可以说,邓华将军的优秀品质,是那个战争年代打磨下来的宝贵财富。
时至今日,邓华将军的高尚品格和这些事迹依然在时光中熠熠生辉。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再次领略他的魅力,向先烈致敬,并以此为榜样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