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程派艺术的贡献者,李文敏有哪些突出的贡献?

李文敏出生在一个有名的梨园家庭。其父李春林早年曾效力于在勋贝勒(光绪皇帝的弟弟,人称刘烨勋)。他曾以一部电影《太平桥》帮取经,最熟悉的是梅(兰芳)话剧院公司管事,享有梨园界“四大管事”之一的美誉。母亲的家族也来自梨园家族。显赫的家世给了她靠近梨园的无限可能。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李文敏在家族血缘和环境机遇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了“京剧”的人生历程。

相对于“傅连成”的旧式教育,1949之后,京剧教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女学生学戏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1952年,北京裴毅戏剧学校(京剧职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成立,李文敏是北京裴毅戏剧学校首批108学生之一。

除了在戏校刻苦学习外,还以执着的精神崇拜着程派唯一的传人。当李文敏第一次接触程派时,他首先被程派的代表剧目《锁麟囊》的新颖唱腔所吸引。的姐姐在中国剧院跟(程先生的弟子)学习朱马克,正巧领导的大丰剧社正在大众剧场演出《牧羊山》,李文敏就跟姐姐一起去了。那时,她对赵荣琛还很陌生。然而,她被这种景象迷住了。为了找到赵荣琛,李文敏甚至去了相关的警察局打听。后来,在熊等人的介绍下,我终于认识了,从此,他们的师徒关系持续了30年。

正式学徒是在1957年,赵荣琛是41岁,李文敏才19岁,是赵荣琛的第一个弟子。她的父亲李春林特意安排她在前门外的廉价烤鸭店向赵荣琛致敬。

赵荣琛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寻求程派的精髓,探索和掌握程派的艺术规律。除了抓住一切机会向赵老师要一出教学戏外,李文敏早上还陪老师去景山公园喊练。两个人都骑着自行车,一路聊着,不知不觉就到了公园。师生边走边教,有时会吸引公园里的人驻足观看。

赵荣琛是李文敏的艺术老师,也是她的教学思想的启蒙者。李文敏将赵荣琛对艺术的严谨和关注融入到她后来的教学思想中。

早年,李文敏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但事情发生了变化。1958年,程病逝,程戏班随之解散。从戏剧学校毕业后,李文敏加入了新成立的北京青年京剧团。虽然李文敏的舞台演员生涯只有四年,但她为自己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艺术教师积累了必要的舞台经验。没有舞台实践的学生当不了演员,没有舞台实践的老师当不了优秀的老师。作为演员,不幸没能赶上成剧团,新成立的北京青年京剧团也在1963夭折。李文敏被命运玩弄,又回到了北戏。最初,从舞台走向领奖台并不是李文敏内心的选择;把学生从教室推向舞台,是她接下来50年的全部生活。她搅动了程派话剧回归市场的热潮,创造了教学专场搅动梨园的奇迹,向世人证明了她“点石成金”的能力。在将体裁教学运用于基础教学的实践中,她独行却坚毅刚毅,始终坚持科学规范的教学理念。

如今的是业内公认的京剧教育家,程派传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北京大师奖”,被列为北京市“非遗”传承人;是中国第一位举办个人教学成果展的戏剧专业教师,被聘为中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导师、京剧流派班导师。

1978年,北戏为“78班”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很快,从青海、贵州、河北、河南、广西等地招了一些代课学生。李文敏的78个班中,除了刘备和李海清年龄较小,住在京外,基本都是外地来的代课学生,包括李海燕。那时李文敏住在学校里。放学后,她周日放假,所有的学生都来到她的宿舍。李文敏几乎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事实上,学校对李海燕的培养有点“歪”。李文敏那时才三十多岁,是学校的一名年轻教师。补习学校压力很大,甚至有点“实验”性质;李海燕当时是一名代课学生,入学后没有受到重视,因此被安排在李文敏这里接受“实验”。好在老师和学生都很认真很努力,海燕的质量优势也在慢慢显现。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本人的刻苦钻研,她以宽广嘹亮的嗓音、纯正的唱腔魅力、细腻传神的演技、飘逸流畅的身段、优美细腻的模仿成为程派艺术接班人中的佼佼者。

在李海燕之外,李文敏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资质进行教学,为学生日后发展自己的风格铺平了新的道路。她培养了一批在梨园颇有名气的弟子,如张的飘逸,郭为的飘逸之美,的含蓄,张骞的厚重。

李文敏对程派也有着执着和坚持,并保持着冷静和理性的思考。她告诫学生们:不要被一时一地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追求真正的艺术,一定要坚持走标准化的道路,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认真研究了解前人的东西,不要做害群之马,让人戳脊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