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壮族民歌文化及其伦理思想——以广西田阳县民歌为例

壮族,居住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州和广东省连山县,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有独特的文化。从古代的百越、Xi瓯、洛越族开始,就有了歌圩的习俗。壮语称之为“格布”、“陇东”,俗称“格威”。“歌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坡上或田野里唱山歌,用山歌寻找配偶,或用山歌交朋友,传递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感情。许歌文化的建构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歌诗文化形态。

?关于民歌文化的起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学者们一致认为,壮族民歌文化是在壮族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民族传统。关于壮族民歌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首先是对偶婚理论。根据对偶婚理论,壮族民歌文化起源于远古的族外择偶活动(对偶婚制)。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依据的是相关古籍、相关记载以及民族或地方志中的民间传说。二是娱神。娱神的观点是有争议的。坚持这一观点的批评家认为,壮族山歌文化源于古代民间宗教信仰。古人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通常会祈求神灵的保护,于是就赞美神灵,用歌声来娱乐神灵。民歌文化由此发源。质疑这一观点的批评家认为,以情歌为主要内容的民歌文化不可能在严肃娱乐的过程中产生,用宗教来解释民歌文化的产生是不科学的。以上是目前学术界对民歌起源的两种不同看法。虽然起源没有搞清楚,但是学术讨论确实可以给我们指明不同的研究方向,促进我们更好的前进。

世代相传的歌唱文化习俗已成为壮族特有的文化,典型代表是的"儿女"歌手刘三姐,是壮族民歌文化的象征和形象代表。从当代的角度来看,她也是一个品牌。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将宋庄歌会定为“三月三歌会”。一年一度的歌会,由政府主办,在城市而不是农村举办,与改革开放的经贸活动相结合,即由经贸搭起一个以民歌唱戏的舞台。后来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壮族的民歌(歌会)文化推向了世界。

民歌文化在广西分布广泛,尤其是百色地区,表现形式多样。这里以百色市田阳县的民歌文化为代表,大致说明一下从小到大的民歌文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是壮族歌咏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有着深厚的歌咏文化和独特的壮、汉、瑶民歌,以壮族民歌为主体。田阳壮族山歌有三种:田州山歌、顾美山歌和德保山歌。三个民族的民歌都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民歌作为壮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交流方式,是各种歌谣和习俗盛行的重要原因。歌手、歌手的学歌、教歌经历,揭示了“熏陶+口传+歌本+锤炼”的传统民歌传承模式。传统社会传承民歌的动力体现了社会中的“赏罚”论:遵守文化规范是通过积极的奖励和消极的惩罚作为社会控制手段来实现的,从而形成了“文化强制”,而正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导致了“文化强制”的变化,这是使民歌传承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中游,总面积2393.82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52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境内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其中壮族约占90%。境内有平原台地、丘陵和山地三种地貌,中间低、南北高、东西窄、南北宽,素有“两山一谷”之称。南部石质山区为喀斯特岩溶地貌,北部土山地区为砂页岩地貌。全县河流12条,以右江为主,自西向东流经6个镇。田阳县地处低维,靠近北回归线,属于南亚亚热带气候,日照充足,热量充沛,平均气温18-22℃,全年无霜期307-352天,可满足一年三季作物的需要。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田阳农业发达,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西南蔬菜基地,盛产芒果,是中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芒果之乡”。随着农业的发展,田阳成为百色革命老区首批贫困县之一。

?唐以前的壮族地区,尤其是桂西一代,还处于原始氏族部落制末期的社会状态。壮族的祖先是农耕部落,散布在群山丘陵中。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天然的交通障碍,不仅缺乏对外交流,彼此之间也没有密切的联系。“往往一家之长为王,根本无法遥控。”这种长期稳定的社会形态使得壮族原始社会的解体非常缓慢。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桂林、南海、项峻,田阳属秦项峻。汉武帝平定了南越王赵佗,在岭南建立了比较严密的郡县制。田阳是个产粮大县。这一时期,中央政府虽然加强了对壮族地区的统治,但仍未达到直接统治的程度,只能采取“以其过去之治”(《资鉴》卷21)的治理措施;东汉时期,中央政府对岭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羁縻慰劳”,这是羁縻制度的开端。唐代以前,天舟居民称为“辽人”、“猎民”,宋代称为“西元满”、“广元满”,也称“土人”。到了宋代,朝廷认为天州土人“风俗怪异”、“婚配淫乱”、“杀人祭鬼”或“挖坟藏骨”等,难以治理,于是设立铁天州,实行地方官制,采取“以土人治土人”的办法。宋崇宁年间(1102-1106),岑襄率兵平定右江一带的窑洞(其组织形式类似于部落),定居天舟,这里形成了土司制度,岑襄是岑地方官的始祖。从此至清光绪元年(1875),改地为溪。这种“扶植首领,使其自食其力”的统治政策,使得天阳壮族地区氏族部落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解体十分缓慢。缓慢的社会进程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田阳壮族传统文化呈现出浓厚的原始质朴色彩。这些体现在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缓慢的社会进步使田阳壮族文化的发展像一条缓慢而稳定的河流,这是田阳壮族传统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重要因素。

?田阳县是百色地区最早建立的县,有着灿烂丰富的壮族文化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2002年,在被认为是壮族文化发祥地的田阳县干庄山发现了布洛陀文化遗址。田阳县保存着许多古老而原始的壮族文化,如歌咏文化、布洛陀文化等。田阳壮族普遍喜欢唱山歌,歌唱文化发达。李《粤东笔记》:“粤东粤西皆以歌名,粤西土司尤受欢迎。”壮族人民的生活意志、理想追求、情感交流、生产知识、历史故事、道德规范、天文地理、物候气象,都以歌曲的形式表达和传播,不言自明,到处传唱。人们崇拜鬼神,信仰布洛陀。布洛陀神话、传说、古歌以及布洛陀的诗词在民间广为流传。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至三月初九,在甘庄山上举行大规模的布洛陀祭祀活动,形成甘庄山歌会。

?在田阳,田州民歌是最丰富的,在最广泛的地区流行。田州民歌主要流行于田州镇、白宇、头塘、玉峰、坤平、那满、那坡等乡镇,覆盖田阳北部的右江流域和土山地区。天舟山歌有欢乐歌、圣歌、孝经、目连山歌、结义歌、情歌等四十多种。曲调微调,一音多用,句式结构和用韵比较自由,五字为一句,长短句为补充,不考虑内容,最短一句可达数十至数百行,擅长抒情。如《启宋》:欲乐出家,乐在山野;快乐是正月,快乐是初春。三月下雨,四月耙田;夫妻俩忙着干活,给田埂送饭。另一首《要毛巾》:M:今天,太阳像火一样热。我出汗的时候没有毛巾可以擦。太辣了,不能用手擦。我姐姐给我哥哥送了一条毛巾。姐姐:我问姐姐要毛巾,姐姐对我说,毛巾挂在星星上,毛巾挂在太阳的角上。如果我想要,我会判断,不想一块石头把它敲下来。

?有些民歌的流行仅仅是因为唱了民歌,比如一些集市、音乐会,而很多民歌是伴随着或因为其他民俗而出现的。看壮族人唱山歌的时间和场合,往往是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如出生、满月、生日、婚礼、葬礼等人生礼仪,或某个纪念性的节日,如破土、上梁、似火等。在这些时候和场合,人们聚集在一起。很多人相互交流,民谣作为最具表现力的一种表达方式,成为了人们的首选。事实证明,民歌比文字更能表达人的意思和感情。“娘娘岩与甘庄山歌会”的民间传说已经表明,民歌比文字具有更好的表达功能:布洛陀神父接受后代的生日,唱着民歌,表达他无比喜悦的心情。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后人也用民歌倾诉心事,与各界亲人交流。换句话说,民歌因为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成为一些重要社会场合的首选传播手段。比如人生礼仪几个阶段所唱的具体歌曲,都是为了交流,表达文字无法表达的意思。可以说,在壮族人的心目中,民歌是一种比文字更高级的表达手段和工具。人们在唱民歌、对话录时,享受着思想交流的快乐,以及尽情表达思想感情后得到的精神满足。2004年春节举办的民谣比赛中,一位28岁的玉峰女歌手获得冠军,上台领奖。她用民谣感谢评委,表示在评委的支持下获奖。时任评委的黄大佳立即用杜诗梅唱得好的民谣回应,但她有自己的水平,与评委无关。就这样,两人只是因为互相夸奖和谦虚,在舞台上唱了40分钟,最后因为时间的原因不情愿的结束了。歌唱文化是生活体验的文化。不进入那个人生体验阶段,就无法进入那个文化状态。文化不仅是学来的,也是经历的结果。在演唱会中体会,在对话中体会,体会越多,理解越多,爱的越深。2004年,甘庄山歌会上一个来自田东来的老歌手的形象,说明了为什么歌手们如痴如醉,胶着在一起,越唱越起劲:“像牛一样战斗,我不觉得累。”这是壮族人天性的自然真实流露,生命的激情在燃烧。在这燃烧中体验快乐。唱歌已经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壮族人在不断寻找体验的机会,他们的天性在生活中不断流露,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在不断燃烧,所以他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歌和习俗。

?通过对以田阳民歌为代表的壮族山歌的分析,壮族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有力地强化了壮族人民民族感情的延续,对壮族民族文明的传承、地域壮族文化的重构、先进文化的建设、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