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殖民地
就殖民地的性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殖民殖民地、资源掠夺型殖民地和商业殖民地,它们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依次出现的。
殖民历史
起源
古代的殖民地多为殖民殖民地,即宗主国在海外的延续,如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在古希腊,希腊城市沿着地中海和黑海建立了许多殖民地,曾经远至北非和西班牙的海岸。希腊殖民运动始于与海外地区贸易的需要。与此同时,一些希腊公民对其城邦的政治现状不满,或因地少人多而移居海外。希腊海外殖民地建立后,大多保持政治独立,但与母国保持一定联系,派代表参加希腊各地的古代奥运会,并以是希腊文明的前哨为荣。一些希腊殖民地幸存至今,如锡拉丘兹(在西西里,现称锡拉丘兹)、塔兰托和拜占庭(现称伊斯坦布尔)。
现代的“colony”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的“Colonia”,原指守卫亚平宁半岛海岸的罗马公民及其家属组成的村落共同体。随着罗马疆域的扩大,这一制度逐渐扩展到新征服的地区,演变为殖民制度。殖民者仍然享有罗马公民的一切权利,但被征服地区的人口不能享有罗马公民权(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后期,随着被征服地区的罗马化,公民权被授予殖民地人民)。
早期殖民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的限制,又由于西罗马灭亡后人口稀少,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征服海外殖民地的力量。
十字军东征标志着欧洲开始对自身以外的地区感兴趣。地中海东岸建立的十字军国家并不是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军占领拜占庭帝国后,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了许多原本属于拜占庭的领土,并在地中海东部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大部分后来被奥斯曼帝国占领。
15世纪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国
一般认为,近代最早被西方国家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在1415年占领的休达。这个港口原本属于摩洛哥。为了扑灭当地的海盗,控制通过休达从西非进口黄金和象牙,葡萄牙经过周密部署,占领了休达港,然后沿着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佛得角等岛屿,以便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帝国建立直接联系。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是来自中国、印度和南洋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和热那亚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路线。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探索东线。1498达加马通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为了保证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儿帝国、阿曼和印度洋国家的干扰,葡萄牙于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修建了堡垒,配备了军队,保护了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时占领了非洲沿海的一些岛屿和沿海据点,作为印度的中途补给站。
因为经由好望角向东的路线被葡萄牙垄断,西班牙不得不寻找新的向东路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展开了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了印第安人建立的帝国,建立了极其广大的殖民地。1494年,经过教皇仲裁,葡萄牙还在西经50度以东的美洲大陆获得了巨大的殖民地。
由于西班牙征服地区盛产金银,大量贵金属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刺激了欧洲其他地区的物价变动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由于咖啡、可可、茶叶、烟草、糖、土豆等新的消费品传入欧洲,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对这些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开发经济作物。
16年底到17年初,英法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加勒比群岛,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了巴西东北海岸的纳塔尔地区。葡萄牙人在非洲马德拉和佛得角群岛开创的黑奴种植园制度传入这些被英法荷控制的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屠杀,印第安人的数量从15年底的5000万锐减到17年的400万,欧洲殖民者不得不从非洲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
从1442开始,葡萄牙人用柏柏尔人做奴隶(在葡萄牙),西班牙人从1502开始运送非洲黑人进入美洲。对奴隶贸易的需求促使这两个国家和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西非海岸建立了许多贸易站,出售奴隶、象牙、黄金和辣椒(当时被称为“天堂的种子”,象牙海岸(现科特迪瓦)的另一个名称是种子海岸)。但由于西非海岸人迹罕至,加上当地地貌和气候不适合欧洲人居住,欧洲在随后几个世纪对非洲的殖民仅限于少数沿海据点。从欧洲国家对这些殖民地的命名——黄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隶海岸——可以看出,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资源掠夺型殖民地。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法国和荷兰。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大西洋取代了地中海,成为商业运输的必经之路,导致了意大利传统商业城市和德国北部汉萨同盟的衰落,以及以大西洋为导向的英国、法国和荷兰的经济崛起。16年底独立后,荷兰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和商业国家。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起初,英国试图通过俄国打通东方贸易路线,于是在1533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后,它发现俄罗斯与东方没有直接的商业联系,于是转向西北航线,试图经由北美北部前往东方。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在北美殖民,建立了哈德逊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之后开始在印度扩张。而法国则在北美建立了新的法国殖民地,并占领了加勒比海几个具有战略意义和蔗糖丰富的岛屿。
由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商业种植烟草和棉花,法国需要向加勒比海岛屿的甘蔗种植园派遣人力,因此两国对奴隶的需求也在扩大。1526年,英国开始了奴隶贸易。不久之后,荷兰和丹麦作为活跃的贸易中转国,也加入了奴隶贸易活动,试图分享利益。瑞典、勃兰登堡、汉堡、库尔兰等国也在这一时期从事奴隶贸易,因此占领了非洲海岸的一些据点。由于西非当地经济以采集狩猎为主,粮食产量有限,为了支持长途路途上奴隶的粮食,在这些据点周围开辟了农业区,并从欧美引进红薯、山药等粮食作物。
从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英法为了各自在欧洲大陆的利益,打了四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成为世界级的殖民大国,并在与荷兰的数次战争中取代荷兰成为航运大国,建立了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以1763年与法国、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大国。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管理基本相同,即与大陆区别对待,派出代表国王的总督或副国王到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受到抑制和监督,被迫种植宗主国需要的单一经济作物。采矿业高度发达,其他行业发展停滞。甚至连农具和衣服等基本消费品都无法生产。宗主国免费或低价出口殖民地的产品,甚至导致殖民地通货紧缩,被迫借用他国货币(如英国殖民地常用奥地利玛丽娅·特蕾莎银币和西班牙八字银元)。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被阻断。在北美的13个州,从一个殖民地寄往另一个殖民地的邮件必须先送回伦敦。
工业革命时代:殖民地的缩小
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后,传统的糖、烟、奴隶的殖民贸易不再具有重大意义。工业国对棉花、羊毛、燃料、铁、铜、锡和煤等工业原材料的需求,已经取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开拓本国以外的市场,以消化本国的制成品。因为欧洲的市场已经饱和,只能从美洲和亚洲(非洲殖民之前)寻求发展空间。
1776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遭受了极大的打击,于是殖民管理的重心从北美转移到了资源更丰富、市场更大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于法国大革命倡导的天赋人权观念的影响和宗教、人道主义、经济等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非法,随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地区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和荷兰都在19世纪中叶卖掉了自己在西非沿海地区的商业驻地。与此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相继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急剧下降,这两个国家在非洲的殖民势力也迅速衰落。
在北非,法国利用土耳其的衰落,通过消灭北非的海盗,渗透到土耳其的附属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国。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的打击最大。1815年美国海军击败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击阿尔及尔。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也有许多冲突。
1825至1875期间,除英法外,欧洲各国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基本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就英国的情况而言,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是对这一时期英国对待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概括:“殖民地是套在我们脖子上的磨盘”。以冈比亚和黄金海岸两个英国小殖民地为例,营业税收入远远赶不上行政开支。英国议会曾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的规模或完全放弃它们。只是因为皇家海军的西非分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才最终保留了这两个地区。
但是,为了安置加勒比海岛屿上获得自由的黑奴,英国在殖民收缩时期以授权公司的形式建立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同时开放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开放了利伯维尔(今加蓬)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用来安置获得自由的黑奴。
19年末到20世纪初:殖民占领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实现政治统一后,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策尔(Friedrich Ratz SL 1844-1904)开始研究当时德国工业品不断扩大的市场,开始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辩护。他认为,随着世界向前发展,太空对一个国家来说会越来越重要,大国会逐渐扩张,小国会变得无足轻重。世界史需要越来越多的篇幅。这一事实可以从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中清楚地看出:威尼斯是一座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国;美国是一个大陆。大国必须顺应这种绝对的、必然的趋势,努力通过殖民、兼并、征服等手段来扩大自己的空间。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要生存就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材料的原产地,使其成为产品的出口市场,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在19世纪的前75年,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有21000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在最近的25年,平均每年占有620000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国家在非洲只占据了3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欧洲对非洲更感兴趣,占据了非洲25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欧洲工业化迅速,人口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一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这些产品可以在非洲换取廉价的工业品。对新原料的需求导致了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竞争。
殖民国家对非洲大陆的殖民始于19世纪后期,以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渐进法为起点,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的农场为前进基地,使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著组建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法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法有效,因此被其他殖民国家模仿。在1870年代,在南非发现了大量的矿产,如钻石和黄金,这刺激了其他殖民国家在非洲其他地方开发类似的矿产。争夺的土地不再局限于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1884 -1885柏林会议上确立了“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一个殖民地的主权”的原则。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已经占领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迅速与当地酋长签订协议和条约,向内陆扩展影响力。新兴工业强国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也加入了争夺非洲的行列。
从1885年到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分割。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这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阿散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等传统的非洲王国,以及非裔美国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都成为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完全被英国控制。
在亚洲,沙俄从65438+1960年开始加速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达鲁孜、中鲁孜、小鲁孜、希瓦汗、布哈拉汗和郝汉汗,并向中国新疆、外蒙古和满洲渗透。到1876年,俄罗斯已经占领了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和柬埔寨,英国占领了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殖民国家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还把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并攫取了这些国家的海关、交通、贸易、筑路、采矿、建厂、银行开业、军队训练等权益。
殖民地的重新划分和两次世界大战
到20世纪初,殖民国家和殖民地已经占据了世界陆地面积的85%。各国殖民分布不均。除了依然强大的英法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依然把持着大片殖民地,而美、德、日、意等新兴国家只是占据了一些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剩地”。随着争夺殖民地手段的加剧,主要殖民国家在19年末到20世纪初卷入了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和意土战争。
从1900到19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殖民地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现有殖民地,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益冲突:德国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日本挑战俄罗斯在亚洲的霸权;俄罗斯挑战英国在亚洲的霸权;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罗斯;法国利用俄罗斯牵制德国;德国被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了俄罗斯...为了巩固已有的殖民地,先后组建了英法联军和德奥意联军两大集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战败(意大利叛逃)告终。作为惩罚,德国被剥夺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崩溃,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失去了所有阿拉伯领土。
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已经被1920年代大大削弱,殖民地国家已经意识到不能通过战争手段获取新的殖民地。战败国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联的委任统治区,交由战胜国管理。尽管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规定,托管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区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到了公元193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自地缘政治理论和“生存空间”概念的法西斯殖民观。日俄战争后,日本也开始提出亚洲国家要在日本的“领导”下抵抗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也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西班牙西班牙”的口号。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并不主张德国应该进行海外扩张,认为海外扩张不如欧洲扩张,但他后来又批准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要求,并鼓励1933之后德国殖民运动的活动。
1931年,日本人发动了九月18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宣告世界的重新划分又开始了,紧接着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传统形式的殖民主义的发展,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战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
由于二战的影响,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一战后剩余的主要殖民国家在战争中被削弱。战争期间,印度、东非、尼日利亚、比属刚果等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殖民帝国内部的分工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通过扶植殖民民族主义运动削弱了盟国,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战争中轴心国的卵翼下发展起来。。
二战结束后,殖民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投降前夕,日本将权力和武器交给当地民族主义者,给盟友造成混乱。1945 8月17日,印度尼西亚率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波及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1953柬埔寨独立后,法国、荷兰、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都成了独立国家。
进入20世纪60年代+0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万隆会议后,在独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鼓励下,这一运动发展到了非洲。1956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从1957年到1963年,英国先后从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槟城)、南也门、巴林、科威特、槟城撤出。
战后非洲国家独立的浪潮是从1956年英国、埃及、苏丹独立,1957年加纳独立开始的。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从1960开始的一年时间里,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其中13个国家是前法国殖民地,3个国家是前英国殖民地(包括意大利索马里),1个国家是前比利时殖民地。到1960年底,大部分属于英法的殖民地都宣布独立,只有葡萄牙还在非洲保留着大量殖民地。经过多年的战争,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后期独立了..
殖民地的历史作用
因为美洲殖民地独立较早,殖民地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非洲和亚洲。
1853年,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在《英国统治印度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殖民主义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这两者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殖民地的“破坏性使命”主要表现为对殖民地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但由于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各殖民地的历史情况、殖民对象、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群体等各不相同,因此对殖民地的影响在质量上有很大差异。美国西部殖民地或英国印度殖民地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和破坏是巨大的,但在热带非洲,除了经济作物种植区占据极小面积(法属西非占8%,撒哈拉以南非洲占5%)外,绝大多数殖民地地区都保持了原有的农业和社会结构。此外,通过向殖民地输出资本和技术,宗主国为他们提供了港口和道路等现代基础设施。殖民地的商品经济也发展起来,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现了铁路、公路、电信、电话、医院、学校,把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地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领域。
关于殖民地定义的争论
与我国原有领土相连,但种族、文化不同的新征服地区能否算作殖民地,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历史上俄罗斯对中亚、西伯利亚、北美的殖民,美国的西进运动,条顿骑士团对东欧的殖民,中国古代一些王朝对中原周边地区(如岭南、百越、中亚、蒙古、西藏)的征服,都具有征服殖民地的性质。一些历史学家也把这些对新领土的征服算作殖民运动。但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些地区在被征服后,演变成了与宗主国其他行政区划地位平等的新省(或州),并采用了宗主国的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因此不应算作殖民地。
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征服本身被视为殖民行为,但当被征服地区作为与宗主国其他政治实体(如省、州)同等地位的实体加入宗主国,其居民享有与宗主国公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时,该地区作为殖民地的时期就结束了。以美国历史为例,即从新西部领地归美国统治到该领地作为一个州加入美国,这一时期可视为这一地区的殖民时期(如阿拉斯加从1867到1959)。从历史上看,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藩属关系也不同于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因为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有内部自主权,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完全独立。这种关系其实有点类似于神圣罗马帝国初期德意志各邦与皇帝的关系,以及宗教改革前欧洲各国臣服于梵蒂冈的关系。
第二个有争议的问题是海外领地和殖民地的区别。一些荒凉无人居住的小殖民地(多为岛屿),其居民为宗主国移民,享有完整充分的政治权利,与宗主国文化相同,对宗主国有认同感,或过于荒凉而无永久居民,不能视为殖民地。具体来说,例如福克兰群岛、圣赫勒拿岛、英国的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岛和挪威的布韦岛。法国的一些海外省份虽然在种族上与法国不同,但也对法国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不愿意独立。
相反,如果一个殖民地被列为“海外领地”或“海外省”,但其居民由于肤色、种族、信仰等原因不能与宗主国公民享有完全平等的政治权利,该地区仍被视为殖民地。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公元1950年代,葡萄牙宣布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非洲殖民地为“海外省”后,由于当地黑人不能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这些地区为非殖民地地区。同样的例子还有伊恩·史密斯于1965+065438+10月1宣布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独立后,由于黑人在中国的政治地位仍然和独立前一样,除了南非、葡萄牙等少数国家,世界各国包括英国都不承认罗得西亚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英国还提出了一个原则,叫做“NIBMAR”,即“在主要非洲统治之前不独立”。
作为参考标准,在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列出的“非自治领土”名单中,只有存在土著争取独立运动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被列入,而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和法属圭亚那等海外法国省份被排除在外。波多黎各和格陵兰岛没有被列入名单,因为它们已经获得了高度的内部自治。
任何国家都不能声称南极洲是自己的,也不能宣布它是自己的殖民地。
现有殖民地和海外领土
海外领土
不列颠,英国
内部自治的海外领土:安圭拉、百慕大和开曼群岛。
非主权海外领土:英属印度洋领土、英属维尔京群岛、直布罗陀、蒙特塞拉特、皮特凯恩岛、圣赫勒拿、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英国直辖殖民地: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
海外领地:英国在塞浦路斯的根据地。
法国
海外省:马提尼克岛、瓜德罗普岛、法属圭亚那、留尼汪岛。
海外领地: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海外行政实体:马约特岛。
海外付款:法属波利尼西亚。
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实体(特殊集体):新喀里多尼亚。
海外领地:法国南部和南极领地。
荷兰
内部自治领土:阿鲁巴、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丹麦
自治区:法罗群岛
内部自治区:格陵兰
挪威
南极领地:布韦岛
西班牙
海外省:加那利群岛
海外领地:休达、梅利利亚
葡萄牙
海外省: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
美利坚合众国
自由联盟:波多黎各
无组织领土:关岛
殖民化:美属萨摩亚、美属维尔京群岛
澳大利亚
海外领地:圣诞岛、诺福克岛、麦夸里岛、赫德岛、科尔科斯群岛。
新西兰
完全内部自治领土:库克群岛
内部自治领土:纽埃、托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