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金山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年时间不算长,但仅仅三年后,杭州湾畔就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平乐。

新平乐之所以新,是因为她有自己最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教育。三年多来,在以熊传武教授为首的专家指导下,在市教委、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平乐人全面开展了理解教育的研究和实验,从转变观念、探索策略,到形成基本的运营策略和模式以及具有理解特色的学校文化和教育理念。平乐人为此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正是因为有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们才改变了灌溉、管理等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理解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他人、自己并打开智慧之门,实现了智慧与德性的共同发展。学生懂得“拳拳心高”和“师者情怀”,努力学习,锐意进取,发展自己。教师在“理解”中发展,学生在理解中成长,平乐从一所薄弱学校逐步走向上海先进学校的行列。经过四年的“理解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上海市少先队大队后,少先队大队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活力大队;三年来,学校先后成为区行风模范学校、先进德育小组、文明单位、先进党支部、先进科研小组、上海市档案先进学校、上海市卫生学校。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成立了几十个学生社团,极大地丰富了校园生活,发展了学生的个性。2002年、2003年,平乐学生在物理、化学、英语等学科竞赛中均名列区组前三名;在数学、体育、美术、计算机、环保等竞赛中也多次获奖;2002年、2003年、2004年中考,平乐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全区前列...平乐的巨大变化被上海市教委相关领导认为是“为上海加强初中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小荷刚露出尖角,上面有蜻蜓。”2002年9月,在上海市初中工作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在市内外引起巨大反响。2004年8月,平乐在上海1800中小学校长会议上做了一次专题发言,引起广泛共鸣。《中国教育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晨报》、《上海教育》、《深圳鲍静》等报刊均以较大篇幅报道了平乐的做法。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东光等广播电视台也采访报道了我校。同样,平乐的教育改革经验也传播到了全国。来自30个省市的200多所学校来我校学习“理解教育”的理论和经验;《理解教育》已在美国中文杂志《新浪潮》上发表,在港澳地区也引起了很大反响。美国“探索频道”在我校拍摄了一部专门的电视电影《活着的普塞尔》,向全世界播放。我们学校的各类人员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做了几十场报告,学校也打电话来要求理解和教育。

第一,我们选择了“理解”,“理解”改变了平乐!

我们平乐学校以前是一个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特别是贫困生。2000学年,在1021学生中,记录在案的后进生(行为偏差、学习困难、心理有缺陷的学生)有217人。2001学年,968名学生中,此类学生有197人,占学生总数的20%以上。此外,平乐学校创办八年以来,没有对区级以上学科进行过一次高质量、前瞻性的研究。学校大部分老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都已经过时,更不用说形成全体师生认可的教育理念了。学校的教育行为处于半自然状态。在一项学生调查中,你喜欢多少位老师?52%的同学回答只有2个及以下;你不喜欢多少老师?近31%的同学表示超过3个;另有21%的学生对学校教育失去信心,成为教育意义上的学困生。进一步的调查表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误解和不理解学生的一些行为,学生充满幻想,同时学生也误解和不理解教师“对象化”(非人化)学生的教育行为;久而久之,这种误解和不理解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学生抗拒教育和老师的现象,教育变得低效甚至无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站起来?因此,我们认为逐步消除师生之间的不理解和误解是我们教育成功的前提。

针对这种情况,在熊传武教授的指导下,在教育局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把“理解教育”贯穿于学习、研究和实施的全过程,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

“理解是特定环境中的教育主体通过交往的方式,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规划和实现人类生命的意义。”我们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人在其中成长,理解是人类生命意义的表达。理解教育是教育主体通过交往和活动,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从而理解他人、自身和认知对象,实现教育主体的生命意义的过程。

这种人性化的、香格里拉式的、理想的教育,如何在这样一个相对薄弱的学校实现?

为了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我们实施了学习管理。

1,形成学习型组织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实施理解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是形成教师研究文化的必然要求和过程。我们把教育研究课题的组织、学习、实施和研究理解为手段和目的,着手组建学习型组织。学校根据平乐的实际情况,把理解作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手段,设立了“理解教育研究”主导课题(市级,现正在申报教育部重点课题)。总课题下设7个分课题,逐步发展为11国家级、市级、区级课题,涉及学校教育、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每位老师都是全方位、综合性的。因为课题源于平乐实际,与专家合作设计了既科学规范又充满教师自创时空的教育研究方案,所以这个学习型组织在短时间内快速高效地形成。

2.知识是理解教育的基础。

我们不仅借鉴熊传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论和相关教育理论(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实践教育学等。)在平乐,还要请熊教授等专家学者讲课或指导(刚开始每两周请一次专家讲课),更重要的是我们创造性地学习。三年来,根据我们的认识、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编辑出版了《阅读理解教育之书》、《理解教育文集(一)、(二)》、《走向理解》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书籍,供教师学习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平乐自己的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

3.实践和体验是实现理解的最佳途径。

“知道是事实”(王铭·守仁)。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让教师在实践中尝试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法,并在实践中尝试成功,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比如雷洪亮老师,他在实践中反复实践,试图弄清楚理解教育的本质,最终得出了他的理解教育思想:“对老师永远不忘童年的梦想,永远和学生比。”另一方面,实践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形成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

4.吴歌(反思、研究和创新)让我们明白。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理论是属于教育者的,而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真正结合,通过反思、研究、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才是属于我们的。在平乐,我们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广阔天地交给了教师去研究和创造。教师的研究,入口小,操作清晰,针对性强,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为了及时总结推广一线教师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学校举办了多次市、区、校三级的“理解教育论坛”,更多的是课题组的研究总结。在以熊传武教授为首的专家指导下,老师们一直在学习,研究,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学习(研究)过程中,教师研究文化悄然形成:教育现象是有问题的,教育问题是学科化的,教育走向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实践和学科,制定了20多项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具体理解教育策略(范式策略、动态分组策略、理解探究策略、教师奖励策略、留学策略)。

形成研究论文200余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数十篇;数十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和市级奖项;向全国各地开设了100多门理解教育研究课程;积累了大量理解教育的成功案例。

理解教育的基本话语体系和基本运作模式已经形成。

形成了学校“理解文化”——“理解学生,教学于心;理解老师,努力学习,锐意进取;了解自己,塑造人生。”

在理解中,平乐人大胆进行德育创新,构建了学校理解德育场,形成了被我国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称为典型的人本主义德育的理解德育。

5.教师在理解中成长。

胡慧秀,40岁,化学专业。五年前,由于师生关系紧张,教学质量不好,我离开了教学岗位,进入了实验室。三年前,胡老师提出要进课堂,理由是她觉得平乐充满活力,她想和老师们一起提高。学校理解了胡老师,胡老师又去了她心爱的教室。一年过去了,她通过了解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化学老师。她的化学课有效生动;她对学生很严格;她的教学成绩远高于地区平均水平;现在,她已经成为平乐的化学教研室主任。

雷洪亮,32岁,数学专业。前几年和老师领导缺乏了解,关系紧张。他视“教师为谋生手段”,教育方式单调,师生关系紧张。近年来,他在《理解教育》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寻找自己童年的梦想,从小看学生的言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最终成为我们学生中“最酷的老师”。流行的理解语“我不忘儿时的教师梦,我经常和我的学生比较。”是熊老师为雷老师教育言传身教总结出来的一句话。现在,他是金山区花园奖获得者,区里的模范教师,学校聘请他为中学一级教师。以前认识他的人都惊叹雷老师的变化。

同样,我们老师的创作是在理解中诞生的。

当他意识到“新世纪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勇于进取,求知若渴,可以在众人面前大显身手”时,他再也等不及了。出于教学的自主性,他致力于研究并创造了一种新的理解教学的策略——范式话语。学生搜索资料,组织教案,上课,合作教学,反思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体会教育的不易,劳动的快乐。

当她——沈明娟老师发现一群不回家的“流浪者”时,她成功研究出“奖励(精神)策略”,毅然放弃休息日,垫上工资,带着这些孩子去“旅行”,让他们和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享受“家”的关怀...

这样,平乐师生的生命意义才能在理解中实现。

6.充满爱和理解的平乐精神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充满爱与理解的平乐精神悄然形成。

平乐特长生荣飞,身高120cm,体重仅25kg。用任何一个“瘦”“瘦”字来形容他都不过分。他患有先天性大疱性表皮松弛症,全身无汗腺,皮肤不断起泡脱皮。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和药物。

2003年9月1日,荣飞升入一年级。荣飞没有汗腺,这破坏了他的热量平衡。大热天坐在教室里,奇痒难忍,皮肤总是多处抓伤。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都有可能因为伤口感染而得败血症,极度危及生命。

荣飞不得不在家休息。我们做什么呢担心也写在我们每个老师的脸上。

不知道是谁说的“我们把班送到你家门口吧!”突然,二十多人将参加这个活动。不管刮风下雨,不分昼夜,这些老师都用最恰当的方式来学习、交流和教育荣飞。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和荣飞在一起很开心,并随着他的成长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如何让荣飞在认知和情感上健康发展,在社会化上也同步发展?老师组织学生分批来到荣飞家,帮助他学习,和他一起做一些游戏...老师们期望荣飞一旦恢复健康,就能积极融入主流社会。

当班主任李老师向我汇报这件事的时候,我被我们老师感动了,也明白了理解教育在平乐三年产生了什么:一种爱!一种理解他人,热爱生活的精神!

165438+10月15新金山报发表《平乐点燃荣飞的心》一文;65438年2月3日,《新民晚报》以《温暖呵护残缺的生命》为题报道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此事还被评为金山区“十大好事”..........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我们的老师继续默默的诠释着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爱与信息交流的过程。学生是我们教育的源头,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育的职责。是理解,让我们的老师更加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

第二,研究德育机制,构建人性化的德育体系。

为了实现理解德育的理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研究德育机制,构建学校理解的道德场。

场是物理场,物体通过场相互作用。所谓理解道德场,就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创造的理解道德场。它可以是程式化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它始终渗透在校园内外,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在要素上,我们学校重点关注了以下三个领域。

1,理解道德经验场。

我们的学校位于新村,我们在学校的开放围墙和新村之间搭建了一条“理解走廊”。在学校的一面墙上,有美丽的图片,暗示着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自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与图片相对应的,还有寓意词可以理解,比如:拳击父母心,别忘了高中的感情。作为一名老师,我不忘童年的梦想,经常和我的学生比较。让学生在进校门之前体验和理解道德,让社会和家长从这美丽的风景中读懂学校师生的心。校园里有很多师生共同创作的悟性书画作品,让学生和老师在自己的作品中体会悟性。在学校的一角,学校还配备了精心布置的理解室,具有心理疏导能力和丰富亲情的优秀教师坐在教室里,接受学生的宣泄,倾听学生的困难,引导学生走出道德困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水平。相比之下,它是一种理解的校园环境文化。

2.了解道德传播领域

这里指的是学校有目的的了解和教育知识传播领域。我们让全校师生自己设计校徽,增进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了解;我们举办了全校辩论赛:“是老师先理解学生,还是学生先理解老师”,在学生中形成了理解的共识;我们利用班会课讲解和朗读《理解歌》,让学生理解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去理解他人和自己;我们定期举办“理解教育研究与成果展”,让师生共享理解成果,激发成功欲望;每节课前要做两分钟的理解练习,通过优美的音乐传播理解的思想,通过理解练习集中注意力,形成愉快的学习心情...

3.了解道德实践领域。

理解道德实践场是指学校内外一切符合理解道德规范的活动。我们把学校的清洁任务全部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清洁中体验劳动和环境的美好;我们在校外设立多个德育基地,让学生在社会、烈士陵园等地接受道德熏陶;我们在校外建立了环保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环保意识和能力...

第二,学习和理解教育理论,制定理解性德育策略。

我校以理解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和平德育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十几种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理解德育策略,如“跟踪学生档案”、“理解室”、“罚后安抚”、“在校留学”、“奖励教师”、“代人解难”、“契约约束策略”等等。班主任将这些策略运用到学生教育中,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让我们以“在校留学”和“理解室”为例,来说明理解德育策略的理论和操作模式。

1,校园留学攻略

校园留学是理解教育的重要理解策略之一,是学校为学生改变学习环境以适应其发展需要而采取的措施。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留学换班,即从A班转到b班,第二种是其他班某一科目留学,即班级不变,可以上其他班的数学课和外语课。这种策略主要适用于与老师或同学关系过于紧张,短期内难以缓解的学生。

2.了解房间策略

我们学校的理解室的设计在布局和整体功能上都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咨询室。理解室分为发泄区、安抚区、对话区三个空间。让有心理抑郁的学生通过软(硬)发泄,缓解心理压力;或者通过舒缓区的心理练习来放松自己;或者和我们的专职心理老师聊聊你的苦闷。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学会理解。了解室全天开放,“生意兴隆”,每天几十人。《上海晨报》头版、三版报道了我校“理解室”的策略,在市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我们在这些方面的探索被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誉为“人性化德育的典范”。

第三,进入理解教学的大门。

1,探索理解教学管理的方法。

近年来,我们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在国家和地方课程之外,还根据学校的需要开发了校本课程。在隐性方面,着力建设具有理解特色的校园文化,影响和促进师生发展;在优势方面,我们开发了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探究式课程,组建了科技、文艺、体育等20多种学生团队。,还有学生成立了自己的文学社和网站,成效显著。除了课程开发和管理这两个方面,我们还注重教学的创新管理。学校除了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目标管理方案外,还加强了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我们相信,科学和人性化的管理是理解的保证。为克服目标管理中急功近利的弊端,注重过程管理中备课、听课、评课、教学科研的管理,规定教研组要有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理解教育课题,人人参与研究,每个人每学期要有一篇以上相关的教育科研论文。同时,我们加强了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特别强调了备课组的作用。同年级的老师,要求一样,进度一样,练习一样,备课一样,研究一样等等。,取长补短,真正形成“理解、合作、奉献、创新”的教学风格,同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比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平均分都超过了10%的平均分,但是老师之间的差异都在3%以内,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在过程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特别列出了学困生的转化管理。加强教学目标和过程管理的目的是变“要求教师做这个”为“教师自己做那个”。比如每个老师接手后都会得到一个包括学生的认知、情绪、学困生的转化等目标要求。期中、期末、学年都要评,有能力的要升,平起平坐的要让,平庸的要降。让追求有效教学成为教师的自发行为。

2.形成理解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熊传武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基于前两年对理解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对“反思与创造阅读,多重循环”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反思与创造阅读,多重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分为八个步骤。

a、心理准备;b、群体诊断;c、通过实际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学习新内容;d、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反思;e、师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反思;f、老师批改作业(只批改错的),在学生学习进度档案中记录学生的典型错误;g .老师查阅学生档案,要求学生第二天重新做错题(一般不做原题)。做错了,就一直做下去,直到做对为止;h、对于一次性的题,不必反复做;为了防止遗忘,每隔一周半就要复习错误的内容。

以上八步可分为两个循环:课堂上:反思——创造性阅读——反思;

课外:反思——创造性阅读——反思,反复循环。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知识和情感的体系,并通过师生之间的多次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和反思,课内外的多重循环可以消除误解,加深这种理解。

结合理解教育的研究,我们对理解教学和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和实践,实证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和数据,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教学策略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策略,如范式演讲(发表在《上海教学杂志》)、动态分组策略(在《文汇报》上介绍)、理解探究策略(区教学竞赛三等奖)、教师奖励策略(心灵时光)、班级留学策略、成功激励策略、分层理解策略等。现在,在进一步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正在努力总结张民生主任所期待的“操作经验”。我们以动态分组策略为例。动态分组策略:在一般的学习和讨论中,我们根据附近的异质性划分学习组;在专题讨论中,我们按照相同的学术能力分成ABC的三个专家组,即学术能力较低的学生分成几个A组,学术能力较高的学生分成几个B组,学术能力优秀的学生分成几个c组,让ABC的三个专家组根据各自不同的学术能力讨论不同的问题,然后让专家回到原来的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最后进行课堂交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平时没有机会发言、学术能力低下的学生,在解决某些问题上成了专家,也有机会让学术能力优秀的学生在课堂上听听他们的意见。从更深层次来看,课堂教育变得更加公平,学困生有了成功的时间和空间,有了欣赏的机会。

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我们形成了:一次性评价和补偿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在各种场合合理运用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

四、建一所懂文化的学校,让平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校文化是指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在学校一切环境(物质和精神)中的一种师生共有的价值趋向和目标追求。三年来,平乐以“理解”为理念,努力探索学校文化,包括理解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我们姑且称这种学校文化为“理解文化”。

两年的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学校“懂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育、科研和管理活动,还可以丰富学校生活,激发和升华学校每个人的精神。好的学校“理解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够更好地规范和激励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自我理解和自我完善,更好地维护学校的长治久安;好的学校“理解文化”使教师逐渐形成共同的教育愿景,学生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平乐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文化——“理解文化”逐渐形成。另外,一个好的学校“懂文化”通过文化本身和学校培养的人才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对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认为以“理解”为特征的学校文化是理解教育隐性转化(认知和情感的转化)的主要内容,也是理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目的。下面说一些具体做法。

1.构建具有“理解教育”特色的学校环境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标,环境文化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环境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另外,校园环境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每天每分每秒都在教育身边的人。在连接平乐校区和社区的主干道两侧,我们布置了许多以优美画面为背景的理解诗,如:“拳击父母心,不忘高情。“在平乐校区,我们为师生布置了《理解教育》《理解之歌》的校训,在显著位置布置了以理解为主题的雕塑。在学生的主要活动区,悬挂或竖立着“老师教我不容易,不要废了我的教”等学生自己写的字。“熟于缜密思维可贵,不落俗套更贵”等书画作品。在教师主活动区,陈列着许多教师自己的书或画的横幅和画,如“对教师永远不忘童年梦想,永远和学生比”“与其抱怨学生的执着教学,不如反思自己是怎么教的”等等。同时,创建了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报刊专栏、黑板报、图书馆、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校史展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悬挂名人名言海报,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图书角、外语角、知识长廊;小绿地、小花池、小植物园等。将分班级建设,让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片绿地、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随时随地感染和熏陶学生,在和谐、美好、寂静的环境中表达师生与人、与环境的理解。

2.组建学习型组织,尊重个人愿景,建立学校的共同愿景(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了学校文化的方向和本质。一流的成就,关键在人。三年来,我们全面开展了“理解教育”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组建了学习型组织,在尊重个人愿景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的共同愿景,形成了以“理解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教育理念。建设一支具有“理解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形成“理解、合作、奉献、创新”的教学风格。经过三年多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老师们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所有的学生,真诚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影响他们,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同时突破了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了理解既是智慧又是美德,既是套路又是创新,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的理解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我们老师的责任,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得高分,但可以让每个学生走向社会,没有反社会、反人类的倾向。使理解成为我们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也清醒地认识到,理解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创新,是素质教育在平乐的具体体现,使“理解”日益成为教师自觉的教育行为。今天,“我们经常听到‘理解’这个词,是因为理解教育取代了应试教育”。(二(6)班同学吴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