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关键时期。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和西方的星星都在明亮地闪耀。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都诞生于这一时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他们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生活。这个时代是人类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之为轴心时代。中国的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战国时期,被称为百家争鸣的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即相互批判、相互反驳,又相互吸收、相互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谱写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在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里,会按照古代的法律举行一个成人加冕仪式。集体磕头结束后,由长辈主持加冕仪式,加冕后少年正式成年。千百年来,庙里的亚洲圣人孟子关注了无数已成年的年轻人。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他崇拜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孟子很遗憾不能亲自聆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人弟子,但孟子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孔子的直接继承人。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学,生命之始,性本善,中国古代启蒙教科书《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位于河南开封的有良寺,2014年夏天,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祭祀仪式,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告诉祖先,孟的后人要重修有良寺。孟子和孔子一样,带着弟子周游世界,宣传他的仁政。然而,与孔子不同的是,蔡晨像丧家之犬一样苦恼和担忧,孟子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慷慨对待。孟子一生游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周游列国,说要造福君王。在魏的都城大良,孟子和梁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君主说,先生,你远道而来会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孟子毫不客气地回答说,为什么君王一定要讲利?只要有仁义,就够了。在儒学史上仅次于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说明自己仁政,后人为纪念孟子,专门修建了有良殿。虽然梁多次向孟子求教,但他只想通过战争使魏名扬天下,这与孟子的仁政爱民不杀、省刑减税的思想格格不入。因此,孟子的仁政思想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终于对梁绝望了。他气愤地说,梁看起来像一个绅士,然后离开了魏。孟氏宗亲的追悼会结束后,有良寺恢复了平静,世代守护着它的孟氏子孙小心翼翼地打扫着庭院。事实上,上游的梁庙大部分已被破坏,残存的庙宇也已被改造成厂房。寺内仅存两块石碑,一块是康熙二十八年严兴邦重修有良寺书院的碑,另一块是嘉庆年间的碑。纪念碑上的字迹正在剥落,模糊不清。有良寺的破败情形,似乎就是孟子在宣扬仁义学说时的遭遇。

离开魏国后,孟子迁居齐国。他对齐国寄予厚望,特别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在轴心时代的东方,有一个学术中心,汇聚了才华横溢的头脑。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政治协商和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当时最著名的学者都聚集在这里,他们讲学论辩,各种思想碰撞碰撞,成为百家争鸣最重要的地方。郭沫若曾高度评价夏姬·龚雪说,“夏姬·龚雪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它也促进了学术思想的进步。周秦诸子的盛况在这里形成了一个高峰。"聚集在稷下学宫的学者被后人统称为夏姬学派。其实稷下学宫并没有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农、阴阳家。夏姬的学士们在龚雪讲学,著书立说,互相辩论,互相学习,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标志。孟子到了齐国后,受到了很高的礼遇。他继续宣传自己的仁政学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在夏姬龚雪,孟子与不同学派的学者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他批评了当时广为流传的最强大的一个学派——即墨家族。孟子是邹城人,墨子是滕州人。他们的家乡很近,都是学儒家的,但学术理念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在山东省滕州市的墨子纪念馆里,不同于数百位哲人的雕像,墨子的雕像非常特立独行,完全颠覆了学者一贯的衣冠整洁、温文尔雅。相反,他穿着布衣,背着树棍,大步向前,就像一个风尘仆仆的行者。和雕像一样,墨子纪念馆也不同于其他纪念馆。它几乎是一个展示古代发明和奇思妙想的科技博物馆。墨子被誉为圣贤,宋健把墨子推崇为唯物主义的鼻祖翟墨。投石机是墨家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发明的大型人体远程武器。它最初是用来保卫城市的。它把石头或火球放入一端,用卷轴拉下来,然后靠支点的弹性把石头扔出城外,伤害城外的敌人。墨子说圆等长,即圆心等长,即半径相等,转一圈就成了圆。这是古代最早的圆的概念,相当于现在的圆规。战国初年,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只身前往楚国十天,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在游说楚王的同时,墨子和楚王请来的能工巧匠公交班进行了模拟攻防战。公交班组织了九次进攻,九次被墨子打败。公交班的方法用尽了,墨子的应对方法还剩下。墨子还依靠他高超的防御技能成功化解了一场两国战争。墨子的楚国之行是为了一如既往地贯彻他的兼爱不侵的思想。

传说墨子曾经做了一只木鸟,可以在天上飞三天三夜。传说中的空中飞翔的木鸟让人向往。墨子的兼爱互不侵犯、商贤和尚同的思想也是墨家的主要思想。墨子实践了自己的理论。他的生活极其简单。他和弟子们一起喝汤,穿粗布衣服。为了阻止合并战争,他们奔走于各国之间。与其他学派相比,墨子及其弟子可能更像是一个苦行僧群体,信奉墨子学说的人被称为墨家。墨家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他们的最高领导人被称为大亨,他的职位从他的前任传给了他认可的圣人。墨子是墨家第一大亨。墨家内部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所有的墨家都必须服从大款的命令。他们有最坚强的意志。为了反对战争,为了让全世界都相亲相爱,他们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他们严格遵守纪律,忍受痛苦。但在儒家看来,墨家完全排斥礼乐无疑是极端的。

孟子比墨子晚出生,没见过墨子,但对墨子和墨家很了解。他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认为不重视礼义兼爱,不论亲疏尊卑,都是愚蠢的。在百家争鸣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无疑是最讲究中庸之道的。他们不走极端,讲究仁义礼乐,追求天下和谐的秩序,有帮助人民的远大理想。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仍,孟子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不惜弘扬儒学,但终究不能用。晚年,他也选择了教授写作的道路。

明代张鲁画的《老子骑牛图》中,老子坐在青牛上,手持《道德经》卷轴,仰视一只飞翔的蝙蝠。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庄子》一书中记载了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故事。孔子说老子像龙一样深不可测。传说老子见周道衰落,骑青牛西去函谷关。汉代人刘向在《神仙传》中写道:“老子西行至阴,见紫浮关,老子骑青牛而过。”老子骑牛,紫气东来,一般被后人形容为附在老子身上的神仙。而且因为画中老子的坐骑不是马而是牛,所以据说也有特殊的含义。天道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合儒家孜孜不倦入世的特质,而以牛为代表的坤卦精神和以德载物的精神符合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老子要去西边的函谷关,被观音Xi拦住,非要他写个东西放他走。于是,老子留下了一篇五千字的文章《老子》,又名《道德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民族。可见司马迁已经不记得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了。20世纪30年代疑古学术思潮盛行,老子的存在受到很多人的怀疑。《老子》一书也被标注为晚刊,引起了学者们的质疑。道教创始人老子是否真的存在,问题的答案需要一个有力的证据。1993年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出土了一批战国中期的竹简,其中有《老子》的残片。《老子》一直被认为是一本难读的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道。这是一个生成万物的道,只是说不清楚而已。所谓‘道可道,非凡道,名可名,非凡名’。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天地万物生而有之,万物生而无之。“道的本质是无为,所以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之势,放弃争斗,回归自然。道家和自然是道家学者共同的理论基础,庄子把这一思想发展得更加美好。庄子与老子齐名,在世界上被称为庄子。庄子是孟子的同时代人,但相对于孟子的积极入世,庄子的思想是完全出世的,他是道家思想的代表。炎炎夏日,男孩睡在树根上,庄周的谭雄仰面躺在石榻上,鼾声醉人,一对蝴蝶在上面悠然自得。这是元代刘官道所作的著名的《庄周梦蝶图》。图中描绘了庄子《万物理论》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在梦里,庄子变成了一只自由飞翔的蝴蝶。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迷茫了。是庄周梦见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变成庄周?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庄周梦蝶的故事。生活在战国末年的庄子,在现实面前深刻体会到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无能为力,所以他主张追求精神自由,但在现实生活中要讲究无用之用,随波逐流以自救,体现了一个乱世文人的无奈。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之源,我们都从哪里来,那个源就叫道;道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每一种事物,它背后决定它是什么的东西就是道。就像现在,我们说自己高,是从一个角度说的。我们说自己卑微,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说的。如果换个角度,换个位置,我们还会高吗?

安徽蒙城是庄子的故乡。直到现在,还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在流传。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去好水玩。庄子看着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感叹道:‘这些鱼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一定很开心’。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不是鱼,自然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现在我们回到原来的说法。你问我,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之后才问我的。我在好水神知道了鱼的快乐。庄子受困于现实,推崇鱼的自由。庄子在感知上明显超脱,但他在辩论中落败,因为他的对手是著名辩手惠施。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为魏丞相的惠施,在军事家张仪发动连横之战时,也在推行联合两军抗秦的策略。但惠施在对抗中处于劣势,被张仪逼迫改装,仓皇逃离魏国。但在学识方面,他远胜于张仪,留下了自己的名声。惠施博学,庄子说他的书有五车之多。有一个人叫黄冲,他问为什么不会倒下去,为什么不会陷进去,为什么会有雷雨。慧诗想脱口而出。但惠施的回答在史书中没有记载,惠施的著作也大多已经失传,所以惠施的回答自然无从得知。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批学者,包括惠施,他们对名实问题的讨论比辩论更为活跃。他们提出了一些奇怪的命题,如鸡蛋有毛,狗可以是羊,火不热等。然而,这些看似荒谬的说法,却蕴含着简单的逻辑和辩证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些辩手被后人称为大师,代表人物不仅有宋国的惠施,还有后期的墨家和赵国的公孙龙。2300多年前,当人们已经把老子牛过函谷关当成紫气东来的传说时,又有一个人骑着白马来到了函谷关,但骑白马的人却没有得到老子那样的待遇。反而被守卫城门的秦国侍卫拦在了城门外。这个人叫公孙龙。公孙龙和惠施一样好争辩。那时候马是流行病。为了防止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在函谷关贴出告示,说赵的马一律不得入关。这一天,赵国的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来到函谷关准备入关。海关官员说,你可以入关,你的马不行。公孙龙说,我骑的白马不是马,为什么过不了关?海关官员说白马是马。公孙龙问,我是龙吗?海关官员震惊了。公孙龙说,白指色,马指名。名字和颜色不是一回事,所以白马不是马。关礼听了公孙龙的话,大惑不解,放了他的马。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观察,但白马非马,才是真正让公孙龙出名的。公孙龙的理论试图将一个对象的概念与对象本身区分开来,其中包含了对逻辑的探索,但他过分强调了概念的存在,使自己陷入了诡辩。在我们的历史上,名家的贡献被大大贬低,最后没人明白没人用。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怎么才能说清楚呢?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理解概念思维,能否对事物进行概念理解。如果我们有这种能力,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事情。政治和治国也要讲清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名人在政治上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只是当时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密云是燕国的一个古老的渔阳县,有一个关于学者邹衍的神器传说。相传邹衍辅佐燕昭王时,在一个春天来到密云。他一看,还是冬天,寒气太浓,草木不长,百姓生活很苦。于是他在密云的一座小山上连续拉了三天三夜的小提琴。邹炎拉完小提琴,暖风立刻来了,阳光明媚,雪也融化了。农民们很快开垦了土地并播种。今年,庄稼长得很好。邹燕还从全国各地找了很多优良品种教农民识别,教他们不同的耕作方法。从那以后,这里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了。当地人为了纪念邹炎,曾经修建了邹子庙。几千年过去了,曾经香火鼎盛的邹子庙早已难觅踪影。但似乎在稷下谷山上变幻的光影中,仍能看到战国时代无所不能的阴阳家代表邹衍。邹衍说教的背后,其实是利用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邹衍是一个认为阴阳五行五德会开风气之先的学者。邹衍喜欢说事,创立了金木水火土五德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学说,后来作为改朝换代的理论依据。特别令人惊讶的是,邹衍在总结前人地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假设,奥库舒说。他认为中国叫赤县神州,中国之外有九个和赤县神州一样大的州组成一个大州,这样的大州有九个,四周是大海。这是八极,这里有八个终极点。中国只是整个九州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九州说反映了战国时期学者对世界的思考。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基本上在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孔仪式,其中以曲阜孔庙的祭孔仪式最为热烈。自汉代以后,祭祀孔子时,其他儒家的任务开始伴随着他。这些儒家崇拜者都是后世公认的儒家代表。其中有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战国时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时的朱等等。最多的时候有150多人陪同。他们或与孔子同在大成殿,或列在大成殿东、西两个房间,享受后人的朝圣。然而,当人们把最旺的香献给孔子和众多儒家先贤时,更多的人并没有注意到。荀子三任稷下学宫主任。他是当时最著名的学者,也是儒学大师。但是,荀子没有出现在孔庙共用的雕像上,并不是疏忽,而是他的思想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差异很大,长期得不到认可。荀子,名荀况,赵人。他出生在三晋,那里法家辈出。但荀子的内心却转向了儒家,因为三晋荀子所生的儒家有着不同寻常的法治色彩,他也看到了人们心中的恶。与孟子强调仁的性善论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变好。也正因为如此,需要礼法来教导人民,需要法律来约束人民,所以礼法是统治的本质,统治者要尊重礼法,外在的法规要规范人民。荀子改变了儒家的记古方式,反对法先于王的说法,提出法随王,使其思想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虽然荀子及其学说没有得到孔子的认可,甚至不能列入孔庙,但荀子的思想始终没有离开儒家思想的发源地。生长在他灵魂深处的思想之树,就像孔庙里生机勃勃的银杏,两者同样枝繁叶茂,相通。其实荀子的性恶论只是他享受不到孔庙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是,荀子教出来的学生,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儒家的批判。荀子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他们很有名,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他们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一套统治技巧。他们的名字叫李四和韩非。韩非出生在韩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和荀子老师一样,韩非子的学说也综合了各家之长。然而,在取向上,韩非子抛弃了他的老师所倡导的礼仪,转而宣传法治,成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认为,即使是尧舜这样的圣人,没有法律也无法治理国家,即使是桀这样的暴君,也不会用法律使国家失控。而且尧舜这样的圣人,百年难遇,桀这样的暴君,也是世间少有。大多数君主都是中立的姿态,一个温和的君主遵守法律治理国家,就像一个笨拙的工匠用规度尺寸工作,一点也不差。韩非主张君主极端专制,断绝民间势力选拔魔术师,以法为师,禁止私学,严格奖惩,重赏农打,谋求国家富强。战国时期的法家反对思想自由,但法家本身就是百家争鸣的产物。他们对自然、人性、政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更重要的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法家的政治实践逐渐使其学术思想成为当时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术。当然,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一面镜子,让他们反思自己为了长治久安,在治国上采取了什么样的理论依据。

轴心时代的中国,既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一个不同意见交汇的时代。所谓的百家争鸣只是一种夸张,但战国时期,学者们各持己见,互相批判,互相交融。用“百家争鸣”这个词来形容也不为过。

2000多年后,曾经修建了大礼堂、大宅院的夏姬龚雪,早已化为一片黄土的坡地,但这片黄土孕育并见证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甚至在秦始皇被禁止私校焚书坑儒之后,甚至在汉武帝将百家争鸣逐出儒学之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成为千古佳作。然而,百家争鸣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遗产不仅保存在丰富的传世经典中,而且对历代文学学者也有着持久的影响。它们共同塑造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风貌,塑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