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民俗

绍兴过年习俗

正月初一,即春节的开始,古代称为“大年初一”,又称“新郑”、“大年初一”,是绍兴最隆重的节日。

开门鞭炮俗称“开门鞭炮”。在旧社会,此举有驱邪除疫、“升三级”之意。绍兴民间也有“早放鞭炮,早致富”的说法。所以,凌晨三四点,鞭炮声此起彼伏,比家还多,以增加春节的喜庆气氛。

绍苏家家户户贴春联,说“过年书红,万事如意”,“新笔万事如意”。旧时代春联写了很多书,比如“天增岁月,人延寿,春满干昆服”。时至今日,春联依然吉祥,但内容新颖,充满时代气息。

与上帝交流。旧时,烟花开后,堂内摆上汤圆、茶叶、水果等供品,父母领着家人收拾衣冠,拜天地佛、枣寺佛,祈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万事大吉。现在这种向偶像表达美好祝愿的迷信习俗已经不多见了。

吃福聚、汤团、如意饼,喝元宝茶。在旧社会,元旦起床后,我们遵循的习俗是先吃“烟火菜”(即用柴火煮的食物),然后才能说话。现在早餐一般吃饺子和如意饼,吃橘子。新郑,主家以前用元宝茶招待客人。金桔、橄榄、蜜枣等。按照习俗被放在茶里,这意味着团圆、如意和幸福。

拜年也叫“拜年”、“敲年”、“拜年”。旧时男主人带领晚辈进祠堂祭祖,然后回到自己的堂屋祭拜除夕悬挂的祖先遗像。然后按照辈分和排名,晚辈依次向长辈跪拜。晚辈祝愿长辈,长辈回馈教诲和祝愿。最后,晚辈拜年。当时,孩子们正在敲锣打鼓(俗称“过年敲锣鼓”),边走边绕圈娱乐。如今拜年的遗风依然存在,只是礼仪大大简化了。

从正月初二开始,我们会带着桂圆、荔枝、酒、糖和蛋糕走亲访友,庆祝新年。亲戚朋友会热情款待他们,改天再来回访。这种风俗通常尊重早生贵子。1950以来,人民政府倡导文明过节。元旦至春节期间,绍兴城乡普遍开展拥军爱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慰问离退休干部职工等活动。与此同时,举行了各种联欢会、社交聚会、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

正月初一出行是“走神爱一方”的老习俗。去之前一定要从日历上找出西神的方向,然后顺着这个方向走。如果历法上说“意大利东北不利于西南”,那就应该从自己家门口出发,向着东北而不是西南,这样才能寻求西神的保护,获得好运。这种习俗今天被废除了。

旧时有正月初一在府城开元寺数罗汉的习俗,意在一年四季吉祥,自娱自乐。进入开元罗汉寺,首先要踏入罗汉堂的脚下,确定罗汉的方向。如果左脚先跨,从左到右,按照一个人的年龄,一岁一尊,数一数同年龄的罗汉,也就是用他们的名字和神态来预测新一年的未来。如果是长眉罗汉,就是长命百岁;如果是卧虎藏龙,那就是强者。

抓鸡睡觉其实是“赶着睡”的谐音,意思是正月初一晚上早点睡觉,睡个安稳觉。节前,人们忙了很多天。在正月初一,他们很早就庆祝了,孩子们因为玩了几天都很累。所以晚饭后,他们提前把家禽赶进棚里,早早关上门休息。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禁忌在春节期间,有许多祈求好运的禁忌。如果避免扫地倒垃圾,怕扫走,倾家荡产;避免使用刀剪,怕患骨肉病;避免粥和汤,以防下雨外出;切忌打碎碗、盆等器皿,怕赔钱。犯了错,一定要说“怪很正常,但是弄巧成拙”,这样才能消灾自慰,也避免吵架摔马桶夜壶,以免亵渎神明。“死”和“穷”这两个字是最忌讳的。大人怕孩子失言,一年多后会训诫,贴上写有“孩子言语蛮横”“一切免罪”的红纸条。这样的禁忌往往是迷信的。上述禁忌习俗已逐渐消失。

用吉尔吉斯语乞讨。以前绍兴有句话:“乞讨是从年初到除夕”。春节期间,乞讨者通过“送摇钱树”、“跳泥神”、“跳牛”、“羊扫地”、“顺流而下”等方式乞讨。“顺流而下”一般由两个乞丐表演,一个提着竹篮,一个拿着巨纸。金元宝”,在户主面前,扔“金元宝”。

五天的旅程。五通,五通财神,习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在那一天,所有的商人接管了财神,祈祷在市场上繁荣的财富和百倍的利润,并从这一天开始开门营业。一般来说,也有崇拜财神的人。这种习俗今天被废除了。

欢迎春天。多关注农桑,开春前每天举行迎牛活动。那一天,“县以下官员皆出高车马”,“春牛备老”,以“交代来年农事”。春牛由鼓乐牵着,差役鸣锣开道,旌旗撑伞随礼,知府或知县“父母”“扁担驾”,地方士绅互相排开,观众如潮。到了农村,农民们笑脸相迎,以此来迎接“父母”送来的春牛,作为农事开始的标志。从此,农民们结束了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开始准备农事。

在绍兴府城,“开春的前一天,富县捕粮堂的官员都听话,出到五云门迎接东郊的春天,入城设府。当地牛的颜色是根据秦松李奔的春季牛图绘制的。黄色是山谷,红色是太阳,绿色是风,黑色是为水旱之灾道歉的水。”春节后的第二天,春牛被碾压,村民们把它们的土块收集起来藏起来,希望畜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