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经济概况
该县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期间,将引导农民从自愿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组织土地股份、实行统一经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功地进行了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建设投资8862万元,省耐火材料厂、王石坳煤矿、三里洞煤矿、铜川人民电厂、耀县水泥厂先后开工、竣工投产,新增固定资产5746万元。工业总产值10385万元,其中重工业899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6.6%),轻工业1390万元(占654.38+03.4%)。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1958年8月,全市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发动“大跃进”运动,实行“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政策,经济工作严重脱离实际。在生产中,盲目追求高指标,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工作秩序。当年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扩大到3891万元,积累率从1.957年的50.02%上升到57.85%,超过了全市的财力物力。此外,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业产量连续三年大幅下降。1960年,全市农民人均口粮只有115.5斤;现金收入,54元。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5)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铜川各级领导机构相继瘫痪,许多厂矿特别是铜川矿务局所属的厂矿频繁停产,规章制度松懈,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战乱频仍。1970以后,由于基建投资规模大,1975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和工资分别比1970增长26.9%和25.2%,均超过国家计划,造成国民经济不平衡,企业经济效益差。从65438到0975,通过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形势有所好转。10年间,市政铝厂、市政水泥厂等厂矿开始兴建;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72亿元。共生产煤炭57365438+2200吨,水泥7548500吨,电解铝21400吨(1969-1975),交流电机46700千瓦,变压器1-60台。裸铝线、电石、灯泡、日用陶瓷、棉布、服装等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五五期间(1976-1980)1976 10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铜川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不包括中央和省工业企业)超额完成。规划提出,工农业总产值计划在10年内年均增长13%;农业要求全市实现1976年粮食生产“纲要”(亩产200公斤),1977年过黄河(亩产250公斤),1985年过长江(亩产400公斤),人均粮食640公斤;1985年工业产值达到2.59亿元;10年基本建设总投资为1.5亿元。这样一来,城市经济的不平衡就更加严重了。
六五期间(1981-1985),铜川继续认真落实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国民经济的一万针。1985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5902万元,比1980年的49059万元增长54.72%,年均增长13%;国民收入38425万元。五年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45946人。这个城市的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1985年农业总产值12456万元,比1980的6743万元增长84.72%,年均增长9.8%。“六五”期间,共产粮食产量654.38+0.46亿斤,比“五五”期间增加8亿斤,人均粮食产量由654.38+0.980 495斤提高到784斤。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1057万元,是1980的3.2倍。林牧副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2.6%提高到24.1%,农业商品率达到29.3%。198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1057万元,比1980年增长3.2倍。
七五期间(1986-1990),铜川坚持改革优先,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机械、冶金和纺织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乡建设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发展教育科技;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主要目标是:从65438年到0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市级7.2亿元),年均增长9.5%(市级1.3%);农业总产值6543.8+0.36亿元,年均增长6%;工业总产值9.84亿元(市级5.84亿元,是1985的两倍),年均增长10%(市级15%);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亿元,国民收入591亿元;地方固定投资计划3.5亿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6%。
经初步核算,铜川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不含价格因素。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7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41.97亿元,增长1.4%。铜川人均GDP达到15362元,比上年增长16.6%。第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7: 57.5: 34.8调整为7.5: 59.9: 32.6。
2010 165438+10月12陕汽集团铜川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一期工程在铜川新区南部工业园投产,为铜川优化经济结构、振兴装备制造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项目总投资6543.8+0.2亿元,突出重型车零部件、电动车桥、特种电动车三大产品,使基地逐步成为集团公司汽车零部件的主要支撑力量。建成锻造、机加工、热处理、涂装、装配等生产线17条,搬迁电动车车轴、微型车车轴生产线,形成年产重型半轴20万根、微型车车轴22万根、电动车车轴8万根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3.8亿元。
“十五”期间,本市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重要的接续产业。旺旺、绿香、启智等食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丽华酒厂、绿香集团、祥云公司的系列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占有率。食品工业总产值已超过2亿元,占铜川工业总产值的9%。
2012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经济增速连续7年保持在15%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7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654.38+086.43亿元,增长654.38+09.4%;第三产业增加值77.02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6.9:65.9:27.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33701元,比上年增长15.6%。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33.5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6%,比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1%,比上年下降12.9个百分点。粮油生产
“十五”以来,铜川进一步优化作物布局,大力推广“三项”技术,认真实施“种子”工程,加大地膜覆盖和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以小麦、玉米、油菜生产为重点,实现了玉米良种化、包衣化、杂交化。
2005年,铜川种植粮食作物65,438+0,084,500亩,油料65,438+0,654,38+0,800亩。其中小麦56.5438万亩,玉米37.65万亩。在粮食面积比2000年减少41500亩时,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23.69万吨,单位面积产量达到218.5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3%和7%,均为历史最好水平。含油面积11.1.8万亩,比2000年增加1.3万亩。总产量0.91.7万吨,平均产量81.7公斤。
畜牧业
“十五”期间,铜川畜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2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关于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并召开畜牧业产业化会议后,铜川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重点扶持陕西李政乳业有限公司、金生公司、齐天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以李政公司为依托,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以“公司+农户”奶牛养殖模式,辐射带动耀州、王一、中南半岛奶牛养殖基地,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畜牧业。坚持“引导、扶持、保护、调节”的方针,积极培育和大力扶持民营技术推广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搞活畜产品流通,逐步形成产销一条龙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格局,有效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铜川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2005年,铜川肉牛19.01000头,比“九五”末增长29%,肉羊237400只,奶牛2002头,存栏量达到10268头,比“九五”末增长20.4倍。为加快畜禽良种化进程,铜川奶牛、肉牛、肉羊、猪、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60%、80%、90%,畜禽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业产值不断增加,已成为铜川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中草药
中药材产业是铜川的传统产业,但也是新兴产业。铜川是“药王”孙思邈的故乡,也是他行医的地方。农民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中药材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世纪。九五末,铜川中药材种植面积只有3000多亩。但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将中药产业确定为铜川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为了顺应市场趋势,响应政府号召,各区县也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耀州区和宜君县分别制定了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耀州区被定为陕西省中药材GAP标准化种植示范县。杨凌麦迪逊、方舟制药、耀州制药公司等中药材加工销售企业分别在本市设立了药源基地,积极开展中药材GAP、SOP法规研究。这些企业的进入对铜川市中药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铜川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到7.22万亩,比“九五”末的3000亩增长了24倍。
农业龙头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的排头兵,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十五”期间,为加快铜川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目标,在结合实际、认真分析、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铜川市关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意见》(铜发〔2003〕26号)。同时,为使铜川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真正发挥带动作用,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抓好了绿香集团、祥云公司、核桃乳品加工、核桃精制油四家水果加工龙头企业。李政公司、齐天乳业、凯撒肉牛育肥场等三家畜牧龙头企业;方舟制药和沁源药用化工厂是两大药材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依托“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新机制、新模式,在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铝金属
十五期间,广信铝业公司完成老厂“六改八”技改工程,董家河二期技改工程基本完成,新增产能7.5万吨。到2005年底,电解铝生产能力将达到654.38+05.5万吨。同时,铝厂5万千瓦自备电厂的建成投产,使铝工业成为集铝冶炼、深加工、铝电联产为一体的支柱产业。
煤
“十五”后,全市煤炭行业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小煤矿。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增长加快,能源需求旺盛,煤炭行业产销两旺,但监管和安全工作压力较大。该市严格按照“扶大抑小、适应环保、延伸发展”的产业调整方针,以国有统一煤矿技术改造和接续矿井建设为重点,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确保安全有序发展。柴家沟煤矿通过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从30万吨提高到60万吨,赵晋煤矿60万吨技术改造工程于2006年初完成。铜川煤炭年开采能力已达16万吨,实际开采能力在15万吨以上。
建筑材料
按照“调整结构、发展先进、淘汰落后、消除污染”的产业政策,积极推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抓住机遇,提高产能。2004年,川口地区9座机械立窑成功关闭,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活环境。为了保持建材工业在全省的主导地位,在调低建材工业的同时,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扩大。2005年秦岭和胜威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年新增产能约400万吨。汇源水泥工业园还有一个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的项目在建。“十五”末,铜川地区水泥产能达到近千万吨。
陶器和瓷器
该市陶瓷工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生产基础雄厚。从已探明的地方储量来看,耐火粘土资源居全省第一,陶瓷粘土资源居全省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陶瓷产业的机制、资金和人才都没有得到大的发展,甚至失去了优势。但是,依靠已形成的基础和天然气过境的有利条件,该市的陶瓷工业仍将大有作为。“十五”期间确定的思路是,加强与陶瓷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培育和打造铜川陶瓷知名品牌,建成具有相应规模的现代陶瓷企业。石坚陶瓷厂和山东路宏沃森陶瓷公司年产300万平方米墙地砖项目基本实施。经过技术改造,工业电瓷产能达到近1000吨,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旋转和编织
该市纺织行业抓住沿海地区同行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年产能5.6万片,创历史新高。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产品档次,我们将重点发展非织造高档面料和精纺多支棉纱,实施65438000支喷气发动机项目和6000吨聚酯纺粘非织造布项目。
机电的
“十五”期间,变压器厂和东风昌河汽车有限公司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代表了全市传统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兰芝、临淄等民营供电企业落户新区,为全市机电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