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官被贬时会被流放到宁古塔?

贬官流放宁古塔,是因为这里条件艰苦,边疆既能惩罚贬官,又能利用贬官。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代中国统治东北边疆的重镇。宁古塔地区非常广阔,即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日本海都是宁古塔地区。

宁古塔常年冰封,天气极为恶劣,交通极为不便。庄稼和谷物根本无法在这里生长,是满族人避居的地方。

从环境来看,的确是流放罪犯,惩罚罪犯的好地方。不过更重要的是,来这里的罪犯基本都回去了,清朝的宁古塔分布基本相当于死刑。原因有三:

一是因为这附近没什么人,很少有人住在这里,加上暴风雪天气恶劣,很容易冻死。来到宁古塔后,大部分俘虏都成了当地官员和贵族的奴隶。

第二,流放犯人必须让他们受苦,并且让他们受苦。在被迫做奴隶、永远面对主人的处境下,罪犯往往要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

第三,许多被流放的囚犯都是知识渊博的人。他们来到宁古塔开荒种粮。不仅如此,他们还从中原带来了农业和纺织技术以及医疗技术。宁古塔地处边陲,需要人驻守修建。

但是被送到这里的官兵是无辜的,必须被允许回家,但是犯人不一样。他们被流放后很少被赦免,所以留住他们是最明智的选择。

扩展数据:

流放,又称迁徙,是一种古老的刑法。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流放真正成为常规刑罚是在隋唐以后。在清代,流放是五种主要刑罚之一,五种刑罚由轻到重,分别是掴、棒、徒、流放、死刑。换句话说,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刑罚。

清朝对流放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政府先后制定了三流道里表、五军道里表等法律文件。流放的距离以前分三档,后来增加到四档,分别是2000里(近)、2500里(近)、3000里(远)、4000里(极、烟)。

就像唐朝喜欢把囚犯流放到炎热的岭南一样,阿清王朝也喜欢把囚犯流放到寒冷的东北。东北是清朝所谓的龙兴之地,是少数民族统一政权最稳固的后方基地。

清初,南方反清运动如星火燎原。以台湾省为根据地的郑氏家族不时侵扰东南。在西南,先是流亡的李咏政权,然后是造反的吴三桂。对于清廷来说,安置移民的唯一选择就是他们的家乡东北。

清代的宁古塔,既指军政合一的行政单位宁古塔将军,也指宁古塔将军官邸。这个车站,原来在今天的海林老街,叫宁古塔老城;后来迁到今天的宁安县,称为宁古塔新城。如今的海林和宁安各有44万人口,都撤县建市,著名的镜泊湖景区就在宁安。

但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年,这里是一片与世隔绝的荒野。方公干叹了口气,“顾宁宝塔,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也不知道它在历代属于哪里。”里外千里,无寸可录,可以无故要求。"

从北京到顾宁宝塔,这段距离达到了流放的最高标准,即4000英里,被称为燕园。这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许多人还没有到达顾宁宝塔就已经倒在了这条险恶的路上。康熙初年,朝廷终于查明,迁移到宁古塔的犯人,在冬月至次年七月的寒冷季节,不得上路,以免犯人因衣服单薄而在途中冻死。

百度百科-宁古塔

中国青年报-一个人的宁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