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跳槽。为什么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刘备被称为“英雄”?

我刚创业的时候,研究生还没毕业。创业失败后,我在各大互联网公司间徘徊。最夸张的一次经历是半年换了五份工作。之后终于稳定下来,但基本每年都有变化。没多久,我所有的朋友都知道我是跳槽王。

频繁跳槽的负面影响在接下来的几年逐渐显现。我属于那种在生意上相当有爆发力,经常能给老板惊喜的人,但是频繁跳槽还是给我带来苦恼。最夸张的一次,业务负责人跟我聊了30多分钟,有10分钟在聊过去几份工作的跳槽原因(其实是我跳槽最频繁的那半年藏在简历里的)。这不是HR问我为什么辞职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跳槽背后的职场逻辑。

很多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频繁跳槽给人的感觉就是浮躁,对企业不忠诚。这个说法有点肤浅。按照这个道理,多少次多少次会被人说不够忠诚?

分别从前面和后面举几个例子。

吕布吕布在人堆里,赤兔在马堆里。单就能力而言,吕布是万里挑一的职业高手——在诸军中取敌首级,如取物于囊中。董卓篡位时,怕群臣反对,就派吕布持戟站在殿上。谁要是敢反对他,就会被人用戟刺死,大臣们都震惊了。依靠吕布的勇猛,董卓得以在人心不稳的情况下,用西凉军马守住洛阳,立代替邵做皇帝。然而,吕布并不是一个安静的主人。据史书记载死于白门塔下,五易其职,六主。第一次杀了义父丁远投靠董卓,第二次杀了董卓投了袁术,第三次告别袁术回老家投了张扬,第四次投了袁绍而不是张扬,第五次投了刘备而不是袁绍,第六次弃刘备而去被曹操俘虏最后死了。吕布想投靠曹操,曹操一度被感动。如果不是刘备的建议,估计曹操会爱惜他的才能,把他收为大将军。所以《三国演义》里,所有的诸侯都认为吕布任性,不敢收留他。张飞甚至戏称他为“三姓奴才”。

刘备。不用说,刘备的职业能力,从黄巾起义,到十八路军阀起兵,再到四方征战,也算是出类拔萃。刘备一生坎坷,跳槽次数并不比吕布少。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诸侯,他们几乎都是在当时的“大公司”里相识的。但几乎所有的诸侯、将领都称刘备为“英雄”或“枭雄”,从来没有人形容刘备反复无常或不忠。甚至舆论对刘备的一致评价都是“坎坷”“坚韧”的恭维。你不觉得奇怪吗?什么时候跳槽和“坎坷”“艰难”联系在一起了?

同样,他多次跳槽,在主要王子手下工作。为什么吕布的职场口碑那么差,刘备的职场口碑却相反?

原因很简单:刘备无处不在,吕布处处为己。刘备所到之处,都尽力为对方着想,装作不为自己谋私利的样子。比如帮助陶谦解徐州之围,放走徐州,处处维护自己仁义的形象。而吕布却杀了他的两个义父,纵容部下打着主人的旗号搞破坏。归根结底,职场就是一个名利场。你处处维护老板的利益,老板自然喜欢你。

不要以为现代社会的职场文化讲究双向选择,平等,契约关系。扯淡。如果是双向选择,那为什么入职后还要小心不要随意辞职呢?如果是对等的,那为什么很多公司要求员工无偿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如果说合同关系,为什么很多公司会无偿辞退员工?尊重一个基本事实,在我国,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忠”的信仰依然深入人心,是社会的最大共识。什么是平等?凡是不断推广的,都必须推广,因为做不到。许多企业在招聘时声称求职是一种双向选择。谁信谁幼稚。你没实力,你跟企业双向选个毛线。双向选择只是一种谈判语气,只有新手才会相信。说白了,企业买你的时间,你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相信我,这是每个老板的职业。

所以,企业花大价钱买你的期间,当然是想让你的产出最大化,让自己的投入产出比最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怎么做才能雇佣你,想让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很简单。培养你,激发你的潜能,让你处处维护企业利益,心甘情愿为企业服务,进而创造更多的价值。至于跳槽?基本上除了股东,其他人都只是时间问题,只要你在任期内对公司是一笔好交易。这就是忠诚的本质。但是不要仅仅过了几个月就跳槽。你想想,老板培养你要几个月。如果一上手就走,人家就收不到培训费了。

所以跳槽次数不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你是否以企业利益为中心,帮助企业创造价值。HR问你为什么辞职?你可以说你是考虑你个人的发展,但是你不能给HR留下丁原阻碍了你个人发展的印象,所以你去找董卓,只会给HR留下你只知道埋怨前雇主,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的印象。你可以学学刘备,给你的下一任老板留下这样的印象:你是一个追求上进,持之以恒的人,即使再难也要为企业发光发热,而不是每次跳槽都埋怨老板的吕布。比如杀丁原的理由是“丁原不公”,杀董卓的理由是“谋反”。那你认别人做养父是什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