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计算消费者剩余福利损失

回顾之前的分析,普遍将宽带市场发展的问题归结为“用户需求低”,但运营商很难针对这个词制定详细的对策。根据IDC中国的最新研究,全球宽带市场的总趋势是:2005年全球宽带接入用户数量达到2.06亿。从2002年到2005年,保持了至少50%的高速增长。中国宽带市场在增长,但增速在下降,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到2010年将低于10%。这些数据无疑值得业界深思。IDC还对中国主要城市的客户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中国用户在宽带接入上的支出没有明显增长,客户的支付意愿是影响宽带接入增长的瓶颈因素。IDC中国电信研究部高级分析师杨峰也做了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对移动运营商和固网运营商做了一个比较。运营商上市公司年报显示,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增值业务收入为625亿元,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新增宽带业务收入(包括宽带接入和相关应用收入)仅为356亿元,后者的挖掘潜力巨大。我们以目前用户广泛使用的音视频业务为例。在调查中,超过75%的用户不愿意为他们使用的宽带多媒体服务付费,一些曾经付费的用户已经放弃了付费服务。因此,用户付费意愿低是阻碍宽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什么支付意愿会有“洞”?因为现有的宽带服务内容无法有效刺激用户的付费意愿。目前运营商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单纯依靠接入费无法带动市场增长,宽带应用是最重要的方向。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宽带应用还有待探索。IDC更细致的需求模型,制约了宽带市场的发展——用户付费意愿低,将客户通信需求分为四个阶段,意义重大。当然,下一步,业界将期待如何全面提升我国宽带用户付费意愿的建议。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马歇尔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中推导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范里安提出了几种关于消费者剩余的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重要指标,被广泛用作分析工具。产业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或者等于总消费效用和生产成本之差。1977 A.K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将内部规模经济引入一般均衡模型,得出市场考虑最适度的边际利润,社会考虑消费者剩余的结论。一般认为,消费者剩余的最大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二、消费者地位1。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法国重农学派布瓦·吉贝尔说:“所谓财富不过是大量的消费,也就是说,巨大的财富。”斯密说: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生产者的利益只有在能够促进消费者的利益时才应受到重视。这个原理完全不言自明,几乎不需要证明。但在重商主义下,消费者的利益几乎是为了生产者的利益而牺牲的;这种学说似乎并没有把消费作为一切工商业的最终目的,而是把生产作为工商业的最终目的。萨伊也认为:“所有的产品迟早都是用来消费的。事实上,它们完全是为了消费而生产的。”马歇尔指出:“所有需求的最终调节器是消费的暂时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型经济转变为需求型经济,需求型首先是消费需求。2.增加消费者剩余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社会经济行为者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是由现代社会分工体系引发和决定的。消费者权益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豪斯曼认为,社会利益主要由消费者的利益决定。从经济学角度看,保护消费者权益集中在增加消费者剩余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的经济福利,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欧洲联盟罗马条约假定消费者是该条约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的最终受益者。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消费者主权经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经济;市场经济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平等交换、平等竞争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三、影响消费者剩余的主要因素1。垄断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西方经济学认为,垄断导致产出减少、资源浪费和技术低效。垄断不仅将消费者剩余转移到生产者剩余,还涉及制造成本并试图阻止这种转移。作为追求垄断利润的组织,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必然导致产量降低、价格升高,减少消费者剩余,造成社会损失。这种福利损失,也称不必要损失,是指实际收入的损失,或因垄断、关税、配额或其他损害造成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产业组织理论给出了垄断定价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的证明。2.政府管制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政府管制一般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但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偏离这一目标。这主要是因为每一项监管措施的背后都是多种权力博弈的结果。奥尔森提出了著名的“群体规模”理论。他认为,政府对一个行业从设计到实施的监管,都是从被监管对象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全民或公众的利益出发。根据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监管政策以牺牲大集团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护小集团的利益。斯蒂格勒提出了“管制市场”理论,认为所有的管制安排也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政府对行业的监管过程往往由少数有相关利益的企业主导。在他看来,经济管制主要不是政府对公众需求的有效和善意的回应,而是行业内某些厂商利用政府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佩尔茨曼(1976)认为,工业部门比消费者更积极地影响政府决策。私人利益理论认为,监管是为了私人团体的利益而存在的,监管者本身也是自利的,他们会在监管活动中不断追求政治支持的最大化。根据管制的俘虏理论,管制经常被被管制者“俘虏”,这意味着管制经常为被管制者的利益服务。佩兹曼认为,小利益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来,他们可以表现出比大集团更强烈的对某项监管政策的偏好。因此,监管将倾向于保护小利益集团,而牺牲更大集团的利益。卡恩(1988)以美国交通监管为例,论证监管机构越多,监管效率越低。据波斯纳估计,政府对民航业的监管成本约占该行业一年营业额的20%。3.寻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寻租与消费者剩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冯分析了“寻找人为的剩余”,它包括两部分,一是消费者剩余,二是生产者剩余(冯,1987)。Parente和prescott发现,如果要素提供者合作成为下游厂商的垄断供应商,均衡产出将通过使用较差的技术以较低的效率实现,这将使贫穷国家相对更穷,垄断势力的消除将使相关产业的GDP增加2倍以上。在转型时期,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着特殊的政企合一现象。找不到政府、厂商、消费者满意的均衡点,几乎所有的成本都由消费者承担。4.税收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超额负担问题是西方金融理论中最古老的问题之一,j. dupuit在其著作1844中已有论述。20世纪初,西方财税理论家开始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分析超额负担问题,从而形成了所谓马歇尔式的超额负担理论。其核心是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表明税收扭曲了被征税商品和其他商品的消费选择,从而造成负担过重。阿诺德·c·哈伯格(Arnold C. Haberger)在《企业所得税的归宿》(1962)中提出了“三角形”超额负担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数学推导,得出了线性需求曲线条件下衡量超额负担的计算公式。5.国际贸易和关税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一个国家可能不会真正从贸易中受益。一般认为,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竞争,增加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性,从而使消费者受益。如果消费者从外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中获得的利益大于国内生产者遭受的损失,即国内消费者剩余的增加大于国内生产者剩余的减少,那么贸易就是有益的。通过贸易自由化,一国可以获得因资源或技术限制而无法生产的产品,从而提高国内福利水平。进口税的变化对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福利损益都有影响。布兰德和斯宾塞开创了战略性进口贸易政策的研究。他们假设一家生产完美替代品的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与一家外国企业竞争,因此关税一般会提高国家的福利。然而,在配额下,政府给予一些制造商进口优惠,使他们获得高额利润。由于进口数量的减少和商品价格的上涨,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大于制造商超额利润和政府收入之和,造成净福利损失。有学者认为,在贸易政策中,关税设定实质上是损人利己,违背了帕累托标准,从而导致国际贸易的整体效率损失。6.产权制度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产权制度对消费者剩余有影响。诺斯认为,国家是一个歧视性的垄断组织,它不可能超越各种社会利益集团,追求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并始终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产权。“即使我们对历史和当代世界进行全面考察,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低效’的产权是正常的,而不是偶然的。”在中国,企业产权扭曲变化的福利效应关系到是否会导致恶性竞争定价。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扭曲,消费者行为约束弱化,消费者行为约束是“软约束”有人认为没有理由认为与私有产权相比,公有产权在资源配置中一定是无效的。一般来说,私有产权的效率主要表现为所有者剩余的最大化,但它往往会侵蚀其他资源的剩余,如劳动者或消费者的剩余。第四,消费者剩余最大化的措施1。消费者利益应该是政府监管政策的目标。市场经济是政府、制造商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市场运作的经济体系。由于市场失灵,政府监管和干预是必要的。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代表社会公共利益,其基本职能是社会福利最大化。根据消费者剩余理论,政府管制是为了增加消费者剩余。因此,政府规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利益应该是政府规制政策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效用函数的目标应该是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政府效用最大化。豪斯曼认为,消费者的利益应该是政府监管政策的目标。(2)明确政府定位,强化公共管理职能。斯蒂格利茨将政府的经济职能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市场运行秩序的司法保护者和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转移支付者。其中,公共产品的供给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能。(3)维护消费者权益。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永远是对的,消费者永远是对的。政府的职能是保护消费者的剩余。政府需要做的不是试图说服消费者接受垄断价格,而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认识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实际上就是保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放松管制,鼓励竞争。从理论上讲,虽然政府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但政府干预也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管制的出发点是提高经济效率,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在调控政策的实践中,调控的效果与理论预测总是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很大的差异,而且调控本身也会导致社会成本。由于保护性规制重视生产者的利益,阻碍了消费者的权益,导致价格机制的刚性。美国的经验表明,减少监管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由于政府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管制不一定能提高社会福利,其结果取决于政府在掌握信息方面是否比企业更有优势。在监管者和被监管企业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监管者只能将其经营权转让给被监管企业,面临一个激励和监管问题。巴伦、迈尔森、拉丰、泰勒等。建立数学模型,深入分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政府管制。放松管制可以调整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通常可以减少企业在管制基础上获得的超额生产者剩余,同时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这个意义上说,放松管制会使社会朝着更加关注消费者利益的方向发展。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自始至终就是竞争过程。只有通过竞争,才能给市场主体以强烈的刺激,促使他们改革技术,降低成本,从而赢得竞争优势,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全面发展,从而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西方经济学一直坚持的基本观点。斯密不主张政府干预市场,认为政府只应充当市场的“守夜人”。他认为,市场竞争可以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使一个民族富强起来的最有效的计划是维持自然所促使的事物秩序,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自己的利益,用自己的劳动和资本以最自由的方式与同胞竞争。”马歇尔认为,只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才能使人们达到幸福的最佳状态,因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使人们获得最大的消费者剩余。豪斯曼认为,竞争比保护竞争对手更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利益。如果竞争增加,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和经济利益也可以得到改善。消费者可以从竞争中受益,因为竞争有利于更多的创新和更低的价格。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仅能使企业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促进企业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产品价格,有助于增加消费者剩余。3.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价格理论是现代四方经济学的基础。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来协调整个经济中所有经济主体的决策,以保持消费者的购买量和制造商的产量之间的平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等资源配置问题,都是由市场价格机制决定的。市场供求均衡形成的均衡价格可以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使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产品产出组合与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产品消费组合重合,从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勒纳在《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1934)中指出,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生产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剩余的最大条件是边际效用等于边际支出。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基本驱动力,促使厂商不断降低价格、改善服务,将生产者剩余转化为消费者剩余。因此,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可以带来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4.合理的宏观税负是增加消费者剩余的有效途径。根据现代西方财政理论,合理的宏观税负是根据税收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实现的税收规模。最一般的社会福利函数是柏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1976年,阿特金森和斯蒂尔·格列茨提出了A-S定理,认为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最佳方式是对收入或劳动等生产要素直接征税,而操纵产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来进行收入再分配是无效率的。纽伯瑞(1999)认为,最好让税收系统承担改善社会福利的复杂机制设计,而不是交给监管者。威廉·维克瑞在《通过对风险的反应来衡量边际效用》(1945)中指出,片面强调公平原则会阻碍市场提供的基本动力,削弱他们努力工作的激励机制。税后收入越平等,其负面效应越大。20世纪60年代末,詹姆斯·米尔利斯提出了解决维克里提出的问题的方法。他认为,一个完美的税收制度必须是一个“激励相容”的制度,它必须激励人们通过选择他们工作的努力程度来展示他们的真实生产力。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认为,在正确评价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的前提下,政府可以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则确定税率,谁从公共物品的消费中获得高水平的效用,谁就多缴税。琼斯-True Wild模型认为,政府的税收政策一般会扭曲经济,使竞争均衡不再是社会最优,并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政府应该减税以促进经济增长。5.树立消费者至上的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市场的发展。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是消费者的利益高于一切。生产和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和终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决定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消费者不仅是平等竞争的关系,而且可以说企业的利益和生存是由消费者决定的,企业对市场的依赖实际上也是对消费者的依赖。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即消费需求和消费需求。生产经营者的主要任务最终是为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者服务。如果政府和厂商以牺牲消费者剩余为代价来增加生产者剩余,那就完全背离了社会生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