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速公路金超简历

退保金作为与保险公司现金流压力直接相关的因素,一直受到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但随着行业业务结构的调整,这一数据自2019以来持续下降。2020年,纳入统计的74家寿险公司退保金合计320719亿元,较2019年大幅下降45%。

尽管如此,以下三重信号仍值得警惕:

比如大量代理人导致的自保部分退保,正在推高保险公司的退保金。2021一季度,中国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人寿的退保金分别同比增长89.0%、59.0%、124.3%、89.2%。

比如,黑产退保现象猖獗,仍然是保险公司的一大隐忧。

再比如,2020年,部分保险公司的储蓄和投资资金仍将快速增长,这可能意味着行业未来仍将面临较大的退保赔付压力...

01

退保金大幅下降45%,赔付增加7%。2020年,人身保险业似乎已经“划着独木舟穿过了万重山”。

据包惠天下统计,2020年寿险公司退保金为320719亿元,较2019年大幅下降45%;退保率为2.39%,也明显低于前两年;薪酬支出6027亿元,同比增长7.34%。在经历了2017-2018万亿退保金高峰后,大量中短期产品逐渐出清,寿险行业进入新阶段。

长期以来,国内寿险市场一直处于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中,不仅在产品上如此,在发展策略上也是如此。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也导致了寿险业发展的明显阶段性特征。这样一来,负面因素就会高度叠加,在之后的某个时间点爆发,涉及整个行业。

早在2002年左右,随着分红险等产品的出现,保险公司大量销售十年期分红险,人身险行业开始了发展高潮。2007年股灾,大量资金出逃,收益相对稳定的保险产品成为大多数投资者的首选,这期间产生了大量的五年期分红险保单。分红险保单的两次销售高峰,在推动人身险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到期赔付的压力。

2013前后,行业退保赔付压力陡增。当年人身险赔付和退保金总额达到4285亿元,较2012年大幅提升。然而,在随后的几年里,这种趋势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进一步加剧。

2012-2015期间,随着互联网保险和万能险的兴起,部分寿险公司大肆销售三年期中短期产品,进一步推高了后续退保压力。

2014至2016,寿险公司总赔付和退保金分别达到6094、7662和8648亿元。2017年行业退保金首次突破万亿元,2018年达到最高点,其中退保金7210亿元,赔付高达5886亿元,合计13096亿元。

到2019,随着前期中短期业务的到期,保险公司的赔付和退保压力大大缓解。当年寿险公司退保金584654.38+0亿元,赔付5694亿元,合计1654.38+0536亿元。

2020年,下降趋势继续。行业退保金合计9386亿元,其中退保金3207亿元,同比下降超45%,支付支出6178亿元,同比增长851%。

在回归保障本源的引导和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下,不知不觉间,寿险业已过退保金高峰,“轻舟已过万重山”。

02

退保保费大幅下降45%,赔付上升8%。2020年,人身保险业似乎已经“划着独木舟越过了万重山”。

综合来看,行业整体向好,但就公司而言,仍有部分机构面临不小的支付压力。在74家有可比数据的寿险公司中,有42家公司2020年退保金仍为正增长。除了部分金额较小的公司,还有部分机构压力较大。

从十大保险公司来看,2020年退保金达到100亿以上的寿险公司有9家,比2019年减少了两家。

其中,2020年,PICC人寿的退保金将为448.72亿元,位居寿险公司之首,其次是平安人寿和中国人寿。富德人寿、太保人寿、建信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前海人寿退保金额也超过100亿元,位列前9。

幸福人寿的退保金没有超过100亿元,但也以78.52亿元的退保金额排名10。

在10强保险公司中,仅有4家保险公司退保金较2019有一定下降,包括PICC人寿(-6.81%)、中国人寿(-34.56%)、富德人寿(-51.965438+)。

其他6家公司退保金较2019继续上涨。其中,太平人寿和前海人寿的退保金分别从2065,438+09年的95,654,38+04万元和78,36万元增长,呈现两位数的增速。

幸福人寿的退保金涨幅更大,达到430%。与其78.52亿元的退保保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0年其保险业务收入为96.54亿元,同比增速为17%,仍显示出较大的退保赔付压力。

2020年退保金排名前十的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仍有部分大公司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公布年报,如华夏人寿2019年退保金为246.67亿元,天安人寿(19987亿元),康军人寿(7319亿元)。

当然,在大量保险公司的退保金仍在上涨的同时,也有32家保险公司的退保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超过50%的有22家。例如,2020年,泰康人寿、阳光人寿、百年人寿、中邮人寿和工银安盛的退保保费都下降了60%以上,降至100亿元以下。

其中,工银安盛人寿作为银行系保险公司,2020年退保25.44亿元,较2019年的1078亿元下降了76.4%,泰康人寿也从205亿元降至57亿元。

03

代理人流失增加了上市保险公司一季度的退保金,这四类业务和三重风险不容忽视。

退保和赔付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是导致保险公司现金流危机的直接原因,也一直是监管的重点。2019年,保险公司的退保金金额一直在下降,但虽然警惕性没有放松。

2020年底,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内部通知,要求各银监局、各寿险公司对2021到期给付与退保风险进行排查。通过这份通知,人们也可以一窥目前造成退保金压力的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四大类:

5年以下的产品。根据监管要求,该类产品必须在产品设计、销售策略、保单收益等方面进行充分合理的预测和分析,以防范短期内集中退保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保单收益可能低于客户预期的产品。主要包括分红水平明显低于客户预期的分红险产品、结算利率明显低于客户预期的万能险产品、浮亏较大的投连险产品等。要防范保单收益低于客户预期可能引发的投诉和纠纷风险。

期货产品。根据监管要求,对于此类业务,寿险公司应采取核对客户信息不真实的保单、老年投保人的保单、客户回访不成功的保单、有投诉有纠纷的保单、过期的保单、宽限期后未赔付的保单等方式,,筛选风险大的期货产品。

前期可能存在销售误导问题的产品。比如销售过程中存在“存单变保单”、承诺收益、混淆缴费年限和保险年限、隐瞒真实缴费年限等误导行为,容易导致非正常缴费和退保风险。

此外,对于重点渠道和网点,监管也提出了相关排查要求。比如在代理渠道上,要重点关注三类网点:有“贷款客户捆绑购买保险产品”的销售网点;销售中可能存在误导网点,查明是否存在向客户承诺收益、“存单变保单”、做长险做短等误导行为;已终止代理合作关系的网点,特别是前期业务量较大的优秀网点。

可见,对于寿险公司来说,各项业务都面临着退保金的压力,但保障期短、收益率高的产品往往更容易异化为理财产品,实际上会面临更大的退保压力。此外,质量差的保单,包括客户回访不成功的、有投诉有纠纷的、保单无效的、销售误导的,实际上会面临更大的退保压力,这仍然是业内关注的焦点。

此外,其他信号也表明,“退保金”的压力不可小视。

比如大量代理人脱落导致的自保部分退保风险。2021一季度,中国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人寿的退保金分别同比增长89.0%、59.0%、124.3%、89.2%。预计这可能是由于代理人流失导致部分自保部分退保。由于代理人众多,自保部分退保问题在头部险企尤为严重。

再比如,除了相对正常的退保赔付,近年来退保黑产的兴起依然猖獗,这依然是保险公司的一大隐忧。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退保黑产开始逐渐从人身险领域向财险领域蔓延,甚至直接推高了部分公司和地区的退保率。据广东银保监局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广东辖区内部分保险公司因恶意投诉举报退保金额高达7300万元,保守估计退保黑色产业链获利高达15万元。

再比如,从与万能险密切相关的投保人储蓄和投资资金来看,增速依然较快,这可能意味着未来5到10年,行业仍有数万亿的到期赔付压力有待释放。

大中型保险公司中,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富德人寿、泰康人寿的投保人存款和投资款仍在千亿规模,同比分别增长8.45%、7.62%、13%、17.58%。

其他几家上市寿险公司也增长迅速。太保寿险投保人储蓄和投资870.63亿元,同比增长65.438+05.3%。新华人寿51.476亿元,同比增长1.02%;太平人寿377.17亿元,同比增长26.15%。

此外,2020年部分中小机构的保本储蓄和投资基金规模及增速远高于保费收入增速(详见上表)。

投保人的储蓄和投资资金高度依赖投资。一旦外部投资环境出现波动,必然加大行业退保压力。

虽然退保金高峰已过,但显然行业仍不能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