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一首歌。
作家:新疆沙湾市第五中学?朱拥军
有人说,教育就是让人遇见美。而我想说,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遇到一个能引领我们前进、启迪我们思想的名师,是一种如歌的美好相遇。
人生中有很多看不见的相遇,一旦相遇,就会成为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永恒。而我,因为认识了江苏省盐城中学的李仁福老师,迎来了我教育事业的春天。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4年8月3日下午,江南的雨打在窗棂上。我和30位来自新疆的初中语文老师聚精会神地坐在盐城师范学院国培班的自习室里,台下的专家们在侃侃与我们激情交谈。坐在台上的专家是李仁福,脸很瘦,很随和。他正在和我们分享他新开发的科研课题——生成带有明显江浙口音的汉语。他演讲的题目是“走向一代”。那时,窗外的风雨声和室内的灵魂碰撞声交相辉映,汇成美妙的天籁之音。
那是我第一次遇到生成语文的创始人李仁福老师。不期而遇就像微风吹皱了一池湖水。在李仁福老师的新解读和诠释中,世代这个概念就像一场随风潜入我脑海的春雨,激起了微小的涟漪。
第一次正式接触“一代”是在2012,10年6月。我参加了塔城地区第一次高效课堂观察研讨会,讲授“杨修之死”。因其采用了我校生本理念下的“32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引起了自治区课改专家的关注。我的课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被推荐到自治区课改项目研讨会,作为新疆汉语教师交流讨论的观摩课。我为第一次战斗的成功而欣喜若狂。当天联系了自治区农村课改项目专家组组长付刚老师,请他给予更详细的指导。在傅老师给我的十六字建议里,明确提出在课堂上要少教多学,注重生成。那时候我对生成的理解还很肤浅,只知道生成是课堂上预设之外的一个偶然,可遇而不可求。但听了李仁福的生成性语言讲座后,我对“生成性”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虽然生成性是课堂上无法保留的美好事物,但只要你做好充分准备,敢于放手,以学生为本,你就可以在课堂上推广无数美好的事物。
用生成理念构建的语文课堂,是真正大气、开放、灵动的课堂,是学生个性飞扬、思维火花四处飞溅的课堂,是我们都向往的理想课堂。我相信它是美好的,但没有亲眼目睹,我仍然无法理解它。如何在完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掌控课堂?如果学生基础薄弱,从何而来?
困惑和疑问很快在李仁福老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
9月份开始到盐城各中学跟随实习,走进课堂,开展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很巧,我被分到了盐城最好的学校——盐城中学。盐城中学位于盐城的黄金地段,很大,很有气势。只有一个校门够高。据说在这所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是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而且都是拔尖的。自然是水涨船高,盐城中学能教的老师都是高手。实习第三天,突然想起前不久给我们讲课的李仁福老师。他好像在这所学校。当我问我们的班主任时,他真的是在盐里。我问班主任是否知道李仁福先生的生成性语言,她不确定地说:“好像有这种东西,但是刚刚开始,效果如何不好说。”如果你想知道,可以去听听他的课。李老师的班级在我们学校很有名。“太好了!我真的想来就来。我只想走进教室,看看生成语言的真实面目。现在机会来了。怎么能轻易错过呢?
我来不及考虑自己是否冒昧,就给李老师发了一条短信:李老师你好,我是xxx,新疆国培班的学生。半个月前,您给我们做了一次生成中文的讲座,我深受感动。我很想亲自去上你的课,看看生成中文的原生态是什么样子的,好吗?我激动得用颤抖的手发着信息,心里七上八下,不知道这样唐突的要求会不会让李小姐难过。如果他以各种理由拒绝我,我该有多尴尬。
十分钟后,这条信息得到了回复。李老师说他刚下课,很开心生成中文,继续和我交流。他随时欢迎我进入他的班级。太好了!我马上回复消息:我是你们学校的实习生。你什么时候上课?李老师很快回答:下节课有课,你可以直接来高二一三班。哦,天啊,现在走太早了。我兴奋地一路跑去,四处打听高一3班在哪,终于在上课前两分钟气喘吁吁地赶到了教室。李老师很有礼貌地和我握了握手,邀请我坐在教室后面,转身大步走上讲台,下课铃响了。
我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李老师这样冒昧前来是完全没有想到的,他完全没有足够的时间为给我上一堂精彩的生成性语文课做精心准备。听到的绝对是原汁原味的中式家常菜课,没有任何表演元素,也没有时间作秀。但听完课,我不得不发自内心地佩服和感慨:那是我听过的最开放、最敏捷、最有活力的一堂语文课。我不会做听课笔记(因为老师几乎不说话,都是学生讲,内容又快又多,根本记不住)。),我说不出那堂课有什么好,但是我太激动了,太兴奋了,舒服又享受。
那堂课的学习内容是舒婷的现代诗《致橡树》,应该是之前学过的,所以一开始老师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读完诗后的理解和感受。一开始同学们都很克制,不举手也不敢说话。李老师不急,耐心等待,直到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站起来。教室里一片寂静,绝对是那种针落地都能听到声音的寂静。最后一个学生怯生生的站起来,声音不高,意思不够连贯,嚼着,有些不知道说什么。但李先生没有否定这个孩子,而是给予了他极大的肯定,鼓励其他孩子向他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我的朋友,你无法想象一个只会诺诺,因为紧张而无法流利表达自己的学生,会被老师的表扬所鼓舞。你不会想到,在李老师的耐心等待和鼓励下,第二个和第三个孩子相继站了起来,教室从寂静变得活跃起来。你没想到的是,有了学生的回答,李老师恰当的切入,及时的指示,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发言。下课的时候,铃声响了,学生们还在意犹未尽。高一的学生依然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这些学生到校才不到20天,可能连生成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就被拖进了生成语文的教室。短短20天,从最初的沉默到逐渐的畅所欲言,这种可喜的变化足够惊人。
李老师上课的时候,眼里心里只有学生。他充满激情的话语旨在肯定和激励学生。当他走近我时,他一手拿着一本书,一手兴奋地做着手势。我无意中抬起头,看到了他手里的课本。李老师的教材绝对是我见过注释最多、最详细的教材。密密麻麻,但不乱。每一节知识的相互联系用序号标注。那一刻,我恍然大悟:难怪他敢接纳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进他的教室,敢完全放手,把教室交给学生。原来,虽然没有预设,但李老师是在做好各种准备后才开始上课的。他心中有一个计划,并确信会赢。那一刻,我突然被李老师的严谨、细致、坦诚所感动:上台前的每一分钟我都在备课。这样的班级,经得起任何人任何时间的推敲和考验,我又何必害怕一个无名小卒的来访呢?
你怎么能享受这样的语文课呢?我目前和李老师约好了,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上他的生成式语文课。
回到酒店,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和班里其他老师聊起了我的听力。大家听了都很激动,还跟我说下次邀请他们。短短两天,要求和我一起去上课的老师就达到了21个。不知怎的,这件事传到了我们首席专家史教授的耳朵里。他假装生气,说:“你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算我一个。我还想听李老师的生成式语文课。”
就这样,还没听完课,任命的消息已经在全班被推翻了。
2004年9月21日2065438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一行24人一起挤进教室的场景:教室本来就不大,加上我们的学生和史教授,教室后面很难走动。
我们班阵容有点大,吓到同学了。为了缓和气氛,李老师让孩子们转过身去,看看有多少老师在听课,然后说:“我们之所以让大家看到有多少老师在听课,是希望你们心里有底,不要过度紧张。我想说,你不必紧张。这些老师是来看我怎么教的。你该怎么办?什么都不要想。只是表达你的想法。”说完我又调侃了一句:“如果你还紧张,就闭上眼睛,想象一个春天面朝大海的美好世界。”直到确定学生们不紧张,他才开始上课。
我想,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李老师至少应该给我们做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吧。没想到,和上节课一样,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最后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四个小老师对《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进行分析点评,真的达到了老师预期的状态:千帆经发。在这节课上,请谈谈你自己对他们表现的看法。短暂的沉默之后,几个学生相继站起来,表达了他们的想法。针对一个学生独特的观点,李老师眼睛一亮,激动地说:“你和他想的不一样。你颠覆了她的观点。非常好!我们的课堂就是要敢于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等到孩子们被允许自由创作,在“面向……………………”这句话里写下时,孩子们的思维火花已经完全被点燃,整个教室像火炬一样闪耀。
那一刻我的真实感受是:李老师的语文课沸腾了!
当同学们的创意表达都差不多的时候,李老师换了个话题,抛出了一个新的话题:面对你的满意,你想请谁进来建造你的理想小屋?这个话题很有趣,于是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喋喋不休:孔子、庄子、李白、苏东坡、陶渊明...课堂再次被点燃。
关于海子的死因,众说纷纭。为了正面引导孩子快乐,追求快乐,李老师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用自己独特的解读结束了整节课。他动情地说:“海子是一个善良真诚的诗人。他背对着我们,不肯走,然后转头祝福大家。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海子的内心终究是孤独的,现实中没有他想要的美好。他祝福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幸福是给你的,我会找到另一种生活,如果现实中得不到,我会去天堂寻找。于是,转身,他断然离开,自杀了。”
上课像突然停止一样戛然而止。谁也不忍心破坏这种沉默背后的内心想法。铃声一响,一开始是一片寂静,但很快,掌声如雷。那一刻,我哭了。在迷蒙的泪水中,一个美丽的幻境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水天一色的开阔,我迎着风,面朝大海,看到了春暖花开...
?我不知道一个人一生中会有多少次这样美好的相遇:偶然的相遇,因上课而相互交集,一种童真的教育感,激活了课堂,点燃了大家思想的火花。像怒放的烟花,思想碰撞的瞬间是短暂的,但在当时是很惊艳的。那一刻,我那颗困惑已久的心豁然开朗:一堂好的语文课,不在于老师讲得多好,表现得多真实,而在于学生的心弦是否被触动,思维的火花能否相互碰撞,在交流和探讨中走得更高更深,激起更加灿烂的火花。
5438年6月+10月,我们完成了三个月的国培,准备回新疆。就在回家的路上,我收到了李仁福老师的短信:你在哪里?我的专著已经出版了。我给你一个,请指正。我回答说我已经离开盐城了。李老师说:“没关系,我发给你,希望对你的教学有帮助。”我回新疆半个月后,李老师的书到了。浅蓝色的封面像蓝色的大海。我翻开书,仔细地读着李老师写的话:“只有当所有的树木和花朵都醒来时,才会有真正美丽的春天。所有的星星都在闪耀,有一个真正浪漫的夜晚。只有所有人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才有真正的课堂生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站在讲台上,他致力于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机会,只为打开学生的思维,遇见课堂上无法保留的精彩。手里捧着一本书,仿佛捧着李仁福先生那颗沉甸甸的童心。在淡淡的墨迹中,我的记忆再次回到了李老师的课堂。回头看,是他对看教室的深情。
在李仁福老师的启蒙和引导下,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上关注生成。我开始尝试信任学生,依靠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有好几次,我为班里同学的优秀表现欣喜若狂,也庆幸自己大胆放手了。新初中第一学期下半学期,我开始尝试让孩子们当小老师,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合作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我以为孩子还小,教学过程会有很多漏洞。结果没想到,上台的小老师有的维护纪律,有的负责板书,有的制作课件,有的专题讲解,有的设计作业,他们配合得非常默契,一一解决了我所有的后顾之忧。
?在大胆尝试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后,我坚信以学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不能缺少生成,生成是学生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必由之路。
我知道一个大气开放的课堂需要很多老师。要真正落实,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用丰富的语文素养来支撑,用灵活的教育机智来驾驭。对我来说,练习生成中文是对自己的终极挑战。但我坚信,生成课堂可以带领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向更广阔的领域,在这里我可以更好地遇见自己,更好地成就学生。正因为如此,我决定义无反顾地走向一代,用我所有的勇气和智慧去迎接一代课堂。
回想起来,往事如烟,与李仁福老师的这次相遇,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次相遇。我用深情的音符写下了这次会面,告诉更多的教育同仁,会面是一首歌,同行是你我。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一个贵人,请好好珍惜,请跟上他的步伐,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他同甘共苦地继续下去。
作者简介
朱拥军,女,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沙湾五中语文教师,塔城市杨高层次人才培训工作室成员,自治区杨初中语文教学专家培训工作室成员。县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标兵,第五届十佳教师,塔城地区首届名师,自治区第二届教学能手。获县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自治区首届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视频课一等奖。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基本功大赛二等奖。他在地区、自治区和国家一级承担了几个项目,并完成了四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