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学集成》第一辑序言
据山东大学王绍增教授主编的《山东文学书目》和沙先生主编的《山东文学书目补编》统计,山东历史上从先秦到近代的著作有一万多种,数量巨大。在此基础上,编纂一部超越其他省份的山东地方文献丛书,这是优越的。作为山东省第一所高等学府,以文史研究著称的山东大学理应承担这一重任。2005年,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王学典、杜泽逊教授提出了编纂《山东文献集成》的计划,经山东大学领导上报山东省人民政府,省长韩玉群批准,成为山东省政府的重大文化工程。2005年底开始筹备,2006年初正式启动。《山东文学集成》由省长韩玉群主编,副主编为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山东大学校长詹涛。编纂部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王学典是编译部主任,杜泽逊是副主任。该书初步计划收集1000种山东先贤的著述,包括流传不广、价值较高的手稿、笔记、刻本等,制作影印出版。外省人写的关于山东的重要书籍,也酌情给予收入。共分四册,16种精装格式,200册。
现出版第一辑50册,藏书179种,主要是著名作家未发表的手稿和钞本。其中儒家经典著作有清代卢见曾的《读易释文》(清钞版)、清代牟定的《周易注》(清钞版)、清代张二旗的《书经直释》(清钞版)、清代牛蕴珍的《尚书注》(清钞版)、清代舒生的《尚书考》(草稿版)、清代王守训的《诗毛传》。清代王的《方言训诂》和雍毅的《石单县音系遗》共38种62卷(抄本)。有清代刘锡海著《古泉园林》百卷(草稿本)、清代翁树培著《古泉会考》(草稿本)、刘锡海补《清代徐先生《金吉》考释(草稿本)、《盘古古器物铭文》(草稿本)、盘古竹瓦文字等。历史系著作有清代李文藻的《恩平季承》(手稿)、《长途备忘录》(手稿)、清代杨以增、杨绍和的《杨端钦公书》(手稿)。馆藏有清代高的《南浮山人诗》、清代刘锡海的《文存稿》、清代孔光的《海岱人文三十三种》、清代蒲松龄的《聊斋文集》(12稿)等。琳琅满目的美丽事物。这些珍贵的手稿和纸币大部分都没有印刷过,这在学术界是罕见的。
济阳人张二旗是清初著名的儒生。顾曾说:“我不如张继若,因为我是三礼之师,杰出之师。”(《林挺选集》?石光)高度评价了张二七。然而,在张教授的家乡,他的大部分著作在他去世前都没有出版。今天,他影印了自己的清版《经典》,对《经典》的解读深入浅出,细致入微,显示了张在经学方面的深厚功力。刘珠成西海是金石学大师,久负盛名。他的100卷《古泉花园》是一部清晰的手稿。翁树培的《古泉会考》从未出版,刘锡海在《眉》一书中做了详细的注释。那是一部计划出版但没有完成的手稿。书中还保存了著名金石学家李左贤和福山王的手书注释,更为珍贵。王先生曾说:“大兴翁的《会考》、刘的《园》、李的《会》都是春学巨著,未刊,未得者甚感遗憾。”(《两行精舍书后记系列》?《徽考后记》)山东省博物馆藏刘《园》,山东省图书馆藏翁审定的《徽考》原稿。现在把这两本书影印在一起,是中国古钱币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于那位不知名的音韵大师,石永韶,生于同治年间至光绪初年,是著名碑刻家吴式芬的门生。他一生撰写了38部音韵学专著,系统总结了清代音韵学家顾、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等人的成就,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古音学体系。本文对各种文字的归属做了详细的论述,涉及古文字学、训诂学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王先生认为:“他的技艺和新颖的思想在260年的清代山东乃至全国都具有代表性。”然而,石的音韵遗存被埋没了一百多年,几乎无人知晓。此次全部影印本的出版,将为中国音韵学的研究提供大量全新的文献资料,也为我们全面了解清代的音韵学成就提供了更广泛、更可靠的依据。日照韩旭是清代中叶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献学家和校勘家。龚自珍的《济海杂史》称赞他为“北中秀才第一”,有“北有千里”之誉。但他一生落魄,作品大多未发表。摘要:作为日照的一名留日学生,王先生努力寻找借来的钱,这些钱被收集为许1931年前后的遗书,包括21种和一封大信。70多年后,我们影印出来,实现了老一辈文献学家的夙愿。
历城马国汉一生从事辑佚工作,撰写了603种729卷的《韩愈山房辑佚书》。著名文献学家王忠民先生说:“我推荐先生为清代编纂第一人。”(《清代两大藏家传》)绝不是恭维。这部巨著集是马国汉在道光年间出版的,直到咸丰七年去世才定稿。同治十年间,丁宝桢任山东巡抚时,从马国汉女婿章丘李家借来一册书版,经罗源书院负责人修复印制,为济南黄花观书局印本。直到那时,这本书才广为流传。近年来,某出版社影印了《韩愈山居佚书》,以南方再版为蓝本,但效果不佳,常有混淆之处。这次再版有三个好处:一是采用了马国汉初版,当然优于南方再版。第二,打印版本清晰。我们把山东省图书馆的济南黄骅博物馆的白纸印刷品重新扫描了一遍,缩减为十六种格式,上下分栏,比之前的影印件清晰很多。第三,光绪年间蒋世贞编纂的《韩愈山房佚书补》十四卷、《穆耕铁补》二卷、《韩愈山房佚书补》三卷共十一种。这些都是南方再版没有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这本影印版可以说是清代第一辑佚书中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
《山东通志》共211卷,创制于光绪十六年。它是由山东巡抚张瑶、杨士毅前后苦心经营,著名学者孙宝田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汇集了晚清数十位学者的智慧。它花了20年才完成,完成时间刚好在宣彤之后三年。在各省地方志中,如此完整、系统地记录一个省从古代到清末的地理、历史,真的不多见。江苏和浙江同为文化大省,清末民初未能编纂出各自的通志,故《宣彤山东通志》弥足珍贵。民国商务印书馆减少拼版,影印成三十二页,近年上海再版商业版。小字密密麻麻,小纸条几乎难以辨认。鉴于本书学术价值巨大,我们用山东同治出版局初版扫描影印一遍,彻底解决了清晰度问题,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读本。
前人已经开始对山东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就诗歌而言,乾隆年间的陆健曾编刻《左朝山钞》诗60卷,为清初620多位山东诗人所收藏。同时,宋弼整理了乾隆三十六年李文藻刻的《左明山钞》诗35卷,收集了明代山东诗人的诗431首。嘉庆年间,张继陆之后,辑刻了《郭超山诗续注》32卷和《补注》4卷,收集了747位山东诗人的诗作。道光至道光年间,又编刻《汇钱后山左诗集》39卷,收入山东诗人389首。总共有2187位山东诗人在过去的500年里,每个人都有一部传记。这些人物大多没有代代相传,姓名不详。因此,这四部地方诗集是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堪称研究山东古代文学史、古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史的资料来源。影印这四部藏书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意义。
在调查和收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作品,虽然曾经发表过,但仍然非常罕见。如莱阳的江才、江盖兄弟,在明末清初就有重要影响。姜才的《敬亭集》已经是光绪十五年山东官书局印刷的,并不罕见。崇祯年间,他的弟弟江盖建议除掉碑文碑上汉奸阮大铖的名字。南明时阮大铖在弘光得势,欲杀江丐,但江丐改名换姓,逃往宁波。他死后隐居在苏州。江淹的文集《刘岚唐残缺稿》共六卷,后人收藏,宣彤二年由莱阳同兴石印馆刻成。这种普通的石印本非常难得。这本书在谢国桢《晚明史考证》、柯宇春《清代诗文总目录》、《东北古籍线装书统一目录》和《山东文献书目》中均无记载,而《山东文献书目》是晚明文献收藏最全的。该书虽在《清代文集目录》中有记载,但唯一的收藏者是山东省立图书馆。这次我们用的是山东省图书馆收藏的宣彤二年《莱阳世音本》,不仅有利于该馆藏的利用,也有利于其保存。值得指出的是,该书有王于光绪二十六年四月所作的序言。三个月后,当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时,王死了。《王集》的这篇序言不包括在内,他的儿子王崇焕的《王年谱》更是只字未提。这篇序言显然对研究王有重要价值。
我们的编纂工作包括调查收集、版本鉴定与选择、书名数量的核实、作者及其籍贯的确认等等。我们尽可能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如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海岱人文》手稿,已收录了闫在曲阜的诗33种,大部分传世甚少。该书的编者《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清代被定为王·。但我们并没有从这本书里找到王的任何踪迹,也没有前言、后记、校对和印章。同时我们发现大部分都有微波馆主人写的详细目录,并留下了题字。如《水明楼》诗补末“甘龙毛毅(六十年)正月二十四日,多云有风。”《江干少年客诗》下:“乾隆、癸丑(五十八年)冬十月十四日,贾拜规章,速录。”同以上补充:“嘉庆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午时微波阁录。”高的“微波亭”是孔在曲阜的唐名,但孔死于乾隆四十九年,这些碑文显然是他的儿子写的。还考证出“翟逸”是孔长子孔光弼的名字。最新的碑文是嘉庆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孔光弼死于嘉庆四年。从《香园诗补》中的题字可知,孔光义是在嘉庆三年冬患病的。碑文说:“记录1911年嘉庆三年腊月二十二。就是我请兄弟们和颜思成喝酒的那一天,他们没有带病。”孔光义生前还带病补充这些文献的目录,进行必要的编纂工作。他的精神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影响。循着这个思路,我们查阅了王先生的题词和跋,发现了两个相关的记载:一是现存的《复线精舍编书及跋集》?十首诗后记:“十首之一,胡烨后面的十点排名,乐府集,集中批判,都是曲阜孔伯承光娃先生写的。.....留下来的,十年前,多为北平韩文斋购买。先后见40余种,余传入的《微波阁笔记》、《同德笔记笔记》、《孔子经》等手稿仍属公家,其余多为山东图书馆所购。其中有不少曲阜孔和的诗集,已被伯承先生编目,但烂透了,像当时要编的,要出钱的。“第二本是《两线精舍书跋集》?《武藤亭碑刻诗集》:“右书为曲阜孔伯承先生集。.....武藤亭是先生的书房,他所有的诗和散文都是以它的名字写的。之前看到海岱人文先生收藏各种书籍,板子里有很多武藤馆的字样。”从这两个后记中,可以进一步确认这部《海岱人文志》是孔光义编撰的。过去,把它搞成了王系列是错误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考王年谱,光绪十七年有云:“龚从这一年起收海岱人文,九月写海岱人文序。”天津图书馆有两部王的《海岱人文图录》手稿,这是王在向馆内专家咨询后,搜集的山东人的书、诗、散文等文献目录。王将收藏的山东人民书信等文献装帧成册,名为《海岱人文图录》,故将这两本目录定名为《海岱人文图录》。目录前有王的序言,没有提到孔光体的《海岱人文》。可见,王主编的《海岱文史》与孔光义主编的《海岱文史》是两部内容不同,但书名相同的著作。前人误将孔光义的《海岱文选》定为王的《海岱文选》,是由于名称不准确所致。关于孔子与王的关系,孔光义《海岱人文》系列的内容是否到此为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在编写《山东文献集成》的过程中,我们时刻感受到前人在收集和保护乡村文献方面的心血和卓越贡献。宋弼,乾隆-乾隆年间德州学者,曾与卢见增编《左明山诗钞集》,后又编《左明山诗钞》。当时宜都的学者李文藻也参与了征集。宋弼将《单佐明诗钞》手稿赠给陆建增,希望陆刊刻于世。乾隆三十三年秋,陆健被定罪没收,几十万册藏书堆在德州衙门。当时宋朝的巡抚,甘肃的按察使,在朝觐途中死于洛阳。由于担心这本书会丢失,李文藻在第二年的第一个月就赶到了得克萨斯州,他花了三天时间从那堆书里清理出了35卷手稿。但是我没有找到诗人的传记。几天后,宋弼的灵柩从洛阳运抵德州。李文藻慰问完后,打开宋弼的行李箱,一本传记在其中。颜锦剑收,盖天意。这年秋天,李文藻到了广东恩平当县长,就带着这份稿子南下广东。第二年夏天到了,冬天就开始校对、镌刻,才有了这部包含431首诗的山东文献问世。
王先生几乎一生都在搜集、保护和研究山东文献。在古史、碑刻、版本目录等方面成就斐然,不愧为大师。抗日战争爆发时,王、曲婉莉、李义贵带着山东图书馆的珍本图书和文物,历尽艰辛向后方迁移。因为缺乏资金,他们甚至乞讨食物,但所有的书籍和文物都完好无损。穿越万里用了十几年。1950年冬,这些珍贵文献终于从四川运回山东,后进入山东省博物馆。其中山东先贤留下的手稿和钞本未公开发表,数量可观。我们这次复印的很多文件都是王先生带到四川再运回山东的。许多书籍都留下了唐贤先生的题词和跋,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山东文献的重要指南。在国家毁灭和战乱的年代,先生印刷圣人山三遗书的计划难以实现。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受到高度重视的今天,我们有条件影印出版这些珍贵的文献。但是,没有前人的帮助,我们无论如何也创造不出今天的这些文献。前人这样对我们,我们也应该这样对后人。保护和传承文献,本质上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明,这是《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出版的初衷。
《山东文献集成》的编写出版得到了山东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得到了山东大学、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图书馆、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图书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负责编纂,山东大学出版社负责出版,江苏金坛古籍印刷厂负责印刷。相关人员都付出了努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