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吴宓简介
国学大师吴宓简介
吴宓(1894 -1978),陕西泾阳县人。余和尚、余蘅,笔名余生,是中国现代西方著名作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26-1928)教授(1949更名为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教授,1941当选教育部教授。作为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他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作品有《吴宓的诗》《文学与生活》《吴宓的日记》等。1978 65438+10月17在陕西老家去世,享年84岁。
国学大师吴宓的一生
1907就读于三原弘道书院,受管雪影响,与于右任、张季鸾同宗。1911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前身)赴美留学。1912年春,清华大学因清廷失陷、民国改制而暂时停学。当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北方“乡下人”吴,受到一些小洋奴子女和同学的嘲笑。他们利用吴的休息时间,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讽刺性的“糊涂人”。当吴走进来的时候,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他莫名其妙地环顾四周,却发现在同学们的笑声中,“吴”和黑板上的“糊涂人”连在了一起。因此,他决定以后发表演讲时用“吴宓”而不用“吴”了。1917年,23岁的吴宓先去美国读新闻学,1918年,改读西方文学。首先,我就读于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次年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巴比特教授,学习比较文学、英国文学和哲学。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吴宓在美国的十年间,在研究19世纪的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并有不少作品。
吴宓于1921回国,即受聘于国立东南大学(28年改名中央大学,49年改名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经常比较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教校勘、中国儒学四大传统,开设“中西诗歌比较”等课程,在中国开设比较文学。《薛恒》杂志由吴宓在南京大学与梅光第、刘仪之于1922年共同创办,11年共出版79期。在新旧文化中独树一帜,其理论赢得了西欧和北美的声誉。从来没有穷尽过儒家的旧义,所以分庭抗礼,分门别类。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纳古典主义,抨击新式自由诗,主张维护中国遗产应有的价值,以中国的白璧德为己任。著有《吴宓诗集诗集》《孔宣诗话》等专著。65438年至0924年赴沈阳,成为东北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次年,清华大学成立,吴宓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并聘请了当时学术界最负盛名的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学者担任研究院导师,一度被称为胜者。该研究所被称为“国学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国学人才。
吴宓离开东大后,先后成为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29年9月,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他的父亲钱基博曾在那里任教。他成了吴宓最喜欢的学生,师生之间经常有诗。然而,1937年6月,由于钱钟书的一篇书评,师生关系紧张多年。1928年,吴宓担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主编,编古典文学,邀请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自清编新文学。1930期间,吴宓游历欧洲,访问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多个国家,参观了雪莱、司各特、卢梭等的遗迹。第二年,他从欧洲回来,成为清华大学外语系的教授和系主任。他根据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的计划,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外语系。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培养“文科”。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外语系很快成为国内一流的院系。吴宓被教育部聘为1941第一批教授。1943-1944吴宓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外语系主任,1944年秋在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年9月成为四川大学外语系教授,1946年2月被浙江大学和河南大学拒绝。文学副刊一年,期间清华大学、梅贻琦和陈福田多次请他回去。65438年至0949年,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邀其南下担任文学院院长,其好友陈寅恪亦在岭南。教育部长杭邀请他去台湾省立大学当文学系主任,他的女儿请他去清华大学。4月底,他飞到重庆,在湘辉书院当外语教授,在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书院当文学教授,定居蜀中。1950年4月,两院相继废立。吴宓去了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学院,9月并入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在中文系任教)。结果虎落平阳,晚上景色很不好。
到了“_ _”的到来,吴宓成了西南师范大学批判的大罪人,被以各种罪名关进“牛棚”,到梁平劳改,吃了不少苦头。这位76岁的老人不能干重活,被放在一个高台上示众。他头晕发抖,被推倒摔断了左腿。之后,他被水和食物折磨。如果腿伤稍微好一点,打扫厕所。
1971年,他身患重病,右眼失明,左眼严重白内障,不得不回重庆养病。1977年,吴宓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让双胞胎姐姐吴带她回陕西老家。最后,她得到了一些兄弟姐妹的深情关怀和温暖,于1978+0.17在家乡去世,享年84岁。1979八月平反。1981年1月65438+7日,吴宓的骨灰被吴送到安五堡,安葬在白雪覆盖的嶙峋山下。
国学大师吴宓的爱情故事。
吴宓给后人留下了严谨学术大师的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像一枚坚硬的橄榄,让后人不敢恭维。
有人说他是个真正的“好色之徒”。他的话虽然偏激,却反映了他在婚恋中躁动不安的一面。为此,陈寅恪看得透彻,说自己天性风流,却被旧的礼教伦理“束缚”,感情无法放松,长期处于破裂的边缘。所以“与其让水壶在加热时沸腾,不如让它爆裂。”
中国有句古话叫“媒人跳上轿子”,意思是作为媒人的第三者爱上了其中一方,反而成了新娘或新郎,上了本不应该属于他的轿子。吴宓的婚恋悲剧,就是这句名言最好的注脚。
191811,正在哈佛读书的吴宓,突然收到一封清华在美国读书的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想把妹妹陈欣怡介绍给吴宓为妻。信中说,陈欣怡毕业于杭州浙江女子师范学校,现年24岁。她是浙江省定海县的一名小学教师。她心高气傲,择偶非常严格。陈烈勋在信中明确指出,姐姐在家里多次听他说起吴宓,后在《异志》杂志和《清华周刊》上读到吴宓的诗,尤其是看到《清华周刊》上吴宓的照片,萌发了爱情,愿意嫁给吴宓,终身侍奉。吴宓收到信后,伤心欲绝,立即回信表示赞同。他立即收拾行李,赶回中国。悲剧的大幕缓缓拉开。1921年8月,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吴宓匆匆赶到杭州与陈欣怡见面。不过这次见面很有戏剧性,似乎从一开始就隐藏着某种悲壮的形象。到了陈家时,吴宓西装革履,精神奕奕,像个留学生。根据吴宓日记中的叙述,陈欣一被抽出来,所有人都只是默默地看着对方。没想到,不一会儿,又一个女主角出来了。
这是吴宓人生悲剧中的另一个核心人物毛彦文。碰巧,毛彦文和陈欣怡是好朋友。这一天,她兴致勃勃地前来拜访,准备不做密友去北京上学,不想偶然遇到吴宓。除了毛和陈是同学,的未婚夫是吴宓在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毛彦文,一个4岁的朱君毅,是一个姑姑和表弟。她一直是青梅竹马,感情深厚。9岁时,被父亲许配给了一位名叫方的朋友的儿子。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怕遭不幸,被迫结婚。就在方家的大轿子抬到毛家门口的时候,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勇敢地从后门逃走了。在此之前,她和她的表妹朱君毅已经结婚一辈子了。毛夫妇在方嘉解除婚约后,毛彦文和朱君毅正式订婚。作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吴宓在清华读书时就知道了毛彦文。那时候,朱君毅每次看完表妹的情书都会让吴宓看一看。吴宓在信中钦佩毛彦文的才能。久而久之,他心里产生了奇怪的感觉。因为同学的情谊,他没有表现出来,却深深的藏在心里。
吴宓在美国留学时,收到陈烈勋的信,信中要求姐姐与他和解,他委托朱君毅去找毛彦文了解陈欣怡的情况,并互通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毛彦文实际上是吴宓和陈欣怡之间的媒人。这一次,我突然在陈欣的家里碰到了毛彦文。吴宓本来是有好感的,但是看到对方活泼优雅,大方得体,俨然一副新娘子的样子,吴宓心里突然有点落寞,但是毛彦文被占了,而且是自己闺蜜的未婚妻。
下午,毛彦文告别了他们,回到了上海。吴宓和陈欣一见钟情。在陈辅的安排下,他们一起去西湖划船,吴宓心里很高兴。第二天,他们俩又早早地游了西湖,玩得很开心。吴宓在日记里写道:是一日游,比旅游还过瘾。你可以随意谈论你的朋友和家人?这一天的祝福,十几年来数不胜数。
13天后,吴宓和陈欣怡正式结婚。
随后,吴宓和他的同学朱君毅都被南京大学聘为教授。事实证明,这样草率的婚姻,对于吴宓和陈欣怡来说,是一个悲剧。原来,吴宓已经小心翼翼地委托毛彦文在家里打听陈欣怡的情况。毛彦文没有盲目夸大,因为他和陈欣怡是老朋友。她认为陈欣怡性格很好,可以交朋友,但没必要贸然订婚。见到陈欣后,吴宓忘记了毛彦文在信中的忠告。他的朋友陈寅恪劝他:“一个人比别人见识少是可耻的;不如男人娶个老婆。为什么不好意思?”吴宓匆匆嫁给了陈欣怡。
国学大师吴宓简介;
1.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
2.陈寅恪简介
3.陈寅恪简介
4.当代最著名的国学大师。
5.推荐给你力量的名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