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的艺术欣赏与历史遗存

《洛神赋图》的艺术欣赏与历史遗存

《浮屠至洛神》作为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首,无论是收藏价值还是欣赏价值都非同一般。

笔法简单,色彩明快。作者顾恺之,东晋功名兼优的画家、诗人。顾恺之自幼学识渊博,聪慧机警,擅长吟诗作赋,描绘花鸟鱼虫、假山、人佛雕像等。曾提出“写意有神”的绘画理论。由此,顾恺之在画论和诗歌批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洛神赋图是中国丝绸彩绘山水画的代表。当时中国的传统绘画还处于萌芽阶段,笔法不成熟,发展空间很大。《洛神赋图》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幅以中国古典文学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参考作品出自曹植《洛神赋》。

纵观《洛神赋图》全图,色彩奢华,神话色彩浓厚。形式新颖,以漫画的形式呈现。作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表现了曹植与罗申的深厚爱情。

从画面左侧看,当曹植带领众人路过洛水河畔,停下来小憩时,天边的洛神缓缓下到人间,身上的丝带随风轻舞。朱砂的深红色象征着女神的美丽。肩带之上,手肘之下,单鹃金银挥舞着灿烂的阳光,在身后飞舞。潇湘绿松石包裹着洛神纤细的四肢,仿佛怕女神在风中坠落。裙子飘逸,裙尾摆动。在地上一步步走的时候,很像鱼尾,晶莹透明,白色。高高的发髻盘在后脑勺,太阳穴处的碎发垂下来,勾在耳朵里。那双微笑的眼睛真的可以用“包容杨林,流向洛川”来形容腰间多余的丝带系在身前,与洛神的绝色容颜相呼应。曹植似乎也入迷了,胡须向上,嘴角上扬。罗申挪到曹植的伞车前,双手举至胸前水平,微微垂下双眉,心如青光。两个人一来二去,心生爱意,互相欣赏。

曹植一步一步走近,随行人员的支撑罩也跟着直直的,罩上的两个红结晃了晃。曹植手里拿着一件玉色的行走配饰,向前递了递,像是要做信物。曹植又上前一步,表达了自己无限的爱和贪婪。洛水河畔的水蓝得发紫,山河绿得发紫,树木疯长。诸神降临洛水之上,行走在云雾之中。罗神在空中飞舞,在薄雾中进退自如,隐约出现,又渐渐退去。神仙拉提琴拉弦乐,笛声鼓声,飘飘的绿发似有光,蓬松飘逸的衣衫在空中飘荡,目不转睛地看着曹植,陶醉了。淡淡的音乐,震撼着每一位有幸目睹罗申真面目的乘客的内心。

再见,八折,人和神总是不一样的。当洛神离开人世,大地之王也必须离开郊区,回到皇宫。罗申转身一步一步回头,深情地凝视着相隔几十米的曹植。曹植也是舍不得盯着洛水女神纤细的身影,欢迎又舍不得离开。罗申手里拿着一面铜镜,举在胸前。他眼神迷离,裙子从左往右飘。它好像飞在半空中,又好像踩在地上。

图的最右边,双方都要起航回家。水面上的小船整装待发,而那辆长长的车云汽车也向洛水下降去。龙、鲸鱼和火蜥蜴为洛水女神的回归腾出了空间。虞雯附在汽车上,太阳举在空中。洛水女神踏上云车,在半波半云的空间里回眸。曹植驰骋红尘,徘徊在马鞍上,忐忑不安。不自觉的回头看,两个人被看不见的手挡住了,相顾不相见,渐行渐远。

这幅作品《洛甫图女神》主要展现了空间和不同时空的美与艺术。根据文艺作品发挥的想象力,将所有的野经历融入到顾恺之高超的艺术造诣中。在流畅的线条中,我们能体会到洛神赋图散发出的无尽哀思和惆怅,其作者顾恺之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恐慌战争,动荡时代的真实,普通百姓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早已融入了洛水女神的描写中。《洛神赋图》精湛的笔法被世人称为“蚕吐丝”,对后世影响深远。绘画水平幼稚简单,就像六七岁的孩子,没有透视,没有远近关系,人物外貌丰满,画得比较平。是对山水画起步阶段的粗略描述,有很大的参考作用。

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原本的帛书早已在朝代更替中失传,现存的版本是宋代模仿顾恺之笔法的人临摹(仿)的。即便如此,罗女神还是分为三部分,分别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里尔美术馆。

“洛神”在任何时候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清理尘沙后获得重生的肺腑之言、忠告和警示,没完没了地诉说着洛水河畔的神王战线未完,旧情难脱。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有问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