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百里教简介

安百里教作为一个佛教派别,形成于南宋初年。作为佛教异端,即民间秘密教派,安百里教出现于元代最后一叶。源于元末的安百里教,是佛教净土信仰日益世俗化和Mimo与祆教融合的产物,而安百里教最初的源头是东晋高僧慧远倡导的净土信仰。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在西方建立佛寺、翻译佛经、求法的运动层出不穷。远在东晋时期,就有著名高僧大德祈福佛国净土的思潮。佛教所谓净土,可分为弥勒净土和阿弥陀佛净土。一位大师金安(312-385)宣扬弥勒净土,曾带领弟子在弥勒佛像前宣誓,誓要去弥勒净土——走一趟天庭。道安高祖慧远(334-416)更热衷于阿弥陀佛净土,曾亲自带领弟子在庐山云台阿弥陀佛像前宣誓,共同生活在阿弥陀佛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慧远在庐山生活了20多年。虽然他从未离开过匡庐,但他经常给上层社会,特别是达官贵人写信,甚至与皇帝有交往,这使他远近闻名。以你的才华为荣的诗人谢灵运,也对慧远印象深刻。他曾在托林寺前挖池塘种白莲,这就是慧远创建白莲教的由来。与道安倡导的弥勒佛净土并与世俗世界相联系不同,慧远倡导的阿弥陀佛净土是至善至美的极乐世界,所以无论是教义还是修行都过于庄严肃穆,高远,缺乏生命力。于是,一些托米净土思想的大师开始对其进行世俗化的改造。首先,北魏高僧谭满(477-543)对阿弥陀佛净土经做了通俗的解释,简化了修行方法。他写了关于过去生活的笔记等。,并创造了“难做”和“易做”两种理论,宣扬世界是浑浊的,没有佛的帮助,靠自己很难“摆脱”。靠自力“解脱”的教义是“难行”,而靠佛祖的意愿,即靠其他力量去净土,则是“易行”。他相信只要自己致力于“南无阿弥陀佛”这个称号,就可以在弥留之际,死在西方极乐世界。接着,初唐高僧道绰(562-645)将阿弥陀佛净土信仰进一步世俗化。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口念佛基本上取代了想象念佛,极力主张依靠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净土生活是唯一的出路。其弟子山道(613-681)著有《观无尽寿》《前世颂》等。,阐述了立宗的理论依据,形成了净土宗的完整文书,从而正式确立了净土宗。历史表明,当时有无数僧人和世俗信众受到善导开悟,阿弥陀佛净土信仰得到极大发展。安百里教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南宋绍兴年间吴军(今江苏)延禅寺的和尚毛子渊,是根据天台宗创立的一个佛教派别,其宗旨是信仰阿弥陀佛净土。毛子渊,平江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父母早逝。19岁出家,师从天台宗名僧,习禅。毛子渊生平最早出现在宗建的《正教释》(1237A。d)。此书四卷《拒伪》说:所谓白莲教,绍兴吴军县项燕书院的萨满毛子渊,师从北方禅宗,根据天台宗的摹仿,出版了《四土和合》、《朝礼自白》。其名为白莲菜仁,又名乳毛李硕菜。据说有司者必犯恶,捉于江州。后来小猫岳利收复了余党,但观点不如子渊,白教,并非没有错误,只想保学生,掩人耳目。所谓的“白色云”...有着广泛的追随者,有几个是混白莲花的,尤其是他老婆耳朵不一样。据说有一天,他静静地坐在中间,听到了乌鸦的叫声,才意识到他是在赞美这一天:“我在纸上搜寻了二十多年,东张西望,深思熟虑。”“突然,当我听到一只善良的乌鸦叫时,我相信我过去犯了一个错误。所以他改去净土,变得利他。穆会元的遗训是,“劝人皈依三宝,受五戒,不杀一,不盗三,不淫四,不饮五,念诵阿弥陀佛五,以证五戒而结善缘于景源,欲使天下清净五,行弱,致五浊。“是集大成要点,编成《白莲花晨礼仪》,作为法界众生忏悔、祈求生命安全的一种方式。后来,他去了淀山湖,创立了安百里忏悔堂,并成为同修。论“四地三观合一入佛图”

打开莲花帮的眼界。“因为毛子渊和这位好老师都尊慧远为祖先,并自称是安百里学会的后代,所以他创立的安百里家宅也被认为是净土宗的一个流派,被称为安百里教,或安百里教。紫苑的老师,北禅梵法师,又名北禅范静(1052-1128a.d .),是中兴第三天台宗第十三代传人。他是优于郭思勇的老师,一心为阿弥陀佛。他以研究Hokkekyo,仪式告白和禅宗而闻名,所以子渊可以。从上面我们看不到对宗建的任何批评,但似乎当时教育界有些人对他不以为然,于是以妖魔化他的罪名起诉官方,并记录了他们被流放江州的事实。但宗坚指出,安百里教未来混乱的致命伤在于“白衣教”制度。佛陀立教时规定,只有舍爱断亲、破衣出家的僧人才能传教,即区分僧尼,确立传教士的纯洁,使教法得以长久。而且家里被八官亭禁止的弟子都不能传教,更何况是只被五戒禁止的。紫苑虽然允许只受五戒约束的在家弟子传教,但有其历史背景。然而,在重视师承的天台弟子潘智看来,这种行为无异于背叛宗族,是教派的败类。因此,子渊作了鞑靼式的攻击,在他的《佛史》(公元1269年)《法运通塞志》一书中即:。世如一周,而叫,而尴尬;道家、老子、庄子有真理、有灵性;解释人性本质有明确的道理和小孩,信三教也有它的坏处。所谓“四图图屠”之人,窃用台宗格言,并附上杂言,无不轻蔑之意。《晨朝自白》作者将总结出《慈云》的七篇自白,别是一本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四首类似樵夫歌,五首佛祖诗约十首,名白莲花,寄托先人;称导师,无异于成佛;化名是纯洁的,献身于奸污之旅,又怎么会有伤风化呢?潘智认为紫苑已经出了天台,那他为什么还要另立门户把自己和老师分开呢?身披袈裟,为何与佛违同规?所以子渊被训斥为“没有。白莲教”,被错误地托付给她的祖先;称导师等于成佛。这些批评都源于宗派立场和佛教伦理。朱沙亚张在《关于白莲教》一文中也怀疑:“如果给白莲教的老师一个称号,当代的作者也不会这样污蔑他。”,也许是这个因素,所以《宝鉴》第4卷《慈昭大师传》(1304A。d)避讳了紫苑与天台的关系,说明紫苑是:加入本州项燕寺出家,念诵《北京经》,19岁入睡,学止观禅。.....将《大藏经》中的一组重要词语汇编成《晨朝莲族自白》,并......《佛图选自四土三观》一书,描述的是莲宗的眼睛。完全不提紫苑,晨朝莲祖师的礼记,四土三观选的佛图,都是以天台宗为基础的。同时,针对潘智的批评,他把“白莲导师”的头衔解释为皇帝的恩赐,而不是为了子渊自己的私利,并称自己为祖李宗。教于幽潭(公元1255-1330a)<上海安百里> (公元1308a .)(收藏于《庐山复藏》),即云:宋代大道上,皇帝高宗温子渊完善其业,任命道,提拔之。毛子渊创立安百里教后,自称为安百里的导师,其弟子名为安百里才仁。他不必出家许愿发财,却可以和普通人一样,住在火宅里,娶妻生子,可以和男女一起修行,使“愚公愚女,转投彼岸,以证其诱,定居于田。“由此可见,白莲教摆脱了正统佛教的严格戒律,允许世俗男女在祠堂内共同修行纯业,这在佛教史上的确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不仅适应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也符合中国社会固有的儒家伦理传统。同时满足了大量信徒的宗教要求,因此获得了下层民众的支持和推崇。正因为如此,很快引来了统治当局和正统佛教的非议甚至诬陷。不过,毛子渊传法的时候,正值明教盛行之时。他收了很多徒弟,参加了一个拜佛团,去了净土。在执政当局看来,这颇像明教,他有聚众蛊惑百姓造反之嫌。但是,他收集佛经,却不尊重佛教的规矩。他不伦不类,男女混居,招的弟子都是屯垦田里的傻男女,甚至被男女通奸所吸引。在正统佛教看来,当然是大违,会在拒斥谬误之列。因此,白莲教出现后不久就被“认为是一个师”,最后被当局以“恶之罪”取缔,毛子渊也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市)。这个宗教计划发生在南宋皇帝高宗的绍兴。然而,孝宗继位后,从安百里教的活动来看,似乎并没有脱离正统佛教。天台宗出家、释放等佛教正统对教的攻击,正是佛教内部不同宗派之间的斗争,所以不仅立即赦免了毛子渊,还在中道第二年(1166)发函,在德寿殿召见了毛。毛子渊得此奖,曰:“谨于钱塘西湖肇庆寺谢圣上,佛事毕,回平江。".毛子渊”立下誓言,愿地球人普照众生,以四个字为各教派之名。“正是由此,安百里信徒的名字都由四个字来赋:通、明、妙、道。”

参考:。qid=7007032801405

安百里教是一个民间宗教组织。相传安百里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由毛子渊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创立。因为信徒“敬洋葱和牛奶,不杀生,不饮酒”,所以也叫安百里教,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民间组织。南宋时期,作为佛教的一个分支,崇拜阿弥陀佛,混合了明教和弥勒教,传播不广,影响不大。元代宗教政策放宽,安百里教一度得以公开传播,宣扬“弥勒佛下生”“王铭出世”,其影响渗透到豫皖江淮及长江流域地区。后来教派内部出现分歧,一派开始反抗元朝的统治。元武宗元年(1308)和英宗二年(1322),朝廷先后下令取缔安百里教。元顺帝十一年(1351),元朝强制民夫封锁黄河,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红巾军起义。红巾军与白莲教关系密切。元末朱元璋依附明教汉起义,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即将来临”,实际上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明初朱元璋登基后,深知白莲教对帝国的威胁,接受了李善长的建议,多次取缔白莲教。《明法》规定“领者绞,从者各杖百,流三千里。”万历四十三年,白莲教达到顶峰。“最近妖僧们聚在一起讲经,举行钱轮。一个涅槃派,一个赤色派,一个老子派。还有螺祖教,南无教,孔敬教,开悟教,大成无为教,都怕白莲教这个名字。”清朝入关后,安百里教又增加了很多部落,如老官寨、八卦教等,名目繁多。加上旧部落,多达100种,教义更是复杂。清代白莲教徒以反抗为己任,主张“日月归来”,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遭到了清朝的回击。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安百里教活动频繁。乾隆后期,清朝国力日渐衰落,是安百里教的鼎盛时期,在东北和南方各省广泛流行,其中大乘教最为流行。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水王伦揭竿而起。嘉庆年间,安百里教与当地人结合,导致了川楚宗教的混乱。直到近代,安百里教并没有消失,但它发生了质的变化。清末学者劳乃宣撰写了《义和团起源研究》,认为义和团起源于安百里教,但这一理论受到后世史家的质疑。据近代史学家张明考证,庚子年入京的义和团不仅屠杀洋人、洋人,还屠杀白莲教教徒。(又见王殿典)。安百里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出现了许多英雄,这也反映在蒲松龄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