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了,投了很多简历,没有公司要。如何打破职场分水岭?
汪涵今年35岁。他被公司解雇了三个月。为了找到下一份工作,他投了200多份简历,都因年龄35岁而被拒。
他很无辜的对我说:35岁怎么了?35岁的人也要工作挣钱吃饭啊!
我理解他的沮丧。然而,35岁的职场人士却不得不面对“35岁现象”。当你重新进入,就成了职场的一道坎。
35岁现象是什么?
“35岁现象”是指很多企业把招人的门槛限制在35岁,35岁成了职场人的“生死线”。
我明白了。难怪我朋友找不到工作。但问题是,这个年纪,为什么是35?
为什么会出现“35岁现象”?如果是个体企业,由于特殊原因,不招35岁以上人员,可能会受到行业和职业特殊性的限制。这可以理解。
但是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招35岁以上的人了,成了“35岁现象”,肯定有它的原因!
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
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员工具备职场工作能力。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两个原因。
首先,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每个公司都要面对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选择雇佣什么样的人。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首要责任是活着。”
人是一个企业生存并活得好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用对了人,公司才能持续发展。
35岁的人普遍已婚,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每个月还房贷,孩子上学等费用,是很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个时候体力和精力都不如以前了,身体开始衰退。
这就导致了企业和员工的矛盾:公司需要员工加班加点,全心全意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但是35岁以上的人会觉得力不从心,这真的是力所不及。而这个年龄段的人,生活中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需要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这种情况很常见,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天津卫视《你就是我》第一期节目中,一位35岁的考生提出,如果在北京工作,工资是1000元。
招聘经理说你能力不行,不值这个钱!
应聘者回答,我得要一万块钱,因为我要在北京租房子,还有其他各种生活费。
招聘经理说,这是你个人的需求,不能成为企业的成本。企业会根据你的能力给你费用。
最后35岁的应聘者被老板拒之门外,没有公司愿意招他。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使其愿意招聘更年轻、更有能力的员工,也出现了“35岁现象”。
员工的职场工作能力有问题。有些员工从初入职场就缺乏主动性。他们只想过得去,不犯错误,但是工作多年,老了,却还在原地踏步,重复着自己的工作,没有形成自己的技能。
还有一些员工总是频繁跳槽。在这家公司干了几个月,又跳到那家公司干了几个月,总是在职场上漂泊,年纪也大了。他们找不到自己认可的企业,也从来不被各种企业认可,最后被企业淘汰。
这样的员工,进入35岁后,会出现“35岁现象”,无助地面对职场危机。
文章开头,我的朋友汪涵是一个有事业心,浑浑噩噩的工人。结果,当公司招聘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年轻人时,他被辞退了。
员工在职场中的工作状态直接决定了对公司的业绩和贡献。如果个人不努力成长,不能为公司创造好的业绩,很容易出现“35岁现象”。
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心痛,但也不是不能解决。下面说说“35岁现象”的解决方法。
用两条曲线解决“35岁现象”,解决职场危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矛,就会有盾。既然有“35岁现象”,这个问题就一定有解决的办法。“35岁现象”的问题虽然表面上出现在35岁,但其本质并不仅仅是35岁造成的。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从逻辑上来说,孔子的这句话说的是最近人们之所以担忧,是因为他们之前没有思考很久。
“35岁现象”的出现,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前期就开始防范“35岁现象”,我们一定能够有效避免“35岁现象”。
1.打造职场个人品牌,形成自己的职业壁垒,抬高职场第一曲线。
“35岁现象”说白了就是35岁的时候,你一文不值,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你。当一个薪水更低、年龄更小、能力也不差的人出现时,意味着你将离开现在的工作。
如果到了这种地步,不要怪任何人,怪自己过去没有努力。
但如果在职场上有个人品牌,有自己的专长,形成一定的职业壁垒。这个职业壁垒是你独自拥有的一些职业技能,让你不可替代。那么你就是有价值的,你会是公司最需要的人才,因为你的能力会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是你在职场的第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应该是美丽而奇妙的。即使你已经35岁了,“35岁现象”当然与你无关,你的前途和“钱途”都会一片光明。
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建立个人品牌,建立自己的职业壁垒,奇妙地抬高自己的职场第一曲线呢?
一、建立与年龄相匹配的能力
如果22岁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到35岁,总共有13年。有很多工作3-5年的专业人士,和工作一年的人相比,能力基本没有太大差别。这样的员工要警惕自己。“35岁现象”会离你越来越近,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只剩下时间的长短。
作为职场人,是否每年都要审视自己现在的年龄,是否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相匹配?你可以对标公司同龄的优秀员工,向他们看齐,找出自己目前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参加各种学习和培训,自学各种技能,有目的地提升自己,让自己的年龄与自己的优秀能力相匹配,这样你就会错过“35岁现象”。
鲁迅说:学习一定要像蜜蜂一样,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班,为了让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让自己在工作中不可替代,不让自己的能力输给同龄人,甚至超越同龄人,成为别人的学习对象。
b、找好领域形成专业壁垒
想要在职场上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就要尽早找到自己的工作领域,精耕细作,然后建立自己的职业壁垒。
“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很专业地说:
“你凭什么赢?锻造别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力?你唯一的依靠就是专业。”
他说的专业,就是一个他擅长的领域的人在职场上形成的专业壁垒,就像我们公司的小王。
我们公司策划部的小王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计划部门工作。他喜欢并且擅长这份工作,他对这份工作很着迷。平时他深入研究我们公司的发展战略,根据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比行业内最好的公司。如何开展策划工作?他把精华吸收进大脑。
他放弃了每个月的休息日,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策划工作中。他没日没夜地加班,跟随总经理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价值的想法,被公司采纳。这种努力真的很感人。大家都夸小王是个做事的人!
29岁的小王已经成为我们公司最优秀的员工之一。他的策划思路为公司创造了卓越的业绩,也吸引了很多同事来挖这个优秀的年轻人,都被他拒绝了。小王的收入已经达到了一个月两万元,成功的养出了自己在职场上的第一条曲线。
2.采用“第二曲线”理论,让自己保持在“上坡路”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应该知道,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十二章中说:
人算不如天算,花算不如天算。
这句话也很适合专业人士。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那么他的职业生涯一定是这样的:他的职业发展一定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当他走过成熟期,就会进入衰退期,这是发展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说实话,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事业永远如日中天,不至于走下坡路。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提出了“第二曲线”理论。
什么是“第二曲线”理论?
也就是说,必须在第一条曲线的峰值到来之前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源来弥补前期的投入。
海尔集团的张瑞敏说:在现有的增长曲线下降之前,我们必须创造一条新的增长曲线。在到达顶峰之前,你要想到这条路可能会走下坡路,所以你要走另一条路。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采用“第二曲线”理论来发展自己,是成就辉煌人生的有效途径。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第二曲线”理论不仅可以解决我们的“35岁现象”,甚至可以解决我们的终身职业发展问题。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要在职场的“第一曲线”工作中取得成功并不容易。如果他找不到自己“第二曲线”的起点,一味地开始副业,增加斜线,他就有可能把内心的渴望变成事业上的“满汉全席”,变成街边小摊上的“麻辣烫”,因为他的精力分散了,他就变成了一个什么都干的人。
因此,我们需要找到起点,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打开我们的“第二条曲线”。
步骤1:分析自己对职场“第一曲线”工作的满意度,评价自己的优秀。如果满意度很高,你已经很优秀了,那就进入下一步。
第二步:观察你目前的“第一曲线”是否即将达到顶峰。如果离顶端还有一段距离,这不是你“第二条曲线”的起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金钱、精力等资源投入到即将开启的第二条曲线上?如果你有钱,有时间,有精力,可以开始第二条曲线。
第四步:提前做好各种计划,尤其是当你开始的第二条曲线出现突发状况,导致发展不顺利的时候。你会做哪些调整?只有提前做好计划,才能应对各种变化,降低各种风险。
等我们条件成熟了,就可以在第一条曲线获胜的基础上,整合一切资源,开始第二条曲线的新事业。
当第二条曲线成功时,我们也可以打开第三条和第四条曲线,让我们的职业生涯保持在上坡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