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修属于哪个朝代?
关秀朝:晚唐五代
关修(832 ~ 912)是唐末五代前蜀国的画家、诗人。俗姓姜,出家为僧,名曰“禅月法师”。吴人霍(今浙江兰溪)出生。他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七岁时进入兰溪和安寺,师从前辈元稹学佛。从小聪明伶俐,记忆力超群,擅长写诗,经常和和尚朋友一起唱歌,相得益彰,所以十五六岁就有了诗名。20岁时,他开始流浪。首先,他进入浙江东部的百里无邪山寺,修行了十年。他在洪州红岭山读书后,很快去了北方、西北、冀北等地,后回到家乡东阳待了几年。黄巢攻占东阳后,流落山野。在甘宁的第二年,赵总在荆门与程玲结缘,并与学士吴荣合唱。不久后,他因得罪程玲而离开。在四川三年后,深受蜀国主人王建的善待,被封为“禅月大师”。卒于前蜀永平,享年八十岁。现存于世的诗集有《禅月集》,共735首,在唐五代的诗人和僧人中仅次于戚迹。
关修学识渊博,书法娴熟,擅长草书;善画,长于佛像,尤以画罗汉像闻名。画中的罗汉眉毛很深,隆鼻下巴突出,形象古怪,自称在梦中见过。现今流传的十六罗汉和石刻的复制品有很多种。与戚迹、皎然并称为“唐代三高僧”,后人编有《唐代三高僧诗》。《唐代才子传》称赞他“一身正气,举世无双。高度的意向是稀疏的,知识是众多的。才气敏捷,笔吐凶锐之气。乐府古法是果僧之一。后不及其比,前以方知道林而矣”。《关修文集》共40卷,由当时著名诗人吴荣作序,称为《西岳集》。关修的弟子谭羽重新编辑后,称为“宝月集”。关秀擅长背诗。他的诗虽然大部分是关于物体,风景或者和和尚,诗人一起唱歌,但也常常触及世界。例如,他曾写《贪官之词》讽刺荆州的高继兴:“...吴一曲而尽,随便断了红梁。韩娥唱一首歌,黄金分割光芒万丈。宁和一首歌两首歌让千万人落泪!不但哭,还把头白了,把家人饿坏了,于是吉风不来,风依旧。嘿,东西南北。”
总的来说,关修的诗歌可以分为禅诗和世俗诗两大类。禅诗约占他诗作的三分之一。与其他僧人的禅诗相比,关修的禅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诗歌的形式全面反映出僧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对禅理、禅趣的理解;二是表现出强烈的禅意。虽然过去有许多描写和尚在山里生活的诗,但基本上都是单篇诗。诗中对和尚的隐居生活描写全面,关修不得不第一。而且关修采用的是律诗的形式,这在关修之前的诗人和僧人中是没有的。如《通江闲情十二首》、《山居二十四首》等。其中《山居诗二十四首》尤为突出,整组诗几乎可以完整地反映出僧人隐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也成熟了。关修禅诗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了一种深沉的禅意。这些诗主要集中在中后期,反映了关修对大德、高僧的敬仰,对僧友久违的眷恋,对故友的怀念。如《送大愿和尚》《送和尚去湖南》。关修的禅意爱情诗实际上是他的世俗友情诗的延伸。关修不仅写禅诗,也写世俗诗,他的世俗诗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他的禅诗。
传记:关修禅师(832 ~ 912),晚唐五代僧人。德音这个词叫禅月。婺州(浙江金华人)兰溪登高里人,俗姓蒋。登高里位于兰西县西部,属太平乡(现属游埠镇)。而且姜家在兰溪也是大家族,有名人代表。关修禅师年轻时曾试图向父亲学习儒家经典,受到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很早就养成了开放直爽的人格气质。这一点从后来的诗中可以看出来。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是一顶竹帽,年少时认识天子。”学习石矛的诗歌也很简单。”(《杨武硕一切》,见《禅月集》卷二)
据《禅月集序》中关修的弟子谭羽禅师所言,(关修)幼时回和安寺,请元稹长老和和尚为师。“宋赞宁《高僧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记载关修七岁时,随元稹大师出家,任其子。那么为什么“年少开明”、深受父母宠爱的关秀,会在这么小的年纪就逃入空门?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出家的原因。有学者写道,“照此看来,关修年轻时,可能和玄奘大师一样聪慧,异于一般儿童,还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情绪,令父母亲人叹息为‘再来’。为了成全自己永远的善根,他被送进寺庙,重新出家。这是大多数佛教徒梦寐以求的好机会。比如南北朝南越大师惠斯,他在誓愿中祈求来世早日与佛法相遇,童心未泯。所以《高僧传》的作者认为休·杰克逊大师之所以能在七岁出家,是因为父母对他优雅的爱。”据说是因为父母优雅的爱,为了早点回归睡眠,把他送进了佛门。我觉得这个说法太理想了,恐怕不成立。本文认为,送孩子出家是关修父母的无奈。关修曾写过一首诗《走过弟妹坟前》,说:“此日泪不流,弟妹葬于山前。比我大没啥效果,家里也穷了很久了。洪冲碧汉膏被打断,惠杂蒿被埋在上面。情苦未失,回首不堪。”(《禅月集》卷十九)此诗一般认为是休大师出家若干年后,在和安寺所作。关修出家时七岁。应该说他不太懂人情。当他长大后,体会到家人的“爱与苦”,才醒悟到自己的“家境贫寒”,以及弟弟妹妹早逝的“不堪”童年经历。于是就有了“这一天眼泪不曾落下”的悲歌。关修在《鼓肚歌》中也说“我过去倒霉,留下的却是百愁”(《禅月集》卷四)。结合关修后期诗歌中对酷吏和统治阶级的辛辣讽刺和批判,可以大致判断出他出家的原因,与他的家庭所遭受的变故和不幸有关。
关修从小就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诗歌天赋。“老师是童子的时候,邻院有个童子法号,都十来岁。他们一条心的时候就念经,每次闲暇的时候就和唱。渐至十五六岁,诗名益,远近皆闻。”(谭羽《禅月集序》)出家时与同学住在邻院,念经后隔栅谈诗。得到言传身教后,诗名越来越响。他曾去张羽(今南昌)传播“Hokkekyo”和“On Faith”,并了解了所有的含义。
宁初年(894 ~ 897),曾在吴越拜见吴苏王钱六。之后在唐安寺游泳,和蓝娥梨交朋友。赵宗田于次年(901 ~ 904)入蜀,深得蜀主王建及“秦主以礼待”(《探玉禅月集序》)之待,并于关修龙华佛寺,以“禅月主”之名,常称“得之僧”。梁乾华于第二年(912)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关修被蜀主王彦葬,塔号“白莲教”。他的诗和其他的诗是由弟子昙玉禅师编纂的《禅月集》,原本是三十卷。然而,他的五卷文集已经丢失,超过25卷的诗歌已经丢失。另一个附录是明朝的金毛写的。其生平事迹最早记载于其弟子谭羽撰写的《禅月集》序中,宋赞宁《宋僧传》(卷三十)中也记载了关修的生平。
关修一生周游世界,结交了很多朋友。所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有很多故事。他与当时的诗僧齐相识,与当时著名的诗人、、方干、张炜、韦庄等也有交往。又与著名诗人、内汉吴荣交好,于是吴荣为《禅月集》作序,说“关秀巧丽,雅善作诗”,两人“议两雅,赏一唱,三日以上不往来,互相仇视。”
在关修的一生交往中,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吴越国王钱六的交往和关系。据宋吉《唐诗年谱》(卷七十五)关修记载,“钱柳自称吴越王。不要朝它扔诗:‘你是被迫自由的,你在林山辛苦了几年。三千客花醉,十四州一剑霜。赖子衣窄窄,谢公文背齐霞羞。当年他被封为凌烟阁,他很羡慕当时的万户侯。“如果圣旨改为四十州,我们就可以相见了。‘悦’境界亦难加,诗情亦难改。然而,如果你独自在云端,为什么不能飞翔?“后来我进了蜀国。”云官修与钱王有情人,但所记与赞宁《出家传》不同。《高僧传》已出版30年:唐(894)初,曾拜见吴越钱王,“因呈五章八句,甚为满意,留义夫。王力去伪功,朝廷功臣。而是在异树堂立碑,记同里平乐总校之名,并在碑中发表诗一首。看分量。”都说关修的诗比吴越的钱王更重要。时至今日,傅玄聪先生认为,关修献诗给钱王,纯属后人的假托。那么,关修献诗,是不是看出它比钱重要?本文认为,除了《高僧传》和《唐诗年谱》之外,许多古代相关文献都记载了关修与钱王交往的事实,如《吴越史》、应《徐婷记》和《吴琴人臣春秋》等。关秀,吴越人,长期居住在吴越。中年以后,关修常常过着“远游无处”的漂泊生活(《禅月集》卷十三《八帆入深秋匡山》)。在江浙、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漫游期间,他与当地的许多达官贵人都有交往,如陆知友、饶州刺史、、杭刺史、常州刺史、荆南镇将军程枢、王翦父子等。,写了很多关于这些达官贵人的东西。不难看出,关修向钱王献诗并一度关注他是可信的。后来,很可能是关修在诗中祝贺钱镠称吴越王,并不完全符合钱镠的意愿,关修也不想奉承他。于是离开吴越,漂泊入蜀。当然,关修在西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比如在封号上,蜀王给关修的封号也是历代僧人中最高的。公元907年蜀国建立前,太祖王建积累了关修《大蜀国龙塔待招》、《明辨功德大师》、《翔安第一堂》、《说唱大师》、《道门子选教大师》、《文字系统大师》、《二街僧录》、《冯大师》、《太傅清》、《滇八国大师》、《左右传真》到龙华道场,
关修关于权贵和他的庇护的诗,表明此时的关修不再是一个脱俗、远离红尘的纯僧,而更像一个志存高远、不甘寂寞的文士。当然,关修毕竟是个和尚,不可能有别的政治意图。他深受当时许多学者和显要官员的尊敬,主要是因为他杰出的诗歌和绘画艺术。在与达官贵人的接触中,他寻求更多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所以,他不阿谀奉承,而是与命运相处。他不仅拒绝为取悦岳而改诗,还因为得罪了镇上的人而被流放到黔中。这也说明了关修坦率的性格,以及他倚重人才的骄傲。
此外,纵观关修一生,他有过多次隐居修行的经历。唐会昌五年(845年),也就是他十六岁的时候,因为朝廷强制僧尼返俗,寺庙被拆,经书被毁,被称为“会昌法难”,和安寺也被拆,关修只好跟着老师进山潜水。从那以后,我经常和乃诗过着隐居的精神生活。关修永远不会忘记他在这期间的生活:“我记得我在山里的日子,我渴望一个和尚的寺庙。易登常至天明,与师十年不离。”(《禅月集》卷十)根据关修当年有关山居情况的诗作,他们避难的山可能是浙江中部的百里无邪山(今浙江诸暨)。但据清光绪版《遂昌县志》关修《唐山五首》记载,另有学者认为其隐居之地为遂昌(今浙江遂昌县)唐山翠峰寺,并在此居住了十四年。作者也认为关修的《十六罗汉》最早创作于此。唐懿宗咸通四五年(863-864),年过三十的关修来到钟灵(南昌),几年后在桃源过着平静的生活(《禅月集》卷二十三《山居诗》),并在此写山居诗。唐僖宗光明元年(880年)六月,黄巢起义军攻占周目和梧州。为了躲避战乱,关修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他先是浪迹江浙,后隐居江西庐山。“明中叶,避巢入庐山折龟峰...通常是和关修、楚墨、秀木一起进行诗道之旅。沈燕、曹嵩、张宁、陈昌都是处士,是唱酬之友。”隐居山林是佛教弟子修身养性、悟道参禅的重要途径。可以肯定的是,写诗作画也构成了关修隐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修也挺擅长机器论证的。陶岳曾在《五代史补编》中评论说:“关修有一个有机的论点,当事物发生变化时,大家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与关修交好的同乡、能言善辩的道士杜光庭却相当不服气,一直想找机会与关修一较高下,打败他。相传,有一次,关修和杜光庭一前一后骑马上街。关修的坐骑突然拉屎,杜光庭在后面喊:“师傅,数珠子!”关秀听了,不慌不忙,反驳道:“不数珍珠,就赏个大的。”。杜光庭无言以对,感到惭愧!这可能也反映了当时佛、道、儒三教尽管有冲突,但和平共处、和平共处的社会文化。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关修的籍贯。众所周知,关修,兰溪人,吴越国,傍晚入蜀,死于四川成都。所以后人在很多地方都称关修为“关修,蜀中高僧”“关修,前蜀”。比如昝宁的《僧传》就是为关修写的,书名为《凉城杜东寺关修传》。其影响力之大,以至于在现代人的很多作品中常被称为“蜀中高僧关修”。如近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画家辞典》(浙江人版)中的“关修”一文,就将其出处称为“五代钱树”。事实上,关修生于吴越,“江南人”(《吴荣禅月集序》)。出家后,也曾长期在吴越生活和游历。他虽曾游历江西、湖北、湖南,但大部分时间在吴越(今江浙一带)度过,70岁入蜀。所以,关修是江南人。由此,一般来说,应该称之为“浙江和尚”或“吴越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