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大明湖为什么不在清代改为大清湖?
正如诗中所说,大明湖作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风景秀丽。大明湖之所以久负盛名,除了宜人的自然风光外,还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名人都喜爱大明湖,并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文化痕迹。
“大明湖”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起的?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大明湖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叫大明湖?为了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出版于1400多年前的《水镜注》说起。
《水镜笔记》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李道元的代表作。全书40卷,记载水道1253条。以此为纲,详细描述了每条河流的源头,流经的山川河流湖泊城市。
同时还描述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传说、产品、水利设施等。
李道元年轻时随父亲李凡年,青州刺史,到济南。出于习惯,他关注了济南的风景。随后,在《水经注》中,对当时的济南水道进行了生动真实的描述:
“其水(指水)北为大明湖,西为大明寺,寺东、北为湖泊。这水就成了干净的池子。”池上有客亭,左右桐树斜阳,眼斜鱼鸟。水木爽朗温柔,可谓‘壮阔梁之性,物是人非’。
本文所指的大明湖位于现在的五龙潭一带,但大明湖周围的水域称为里水皮。
另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大明湖叫历波或历水波,南至卓影湖,北至鹊山、华埠山。也就是说,大明湖、五龙潭、北苑是一个相连的大湖,湖宽几十里,一个平燕。
六朝时,因湖中莲子多,曾称“莲花湖”。隋唐时,称为“莲花湖”、“李水皮”。在宋代,它也被称为“西湖”。
与今天不谋而合的“大明湖”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晋代诗人元好问的《济南游记》中。
为什么“大明湖”这个名字在清代因为忌讳而没有改?清朝顺治年间,朝廷建了文字狱,为什么“大明湖”这个名字能安然无恙?这件事其实是有答案的,那就是清朝的文字狱是“针对人的,不是针对物的”。但是,有几个有趣的解释,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种说法是黄河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改道一次。在此之前,它曾从河南开封的杨澜(今兰考县)一带沿淮河向东南,一直到黄海。
今天从河南省济源市到济南市的黄河,其实就是古水。重点是,在此之前,山东段的水叫“大清河”。
看,大明湖的水主要是从趵突泉流入,然后在北水门汇集,经洛口向北流入“大庆河”。
第二种说法:在大明湖的牌楼和旁边的石碑上,可以看到“日月”,上面的“明”字写成了“木月”。
但也有网友马上指出“易”“易”不是通用字!书法有两种写法,古人书写的各种现存字迹中“福”的出现频率很高。
这不仅是明代写的,唐宋也有。现代人练字学得最多的楷书,明代写成“毕”。从简化字的立场来看,“比”、“比”最多是异体字。
其实,清朝皇帝还是能分辨出什么是“含沙射影”,什么是“就这样”。不然康熙最爱的珍珠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