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之的主要成就
刘思之在科研上思维敏捷,目光远大。他是免疫化学的创始人之一。蛋白质变性领域也有研究。
生物化学是20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蛋白质退化的机制仍有不同的意见。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于1928-1940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蛋白质变性,刘思之是他的助手之一。1929年8月,在美国波斯顿举行的13国际生理学大会上,吴宪宣读了从一系列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蛋白质的变性理论”,获得一致好评。为这种变性理论奠定基础的科学实验,主要是由刘思之和其他助手完成的。实验表明,蛋白质的变性是蛋白质分子由折叠变为伸展。这一理论在以后更多的实验结果中得到了证实,至今仍得到国际生化界的认可。
免疫化学研究
早在1930年代,免疫反应的研究主要是微生物学家的事情。当时抗原和抗体的反应只是肉眼定性,对抗体的化学本质知之甚少。在吴宪的领导下,刘思之创造性地用化学定量的方法研究了抗原抗体沉淀反应,分析了免疫沉淀物中抗原抗体的比例,定量回收纯化了抗体。在此基础上,刘思之研究了免疫沉淀物的溶解度和沉淀曲线,以及同时注射两种不同抗原时抗体形成的反应,成为免疫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后来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比如研究低水平抗体的性质和代谢,激素对抗体代谢的影响,体内不同抗原的代谢率等。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文章40余篇。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
早在1955年,蛋白质中的生物合成还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刘思之在他领导的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勇于拟定科研的战略重点“蛋白质中的生物合成”;为此,我国生物化学领域较早建立了电泳、色谱等先进的生化实验技术,使苏联专家费多罗夫(иваивановичiд⪈)不幸在1957年被划为右派并受到批判,使他在这一重要课题上的科研思路和计划无法实现。影响他科研计划进展的另一个原因是研究苏联的科研体系,主要由科学院和研究机构组成。到了1960年代,欧美的蛋白质生物合成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刘思之的政治局面略有好转。他又重整旗鼓,拟定了以“抗体生物合成”为突破口的科研计划。他把自己的科研思路和观点写成了《抗体的性质和产生机制》,发表在1963的《生物科学进展》上,以寻求同行研究者的讨论。那时,核酸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刚刚开始形成。他从法国一家实验室的报告中得知,将从北京鸭身上提取的DNA导入另一个品系的鸭,可以导致后一个品系鸭的某些性状转变为北京鸭的特征。他想从免疫动物的淋巴细胞中提取DNA,导入另一种未免疫的同源动物,希望获得抗体生产性能的转移,从而证明DNA→mRNA→抗体蛋白生物合成的途径。可惜这项研究工作开始不久,就因为“文革”夭折了。刘思之一生遗憾未能实现的抱负。
确定生化术语,写生化讲义
在1950之前,中国不仅没有一本用自己文字编写的生物化学教材,甚至连一套完整的中国生物化学术语都缺乏。有鉴于此,抗战胜利后,刘思之曾组织一些生物化学家对生化术语的中文手稿进行讨论,遭到当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系主任、前燕京大学美籍教授阿道夫(W. H Adolph)的反对。窦认为这样做脱离了协和医科大学的中心任务。直到1950年初,刘思之才有可能邀请几位同行专家开始编写生化术语。他们将术语草案分发给全国各地的相关专家征求意见后,最终制定出一个比较系统的生化术语草案。该草案很快被全国采纳,统一了全国生化术语,为以后生化教材的编写出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4年主编《生物化学大纲》,是中国人编写的第一本中国生物化学教材。全书70万字,内容丰富,材料新颖,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尤其可贵的是在序言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在葡萄酒发酵、营养和器官处理方面的成就。他赞扬了吴宪在临床化学、蛋白质化学,特别是蛋白质的变性理论和免疫化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在营养学的章节中,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修订了中国成年人对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的需要量;本文根据中国的饮食习惯,列举了中国人日常食用的几种混合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使该书改变了过去从科技教材照搬国外教材的做法。1964年,经卫生部推荐,书名改为《生物化学》,在医学院校中作为试用教材一直到1978。1950年代,为了普及和培养中级卫生干部,刘思之还为华北军区卫生部在职干部业余夜校编了一本小型生物化学讲义。本讲座第三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65。该书简明易懂,文笔流畅,深受医药卫生界的好评。1?h?吴和S?c?刘,超声波凝固卵清蛋白,中华医学杂志?Soc?Exp?Biol?医学?,1931,28:782~784?
2?h?吴,S?c?刘和秦风?y?周,卵清蛋白渗透曲线上凝固变性的研究,中国?j?生理学家?,1931,5:309~319.
3?s?c?刘,H?吴和B?f?从正常和免疫马血清中分离碱性球蛋白组分。j?生理学家?,1937,11:211~222.
4?s?c?刘和H?吴,从I型肺炎球菌免疫沉淀中回收抗体的最佳条件,中华医学杂志?Soc?Exp?Biol?医学?,1939,41:144~148.
5?s?c?刘和H?吴,从I型肺炎球菌免疫沉淀物中回收抗原,中华医学杂志?Soc?Exp?Biol?医学?,1940,43:747~749.
6?s?c?刘和H?吴,从B型杆菌免疫沉淀中回收抗体,中华医学杂志?Soc?Exp?Biol?医学?,1942,49:381~383.
7?刘思之主编,生物化学大纲,人民卫生出版社,1954。
8?刘思智,王石忠,低等抗体的免疫学特性,生物学报,1958,1(2):141 ~ 149。
9?刘思之,抗体的性质与机制,生理科学进展,1963,5(1):11 ~ 12。
10?李刚,杜国光,刘思志,两种不同蛋白质在家兔体内代谢率和免疫功能的比较,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进展,1984,1: 42 ~ 47。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