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古代阜平-五台侵入岩

这一时期发育侵入岩,是胶东地区古结晶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桃村-斗山断裂西部和胶莱断陷北部的变质岩出露区,总面积2000km2。这一时期的侵入岩是前人在胶东群划分的一套片麻岩、麻粒岩、角闪岩等中变质岩系。几经周折,才认识到这套变质岩系不是“表壳岩”,无论是野外宏观还是室内微观都是变质深成侵入岩,正宗的变质地层是其中的包裹体,显示了侵入岩的“庐山真面目”。

这一时期,侵入岩以复式岩基和岩株的形式呈东北-东西向分布,侵入唐家庄群、胶东群和关帝洼超单元,并在其中留下大小不等的包裹体。它被古元古代京山群和粉子山群不整合-韧性剪切接触所切割,被元古代及其以后的侵入岩所侵入,并被中生代白垩系地层不整合所覆盖。岩石类型:早期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晚期为英云闪长岩-辉石-花岗闪长岩TTG岩系,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和韧性变形的叠加改造,形成了一套灰色花岗质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条纹、条带和片麻状构造极为发育。分为9个单元,合并为马莲庄超单元(3个单元)和栖霞超单元(6个单元)。前者小而散,后者大而广(表2-2)。

1.马里庄超部队

超单元分布广泛,比较分散,相对集中在莱西的马连庄、南兰、日庄,莱州的栖霞道西、麻城、栾家寨、寺口、招远的大吴家、岐山店、山孙家。规模不大,最大的栾家寨岩体面积只有6km2,总面积不到52km2。产生透镜状或不规则岩株、岩瘤和岩壁,其分布方位与区域构造线相协调,中晚期受栖霞超单元侵入,在其内部留下无根包裹体,在其岩石中发现唐家庄岩组包裹体。它是一套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的超基性岩,分为南兰、大吴家和栾家寨三个单元。

表2-3太古宙侵入岩平均化学成分和主要参数值一览表

该超单元属于黄绿色、灰黑色、深绿色蛇纹石、橄榄蛇纹石、角闪片麻岩和角闪岩等变质岩。粒状(柱状)晶体结构,块状、片状或带状结构。超单元从早到晚由超基性岩橄榄岩-角闪石-基性辉长岩、橄榄石从有到无、斜长石从无组成,其演化序列以矿物成分为主。根据岩石化学参数(表2-3),它是一个太平洋型强钙-钙岩系,属于低分异或未分异的基性和超基性岩。固结指数(SI)反映前两个单元是幔源超基性岩浆的直接结晶产物,后者是幔源玄武质岩浆分异结晶的“I”型岩石,但大五家SI值与MgO/FeO分子比结果相反。伴随多组,以近东西向分布为特征,超基性岩分布在外侧,基性岩分布在内侧。它具有造山带根的特征,是在南北向伸展机制下,由伸展构造带中的活动强穹窿机制侵位的。根据同位素年龄和宏观综合分析,形成于新太古代阜平早中期。

2.栖霞超级单元

图2-3栖霞、玲珑、郭家岭等超单元分布概况。

1.第四纪;2.白垩纪;3.蓬莱集团;4.粉子山组;5.景山集团;6.魏德山超单位;7.郭家岭超单元;8.文登超单元;9.玲珑超单元;10.荣成超单元;11.双顶超元件;12.栖霞超单元;13.上庄岩体;14.北切岩体;15.贾琮岩体;16.曲家岩体;17.范家店岩体;18.郭家岭岩体;19.泽头岩体;20.地质界线;21.不整合边界;故障

该超单元广泛分布于肇源、栖霞、莱阳及莱州西北部、昭平断裂以东、桃村-斗山断裂以西、胶莱盆地以北,在莱州南部等地区也有发现(图2-3)。规模较大,总面积约1521km2。这是胶东群的主要岩性,也是栖霞复背斜的核心。超单元呈东西向分布的复合基岩和岩株形式。宏观上体现为一个古老的片麻岩穹丘,早期单元在中部,晚期单元分布在其边缘或外缘,具有北窄南宽的特点;莱州神堂人呈同心环状分布,与前者相反,中间为晚期,边缘为早期单位。侵入唐家庄、胶东岩群、关帝洼和马莲庄超单元,以不同规模和形态的残余包裹体形式存在。它与古元古代京山群和粉子山群的不整合-韧性剪切盖层和韧性剪切构造接触,也被元古代-中生代侵入岩切割,后期被脆性断裂破坏。它是由英云闪长岩-辉石-花岗闪长岩组成的TTG系列花岗岩。在部分地段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韧性剪切作用的叠加改造,形成了一套灰色花岗质片麻岩系,具发育的条带状、条带状和片麻岩构造。共分六个单元(表2-2):回龙矿、新庄、陆家、乐土矿、牟家和蓝伟光,其中乐土矿最小(3km2),陆家最小(30km2),回龙矿最大(600km2)。单元之间的脉动或浪涌接触关系。岩石呈灰-深灰色,中细粒(柱状)晶体结构或鳞片状变粒片麻岩结构,似片麻岩,条纹状、条带状结构,宏观上为灰色花岗质片麻岩,岩性均匀。

从早到晚,该超单元岩石类型由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变化,整体应时-钾长石增多,而斜长石和暗色矿物减少,反映出它是一个矿物组成的演化序列。

表2-3中岩石化学主要参数反映Rietmann指数(σ)为1.0L ~ 2.64,其中< 1.8的大部分为太平洋型钙碱性岩系,由钙向钙碱性过渡;分异指数(DI)为67.69 ~ 81.55,大部分低于80,属于中等分异的中酸性岩石。K/Na比值总体趋势由低变高,属于内生同熔花岗岩浆。A/NKC >或< 1.1占一半,介于“I”型和“S”型花岗岩的过渡类型之间。FeO/MgO的分子比为0.54 ~ 1.63,δEU >;0.7为幔源型,上述参数值反映栖霞超单元为“I”型和“S”型过渡型花岗岩,其中由幔源玄武质岩浆分异而来的花岗岩浆同化熔融壳源物质,形成不完全转化的同熔型花岗岩浆。野外有大量暗色岩残留包裹体,也显示了其岩浆特征。

如前所述,栖霞超级单体各单元的分布特征,中间的早期单元是一个强穹状定位机制;包括后期单元,具有定向结构的边缘也是强力热气球的膨胀定位机构。

栖霞超单元与野外质体的关系及其同位素大多在2500Ma以上,推测其形成于新太古代中晚期。值得一提的是,超单元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所有金矿区的围岩都有其岩性的痕迹。它也是金的“原始源岩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