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焦炭和钢铁贸易概况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钢铁焦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钢铁和焦炭市场价格处于下行通道,这既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也受钢铁和焦炭行业自身发展的影响。从钢铁和焦炭行业的发展来看,钢铁和焦炭市场的变化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给了中国经济和钢铁、焦炭行业巨大的活力。中国告别贫穷落后,告别粮票、肉票、布票、购书、样板戏,取而代之的是手机、电脑、空调、商品房、私家车、信用卡、博客等高端商品。特别是钢铁行业,从宏观调控,鼓励钢材出口退税,再到征收关税控制钢材出口,发展蓬勃。焦炭出口由过去的15%退税,改为实行配额许可证制度,再改为征收40%的关税,控制生产总量。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告别了钢材计划分配、原材料计划调拨的短缺时代,钢材从进口大国变成净出口大国。钢铁产量相继迈上1.2亿吨、3亿吨、4亿吨的新台阶,达到5亿吨的生产水平。粗钢、生铁和焦炭的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37%、50%和60%。分品种来看,全钢自给率已达108.34%,仅有4个品种不完全自给。通过近几年的兼并重组,我国形成了河北、包钢、武钢、山东、安本、沙钢等六大钢铁集团的发展格局。
从焦炭行业的发展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焦炭产量从4000多万吨增长到占世界焦炭产量的60%,焦炭产量先后跨越1、2亿吨、3亿吨的台阶。焦炭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化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行业的需要。
钢铁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包括美国、日本和巴西在内的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钢铁行业从1.978到1.993年盈利371.8万人民币到900万人民币,然后从1.998到去年盈利1.7亿人民币亏损4亿人民币,特别是2004年以后。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15以来,我国钢铁产量平均增长7.15%,生铁产量增长6.33%,焦炭产量增长4.68%。到2002年,粗钢产量增长了8.22%,生铁产量增长了7.73%,焦炭产量增长了4.89%。从2003年到2007年,粗钢、生铁和焦炭的产量分别增长了265438±0.86%、22.42%和65438±0.62%。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道路。
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十年周期,从1978到1988,发展达到高潮,持续到1990的6月,然后从1990的下半年开始,钢价大幅下降,持续到1998,也就是说从1988到65438。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钢材价格开始上涨,然后在今年下半年大幅下跌。今年9月份全国钢产量增速为6.2%,而2005年钢产量增速为27.2%,6.2%是近28年来最低的一个月。应该说,中国钢铁工业经过大约三个发展阶段,进入了低速平稳发展时期。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与钢铁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钢产量在2004年达到高潮,2005年后出现拐点,并持续到今年。焦炭行业从2006年开始进入拐点,要从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和增速来看未来的发展趋势,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并运用到现在的发展中。
第二,中国钢铁和焦炭行业面临的挑战
从65438+2月2001开始,全球钢铁行业进入了近20年来世界钢铁行业的最低谷。今年6月是国内钢价最高的时期,国际钢市的高潮在7月。8月,国际钢材市场价格在连续上涨11个月后开始下跌。所以,这一轮下跌是全球性的下跌。目前国内钢价的大幅下跌并不是正常的需求下降造成的,而是市场恐慌和不计成本的抛售造成的。焦炭行业的产能也在今年6月达到高潮,现在焦炭产量也大幅减少。从目前来看,煤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焦炭价格还有一定的下跌空间。
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的钢铁企业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减产。据世界钢铁协会统计,2008年9月粗钢产量下降3.2%,今年8月下降3.7%,为2002年以来首次同比下降,其中中国下降70%,美国下降9.3%,乌克兰下降22.6%,南非下降7.4%,巴西下降4.2%,俄罗斯下降2.5%。上周,美国钢厂产能利用率降至四年来最低,日本钢厂也计划开始减产。
2003年以来,全球经济保持高增长,但与此同时,能源资源和全球贸易失衡问题凸显,影响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钢铁和焦炭消费需求放缓。当前国际市场的变化是各种情况的叠加,金融危机的恐慌放大了萎缩的市场需求。美元的持续贬值,美国的次贷危机,能源资源和粮食导致的全球通货膨胀,房地产下跌,股市暴跌,甚至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恐慌对经济的猛烈冲击进一步放大了对钢铁和焦炭需求的萎缩。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经过平稳较快增长,投资增速加快,出口增加,居民消费高。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有了应对严峻挑战的巨大经济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积累了多年实施宏观调控经济的措施和经验;有654.38+0.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东中西部差距大、发展潜力大,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势头强劲;我国钢铁产品需求潜力巨大;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还远没有到位,还处于加快建设和高增长时期。但钢铁和焦炭企业应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调整发展战略。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依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