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起源于何时?
关键词:空军早期航空兵飞虎队成立空军顾问学校
中国飞行之父——冯如
冯如,原名冯九如,出生于广东恩平县,家境贫寒。12岁时,他随亲戚去旧金山工作学习。18岁时,他开始在纽约学习机械制造。23岁时,他已经是一个知名的机器动力制造商。在当地华侨的赞助下,冯如24岁就在美国奥克兰成立了飞机厂,也就是1907。
1909年9月,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上蓝天,在美国引起轰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它被称为“东方莱特”,书写了中国飞往史光辉的第一页。
1911年,冯如成功研制出性能良好的新机,试飞取得圆满成功。同年,他谢绝了美国多方邀请,实现了“飞机造不出来绝不回国”的誓言。他带着助手和飞机回国,准备发展民航业,报效国家。不幸的是,1912年,在广州唐嫣举行航展时,冯如急于爬升,导致飞机失速坠地,造成人员受伤。虽经医院抢救,仍被宣布死亡,时年29岁。弥留之际,他仍鼓励助手:“我死后,不要让你失去进取精神。”
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飞机制造商、航空飞行员和民用航空的奠基人。他死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葬于黄花岗,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飞行之父”
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
国父孙中山先生曾预见到飞机和空军在中国的重要性,曾说:“飞机一物,自然有利于行军”;1915年,日本中国革命党航空学校指出“飞机将是未来战争的决定性武器”,大力倡导“航空救国”。而中国空军的成立,却在路的蓝缕中,好不容易聚成了点点滴滴,渐渐成了沧海。
清末孙中山先生在海外为革命筹款时,当地华侨赠送了两架奥地利制造的埃里克飞机。华侨希望飞机能用于革命行动,但当飞机抵达中国南苑时,武昌起义已经成功。
中华民国政府于191110在南京成立,李副总统对这两架飞机印象深刻。后来在1913年,政府从法国购买了12 G-3双翼教练机,并聘请了两名法国飞行教员在中国创办了南苑航校。
(左)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在1927成功独自从纽约飞到巴黎,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不间断的跨大西洋飞行。战争中的中国空军
1923年,苏联派代表到上海与开国元勋会谈,并承诺协助中华民国政府建立一支优秀的陆军和空军。次年,俄罗斯飞行教官抵达广州。同年,广州航校成立,从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首届毕业生中选拔王树明等8名学员进入航校受训。此时,航校仍隶属于军队。甲午战争爆发,日俄关系缓和后,俄国顾问团撤回俄国,但也为中国造就了不少人才。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1928年6月,蒋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开办航空班,暂时中止南苑航空学校的校务。当时爱国华侨踊跃捐款,购买了26架教练机,用于新成立的南京航空学校的训练。1931 4月,南京航校迁至杭州笕桥。9月1932,1日,南京航空学校扩建,更名为“中央航空学校”,蒋中正任首任校长,格言“我把我们教育的成败,看作中国革命的最后成败”。这也是空军军校“九·一”庆典的由来。
(左)机长高志航被誉为“空军战神”。
在中国空军成立前后,他得到了许多外国飞行员的帮助,包括查尔斯·林德伯格,他独自完成了飞越大西洋的开创性工作。林白夫妇于9月19319日(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共同驾驶一架洛克希德公司制造的天狼星水上飞机,沿着海岸线一路飞往南京莫愁湖。他们本想展开访问,却因为日本军阀发动侵华战争,看到长江发洪水,人民生活困难。林白夫妇取消了预定的活动,自愿参加。
美国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以1927成功地独自从纽约飞到巴黎,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不间断的跨大西洋飞行。
1932年“12月28日”淞沪战役后,由于甲午战争,空军大部分战力丧失,国民政府聘请美国陆军退役少校邱立德,招募23名飞行顾问和机械顾问,帮助建立现代化空军。这支美国顾问团到杭州笕桥的中央航校后,帮助培养国军飞行员,并制定了五年航空发展规划,对隶属陆军的航空队进行了大幅度改革,重建了战斗力,于是正式成为一个独立军种——1937年的中华民国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