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从江东入蜀战略,实施起来有多难?

建安二十年(215),刘备如愿入蜀,摆脱羁绊,为其称王奠定了基础。按照当初的约定,刘备取得益州后,需要将借来的荆州归还江东。话虽如此,鉴于荆州优越的战略地位,怎会轻易出卖荆州呢?于是孙权生气了,说:“你敢用欺骗的手段行骗!”

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孙权其实深知刘备的“狡猾”。但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亲自派人去攻占益州,而是答应刘备去呢?要知道,周瑜称刘备为“猛将”,称张观为“熊虎将军”。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军事集团一旦成长起来,必将给江东带来巨大的损失。

至于攻蜀之计,江东其实早有打算,见于《三国志·周瑜传》:“乞奋力进蜀,胜蜀并张鲁,留固守其地,以助马超。于与将军还在襄阳互通演习,北方亦可作计。”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个计划,我们会发现,孙权如果亲自进攻蜀国,将面临五大问题。

第一,周瑜刚刚去世,江东缺少一个能独挡一面的将军。鲁肃精于谋略,一生从未参加过军事行动。甘宁是益州人,颇有野心。孙权担心他一去不复返。像吕蒙这样的将军刚刚出现,需要磨练。可见,缺少一个攻蜀大将是孙权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是江东水师众多,缺乏一定数量的精锐步兵和骑兵。孙权四次进攻江淮重镇合肥,均以失败告终。一方面,确实孙权只擅长防守,短于进攻;另一方面,也是江东步兵和骑兵不足,难以适应平原作战。平原尚且如此,何况崎岖的蜀地。

第三,孙权攻蜀后,一直在谋划益州的北是怎么回事?《三国志·鲁肃传》说:孙权意欲进益州,故向刘备求教。

后者却回报,如下:“备张为宗室,望倚仗英气,整顿汉室。如今张得罪了左右,他怕了。他愿意扩大贷款。”很明显,这是刘备冠冕堂皇的举动。但也正因为如此,刘备在江东的时候也生出了谋利的打算。一旦孙权攻蜀,看似虎视眈眈的刘备集团可能马上成为潜在威胁。

第四,远在北方的曹操虎视眈眈。从《三国志》和《武帝纪》中可以看出,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加强了对江东的监督和镇压政策。建安十四年(209)、十八年(213)、二十二年(217),曹操曾经在江东作战。如果孙权出兵攻益州,势必会从江陵地区防线抽调精锐。如果曹操此时出击,孙权怎么办?

第五,当时的益州、汉中不易打下。一方面,孙权在益州并不具备一定的政治和个人基础。如果他贸然出击,他将是一个无名之师。你有没有注意到,刘备入蜀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在一些东周士绅的支持下,敢于对益州发动进攻。

另一方面,刘章也很强硬。益州虽无大将,但有李延、黄权、高培、杨怀等。所有人都有各自的职责来抵御外敌。据《三国志·刘章传》记载,刘备于建安十九年(214)来到成都城下。即便如此,刘璋对军民还是相当忠诚的:“城中尚有精兵三万,百姓誓死奋战。”如果不是刘璋投降,刘备拿下益州将是灾难性的。而孙权要派人攻益州,且不说一路逆流而上,一波三折;就算入蜀,恐怕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返了。”

基于以上五点,孙权最终放弃了周瑜临死前去蜀国的打算,转而把这块“硬骨头”交给刘备去“啃”。孙权此举,一部分是无奈的妥协,一部分是腹黑。

既然江东很难攻下益州,不如让刘备集团进攻。第一,刘备集团即使拿下益州,也会有不小的损失,从而削弱这种威胁的潜在影响力。其次,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曹操已经掌握了汉中的指挥权,随时准备攻占。于是乎,曹和刘就为争夺益州或汉中而战。隔岸观火是江东最擅长的。

另外,孙权把刘备送走,他当然不怕他不还荆州。刘备入蜀后,和关羽经常在长江两岸对峙。似乎下一刻就要爆发一场战争。“为既定益州,权为长沙、零、桂,不承旨,权遣吕蒙领进取。我一听,回了警,发了羽毛,为三郡而战。”很明显,刘备入蜀后,孙权就在谋划夺回荆州。这样看来,他后来选择和曹操联手杀关羽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