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消失时的欣赏。

当晚霞消失的时候

这部中篇小说情节不复杂,结构简单,但思想极其丰富。虽然主人公李和南山是两个年轻人,但小说不仅描述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还描述了他们痛苦的精神历程。他们不仅写出了自己纯真而稍纵即逝的爱情,也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社会、历史乃至人类文明史的理解。

多重背景

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描述中,小说为他们提供了多重背景:

一个是与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的家庭背景。对李来说,他的父亲是一位重要的高级将领,家庭意味着幸福、荣耀和骄傲。对于南山来说,她的父母都生活在国外,她的祖父是一位有过那种经历的国民党将军。所以她的家庭给她带来了很多自卑和屈辱,成为了她心灵上的负担。

二是具体的社会环境,也就是主角生活的时代。“文革”、“上山下乡”,东奔西跑,一波三折,李和南山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这种环境对造反、参军、提拔干部的李来说是温暖而充满阳光的,但对南山来说,却意味着毁灭和压抑。

第三是宗教背景。南山有《圣经》和《耶和华》,李有那位博学多才的长者。正是对多重背景下人物命运、情感历程、精神世界的多角度展现,才使得这部中篇小说真正具有了“更大的思想深度和自觉的历史内容”。

人物形象

它涉及的问题发人深省,发人深省,尤其是在小说问世的80年代初。沉重地压在南山幼小心灵上的痛苦和悲伤,揭露了封建“血统论”的罪恶,那个疯狂时代的残酷。李的傲慢一度引起人们对青春命运和价值的思考。他曾经让南山兴奋,后来又让南山失望。他一方面被狂热的时代所愚弄,一方面自身性格也有缺点。

李聚兴和褚宣武两位高级将领,分别属于两个敌对的政治阵营,但他们的深厚修养和崇高道德却是一致的。结合波希宁船长对中国人自然禀赋的赞美,这两个形象体现了对超越政治情境、永远具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的肯定。小说中对南山信仰主的描写和对长者的刻画,并不是简单的肯定宗教信仰,而是将宗教世俗化。因为信主的南山并没有成为基督徒,而是把主当成了“正义”的化身。她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她欣赏“中国人自信豁达的生死态度”。作为一个僧人,长老也把宗教抽象为一个字——“善”。总之,这部小说不仅为人们认识和塑造自己提供了许多启示,也为人们认识和评价历史提供了另一种尺度——一种不同于一般政治评价或单纯区分好坏的价值尺度。

艺术方面

这部小说不仅以其丰富和深刻吸引着人们,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独特的魅力。

从结构上看,小说的结构简洁,具有象征意义。小说只描写了李与南山的四次相遇。因为时空的不同,每一次相遇都有不同的意义。

四个部分的标题分别是:“春”、“夏”、“冬”、“秋”。这个标题不仅给小说带来了诗意的自然气息,还有些寓意:“春”是纯洁和美好的隐喻;“夏”意味着狂热和迷茫,“冬”意味着艰辛和悲伤,“秋”意味着生命的成熟。每一个标题都与那一部分的内容深度一致。

在风格上,小说成功地将哲学思考与感伤忧郁的情绪统一起来。小说探讨了生命的价值、宗教与科学艺术的关系、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禀赋等深刻的问题。,但是这个讨论非常符合那些有特色的讨论者的身份。这一描述赋予这部小说以哲理性。

小说的感伤意境是从“夕阳消失的时候”这个话题开始的,这本身就是一幅感伤的风景画。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有一定的悲剧性:纯洁的少女南山在孤独、自卑和痛苦中向主求助;在那个春天的早晨,她对18岁的李有过一段纯洁的爱情,但这段爱情逝去了。李十五年来一直珍藏着一个女孩在春天的早晨借给他的那本书,并将永远珍藏着。褚宣武从一个将军到老家种田;这些都让作品带有淡淡的感伤色彩。李对春梦的描写,对泰山上云海和晚霞的描写,都非常生动,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