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电影欣赏1949
《澳门1949》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珠海市电影艺术家协会联合出品。影片以1949年我党地下工作者成功反抗国民党美国登陆舰“联荣”号并在澳门内港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再现了“联荣”号官兵精神状态和坚决反抗的场景。情节真实感人,故事惊险曲折,叙事凝重,情节细腻,讴歌了我党爱国统一战线的胜利。可想而知,这部主题电影是在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上映的。
非常荣幸。最近受邀参加澳门1949在珠海的盛大首映式。本片脱胎于珠海本土影像社区原创剧本,改编自联荣号船长关在澳门内港叛变投降并升起五星红旗的真实故事。珠海电影节死了两届,曾经的电影热土珠海已经没什么精彩的了。澳门1949能在澳门回归十周年之际与公众见面,实属幸事。一墙之隔的珠海和澳门电影人的尝试性合作,也为中国电影的合拍片市场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地域为纽带,以文化为脉络,以形象为载体的合作拍片方式,相对于大规模的商业运作和宣传,具有更贴近观众和市民的优势。在这里,票房成了第二,电影本身成了只能关注的点。
三分钟的视频展提出了跨区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珠海的前辈们率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傅明董事长对于本土影视快速发展的决心可见一斑。
现在,每当我翻看各种法律、古迹、记载,就会发现我们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被皇帝、将军、才子、美女吹捧的所谓“英雄史”。纵观中国浩瀚的历史,只有一些伟人的名字和头衔闪现过。这些符号所书写的历史,构成了我们长久以来所能看到的“正史”。司机和卖浆人的流动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大部分瞬间里挥之不去,在夹缝中挣扎着露出自己的气息。小人物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难见到的。我们通常称之为“野史”,与所谓的“正史”相对。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历史不是由个别英雄创造的,而是由千百万千千普通民众书写的。在集体无意识的时代,个体故事的个性化表达被淹没在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中,所以鲁迅痛斥历史是“吃人”,这就暗示了整部历史书,除了几个熟悉的名字,再也看不到普通人了。总的来说,中国人热衷于“功成万骨枯”的白日梦,崇拜巨人肩膀上的人间风光,而恰恰忽略了英雄们赖以成就或一举功成身退的“骨头”和“肩膀”。在当今文坛,仍有许多学者继续为所谓的“正史”翻案,立碑,为英雄或英雄立传。讴歌历史“鬼”与“丑”的写作风格,在于它直接扭曲了写作的文化原则,还原“人性化”与“大众化”历史的责任落到了少数有良知有识之士的手中。
历史是时尚的答案,历史不是会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的真实面目是由个体“小我”组成的“大我”。《澳门1949》这部电影,已经不能简单地看成一部电影了。导演所写的故事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建国前后的一段历史横断面。其中,跳出来的角色给观众带来的远非之前看电影所获得的“脸谱化”、“具象化”的感觉。导演包复明试图还原历史中关的本来面目,绝不是一种“假天空”,一种意义的拼贴。关的副将关面对邱的步步紧逼和家国荣辱的抉择,也表现出恐惧和动摇。在剥离了曾经是英雄典范的“高大全”之后,角色的塑造已经渗透了世俗欲望、家国情怀等普通人的情感,甚至可以看到隐藏的懦弱。但这丝毫无损关的形象。关的扮演者不愧是老戏骨,深刻演绎了他在历史转盘上的紧要关头不得不做出的必然而自然的决定。更别说真实的关了,我已经被影片中的廉荣队长对他的家人、士兵和国家的真诚所感动。这是凡人面对时代大势所能延伸出的最大力量。哪怕在历史上只存在一瞬间,也可以称之为英雄。
澳门1949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式。这部电影决心摆脱个人作为“英雄”的光环,这是值得称赞的。所有发生在莲蓉上的斗争、角力、阴谋、诡计,就像前阵子被炒热的“风”,是一场斗米之地的你死我活的斗争。谍战、动作等元素的叠加,也烹煮出了一幅个人与家国、立场与正义、思想与行动的壮丽群像。与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不同的是,《澳门1949》中的人物肖像着重表现了从平庸懦弱到迸发的人格决心。关的成长就像一部血腥漫画中主角的成长过程。不断升级、打怪兽、拿起装备、通关的过程,是一部内外环境艰苦奋斗的历史,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求自由的非典型妥协。在上帝第三视角的窥淫中,观众中的眼睛在影像中磨出了同一个平面,将真实的历史、影片中的历史、观众心理的历史融合成一部与个人观影体验绝对相关的史诗。《澳门1949》的意义不在于它宏大的场面、唯美的画面、帅气的主角,而在于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鲜为人知的“个人”历史,让人渴望观看和聆听以这种形象书写的“野史”。
莲蓉关出土于澳门1949。所以我们知道他们的故事。除了这些,“正史”下还隐藏着多少真实的历史?在我看来,人写的历史就是大写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