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昌镇的历史沿革

3000多年前,一支疲惫的队伍从松茂高原跋涉到川西平原。他们沿着松茂古道,越过九峰山,来到海窝子河谷,再沿着天蓬门,穿过丰乐、桂花、清兴的浅山,来到了沃野的唐昌。

春秋战国时期,强秦派张仪和司马错率军进入蜀国,消灭了“开明”的王朝。为了对付开明王朝的残余势力,秦大量移民迁入蜀,公元前310年冬开始修建成都和运城。邳城周惠七里,高六尺。蜀国丰富的生产为后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秦朝以秦人作为蜀国的守卫者,掌握政权。秦朝对已经灭绝的“开明”政权采取绥靖政策,先后分封蜀王后裔为蜀侯。然而,蜀王的后裔不愿意投降,武装叛乱时有发生。在秦惠王统治时期,蜀后郭彤和秦赵翔分别于第六年(301)和第二十二年(285)被反秦的武装叛乱所灭。这种不稳定一直持续到汉初。

汉朝对蜀国的祖先仍然采取绥靖政策,这一点从汉朝派著名文学家、资产阶级的王宝到唐昌等地祭祀金马、碧鸡就可以看出端倪。王保子元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与东晓赋有着世代相传的关系。汉代蜀地交通如此不发达,以至于到了唐代,李白还在感叹“蜀道难逢艳阳天”,王对唐昌赞誉有加,沿着人工运河追溯到全世界。

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和河流充满了像鱼和乌龟这样的水生生物。他们欣喜若狂,已经在唐昌,也就是古蜀先民那里过上了安逸的生活。经过蚕丛、鱼凫、杜预时代,逐渐由渔猎转向农耕。杜宇的宗教人士说,“田在山中”,唐昌肥沃的土地发展了农耕文化。

因此,早在3000多年前,古蜀人就在杜聿朝从松茂高原进入了唐昌地区,唐昌肥沃的土地和优良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了从渔猎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过渡。

唐朝宜丰二年(公元677年),唐昌正式建县,原名唐昌郡,意为唐朝的昌盛。唐代唐昌经济生活中的“草市”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记载的。唐朝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唐昌县已有集镇雏形,生产发展,出现了繁荣景象。

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唐昌改名崇宁县。

到了元朝,赤露没有花时间担任崇宁县令,正式修建城墙。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岳尊被任命为崇宁郡王。所以城墙都是加冕封顶,街道也不歪斜,以体现王者的大气。

1958年,崇宁撤县。近年来,日本学者将唐昌和Xi安作为唐代文化现象的遗存进行研究。

自古以来,钟灵人才辈出,历史文化遗迹众多。

两千年前,汉代著名的隐逸哲学家闫俊平在这里读书写字。衡山的闫俊平墓依然存在。小南街君平有一条卖占卜的街。

1000年前,宋代僧人武莺·克勤在此诞生。将禅解释为文字禅,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迄今为止,日本二十四家禅宗中有二十家属于武元禅宗。

500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朱岳尊曾驻扎于此,封崇宁王。

100年前,唐昌还是连接成都和阿坝藏区的主要水路。在辛亥革命和护路运动期间,同盟会、老年学会等组织的重要人物经常聚集在这里。

五十年前,新建的灌溉公路从唐昌以南七公里的安得穿过时,就注定了唐昌的衰落,昔日的喧嚣归于沉寂。昔日商贾云集,富庶一方的唐昌撤县建镇,渐渐消失在历史深处。

唐昌厚重的历史,体现在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唐昌历史上文人众多,如西汉著名哲学家、南宋著名学者张悟、南宋禅宗领袖克勤、明代郡王朱岳尊、清代六位院士蔡、罗,都是这一千多年人文历史中的明珠。

在建县1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昌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其多样性。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与佛道相互包容互补。丰富的制作为唐昌地区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敬味”、“爱辣”的饮食习惯使当地名厨辈出。凉菜的口味很多,红油、麻辣、椒麻、芥末、蒜泥、糖醋、姜汁等等。唐昌的建筑精美也是罕见的。比如现存的梁家大院,就是川西少有的典型建筑。唐昌的历史文化中有一种令人敬畏的传统,那就是它的进取精神。在清代戊戌变法的潮流中,崇宁籍陪审员吴麟参加了北京的公车上书,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清光绪年间,崇宁人士朱二九领导的起义,动摇了清统治者在川西的统治。在1911的辛亥革命中,以杨精忠、刘永杰为代表的川西地区革命派在结束君主专制、创建民主共和国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26年,匡继勋将军驻崇宁县。在崇宁县时,人称“小瑞金”。崇宁县地下党蓬勃发展,革命浪潮迅速掀起。在1949五·九起义和1950二·二五起义期间,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与其他同志浴血奋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历史遗迹遍布唐昌镇,被誉为川西平原最具影响力的寺庙——黑乐寺、玉皇楼、文庙等七宫八庙,崇宁老城墙,深厚的翰林书院,东汉群,典型的保存完好的川西名楼梁家大院,解放前的居所,会馆遗址,抗日战争时期保存的历史革命遗迹,无不诉说着唐昌的悠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