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通过各种方法做好课前“热身”。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刚下课,学生思维没有变化,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一段幽默的话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然而我感受到了神圣独角兽的和谐心跳”的情境一旦出现在课堂上,就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课前两三分钟是一节课的热身时间,可以给学生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式朗读、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等。
二、用有创意的文字介绍营造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兴趣。有经验的老师非常重视指导课。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时因地而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
1,名诗名句入门。伟大的中国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和词人,他们留下了浩瀚的名句海洋。恰当、自然地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名句,引导课文学习,可以收到各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来教辛弃疾的《永远的快乐?以京口顾北馆为例。我拿陆游的《悲愤书》(年轻时就知道天下难容,中原看起来像北方的气山。楼里一夜雪,铁马里秋风散。塞在长城上,许下空洞的诺言,镜中的鬓角早已褪色。出道之时,可以说真名,但不能争一千年。)作为引语,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渴望失地却无法施展抱负的爱国热情,以此来欣赏《永不满足的音乐?京口顾北馆怀旧造成的情况。
2.悬念是由疑惑引起的。古人说“学从思开始,思从疑开始”。对知识的渴求往往是由怀疑引起的。因此,对于记叙文或故事性强、条理清晰的议论文,可以尽量设疑、设问、制造悬念。比如在教《像山一样思考》的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请给一个学生讲一讲他对狼的印象?(学生:奸诈狡猾。)那么,你能杀死狼群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研究一下这篇文章,看看课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这种导语的好处是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以讲故事为线索。有些小说往往是从课文中摘录下来作为学习课文。课堂上以所选课文为中心,结合上下文系统讲解情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比如,讲授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在一节课之前系统地介绍前五章的情节,让学生认识到文本在小说中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使用多媒体引入新课。语文课,可以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图片,用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授高建群的《在西方的地平线》时,我先展示了一些西方日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自然风光的特点,然后说:“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遗迹?”。这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对历史遗迹的思考”的分析,也使学生快速进入了一个具体的教学情境。
第三,控制课堂过程,注重课堂规范。课堂调控一般包括过程节奏的控制、气氛的适当调节和学生注意力的调节。1,调节课堂气氛。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创造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参与、相互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尽可能缩小与学生的空间距离,最大限度地与每个学生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要善于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不要轻易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做出负面评价。与其高高在上,不如亲近学生,尊重学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应采用友好的教学态度、温和的语言、巧妙的方法,营造轻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促使其思考。教师要对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充满热情,用赞许和微笑来表示对学生的信任,从而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握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程的教学。因此,新课的讲解要求教师通过简洁的句子准确把握重点部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明确重点,让学生顿悟,不给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首先,我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尝试自主探索新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或者引导学生重新探索,找到结论,开发智力。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不仅获得书本知识,而且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受到熏陶。教师也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充满兴趣。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认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老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对问题时要鼓励;出现错误时,要给予指导;当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促进学生成功,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习落后,有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同学,需要鼓励。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留给他们,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学习的热情。但这种鼓励最好是无规律的,看似偶然的。在一些活动中,你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其他团队成员会带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比如表演一个课本剧,老师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不能让一部分学生“被遗忘”。
第四,耽误了课后的乐趣。随着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应注意引导,意思要含蓄,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比如鲁迅的《祝福》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后写一篇祥林嫂的生平简历,或者想象一下,如果祥林嫂生活在21世纪,她可以重新设计自己的命运,课后在课堂上交流,看谁写得生动。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在课外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首先,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永远保持学习的欲望。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学习与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4%的小学生上学是因为喜欢学习。学生有许多兴趣和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下棋,唱歌跳舞,阅读课外书籍和报纸,看电视…但他们不喜欢阅读。原因之一是学业负担重。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老师们想尽办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数量提高作业难度,占用其他学科的时间“查漏补缺”;白天需要早起摸黑背课文,还要没日没夜的写作文...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失去了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心灵早已被沉重的学业负面压力所迷惑,早已厌倦了这种读书方式。他们有什么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我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精讲细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课业负担减轻,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有益活动,觉得学习不像做苦力那么不堪。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习兴趣逐渐被激发。
其次,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课外活动通常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场所。他们的优点是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学生对一项活动产生兴趣后,就会有一种驱动力驱使他努力参与,直到满意为止。因此,我结合教学实践,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引导开展各种兴趣活动:
①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结合学习内容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单词接龙、成语游戏写作比赛、猜谜语等。比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情感朗诵,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朗诵给大家听。
②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泛读中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确定主题,开展阅读活动,如以“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础书目,分组进行阅读评价。
(3)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机会。创建班级黑板报。学生三五成群,你写稿我排版。很有意思。这种自由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发展语文能力的舞台。
(4)举办辩论赛,让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碰撞中迸发,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增强。比如“中学生该不该早恋”的辩论。因此,有人称课外活动为第二课堂。其实很多语文学习的成果都是在第二课堂取得的。
再次,搞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施展语文才华。
实施语文教育不仅是教师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学会为语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关注社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语文课从课堂走向课外,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具体方法如下:
1.社会调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街道、工厂、农村进行调查采访,然后撰写调查文章。
2.环境调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部分学生考察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环境,举办征文比赛,让学生谈谈对环境问题的看法,表达对理想环境的憧憬。
3.名胜古迹考察:带领学生探索古老的揽胜,记录观察所得,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怀,又能在欣赏中探索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和人生话题。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社会知识,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简而言之,生命的延长等于语文学习的延长。只要我们关注生活,处处关注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成生活和生存的一部分,成为愉悦心灵、提高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由之路和过程,他们一定会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非凡的快乐,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