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你去部队慰问的感受。
这是央视3套《电视诗词散文》栏目主任芦海宁的一篇动情的文章,我看了之后被它感动了。希望这个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的特别节目能对您有所帮助。
特别爱特别的你:铁军!
——写于七集电视散文集《铁军》播出后
在铁军面前我能说什么?只有谦卑,谦卑,再谦卑!
150个日夜,近1,000分钟拍摄素材,62个面试官...汇成一部210分钟的作品──《铁军》,播出一个半月。
然而,还不够!这一切都不够!!在铁军部队,仅凭这些数字是不可能记录他们的。正如这个系列的编剧胡世宗老师所说,“这支军队的英雄事迹太多了,你根本看不完。”
是的,210分钟对于一支有着82年辉煌历史的英雄军队来说,显然太微不足道了。所以,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只有210分钟!只有45天!只有14播放!如何在这14的机会中让全国观众了解铁军?怎样才能让心爱的铁军在镜头里展现出他们最精彩,最动人,最美好的一面?后期制作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对白,每一首歌,每一个音效,都会牵动我的每一根神经。仔细看着作品在指尖成形,在屏幕上闪现,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情感,就像孕育了新的生命一样幸福和欣慰。但更多的时候,伴随着熟悉的主题曲《铁军之魂》,是在热泪盈眶中,情不自禁地留下几段铁军的感人回忆。作曲家李伟的一句话让我深有同感:“我不是被自己的作品感动,而是被军人感动。”
走在铁军的军营里,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敬畏!坐在战士身边,和他们交谈,会有一种体验,那就是:纯粹而简单!营房是那么的整齐划一,但是营房的主人却在这个空间里书写着自己精彩的人生。我喜欢读他们的眼神,那么清澈锐利,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们也是那么坚定;我喜欢看他们的笑容,那么灿烂,哪怕是微微的细微,也会透射出阳光的光芒;我喜欢听他们的声音,声音大到就算他们把嗓子喊出来,也会听到他们胸中最豪迈的歌声!还有,当我撩起军装的时候,我轻轻的抚摸他们的肌肤。啊,那是什么皮肤?!汗渍,盐粒,疤痕,还有鲜艳的黑红色。“粗糙”不足以形容这个已经一层一层剥落的年轻身体,但我从他们身上尝到了汗水的味道,盐粒的意义,伤疤的价值。当时我相信我的心情和他们肩上的重任一样沉重!
铁军的生活超乎我的想象,但战士们却在这简单而苦涩的生活中寻找诗意和快乐。采访诗人剑桥时,她给我讲了一个关于“太阳花”的故事。一开始我以为她说的是向日葵,后来才知道其实是一种无名的小花,可以在阳光下遍地开花。士兵们喜欢它,所以给它取名为“向日葵”。扫地的时候不敢碰花,每次都会轻轻扫过。啊,向日葵!我的士兵和兄弟们,你们的心不就是向日葵吗?
在部队驻扎的一个简陋的营房里,挂在墙上的一把吉他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的主人是廖宏,一个皮肤黝黑、眼睛诚实的年轻人。问他会不会弹,士兵一开始笑得很羞涩,过了好久才轻声说:“我刚学了几天,不会弹音乐,就是为了课间的时候缓解大家的无聊,所以我才这么‘拔’。”然而,这些单音符奏出的“音乐”,却是远离喧嚣城市的山野最美妙悦耳的声音。战友们会随着他的琴声哼唱,用含蓄却饱满的声音,唱出他们的当兵梦,他们的青春生活,他们的纯真忠诚!
采访时间很短,但采访的铁军铁军给我带来了终生难忘的印象。至今,我仍含泪写下他们的事迹。
那是在去枪击的路上。车子驶出师营没多久,我经过一个嘈杂的街角。我突然在同事康保平的眼里发现了一丝焦虑。我当时很疑惑,顺着他的视线回头,只看到一个苍老的身影在熙熙攘攘的路边徘徊犹豫。“那是我妈妈。她不能过马路。”康主任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吐出这句话。"靠边停车,扶她过马路。"但是,他拒绝了我的建议,说“不要耽误拍摄”。车终于没有停下来。我再一次转身,漂泊的身影越来越模糊,而我焦虑的眼神却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后来才知道老两口是从湖北老家去洛阳探亲的。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儿子回家吃顿热饭,喝顿热汤。然而几个月过去了,近在咫尺的儿子却忙于工作,一直没能如愿以偿。
这种事情在你我身边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不仅是康局长,还有、、王,甚至是驻扎在铁军部队的各级军事领导,都为了自己的工作,远离自己的亲人和故土...现实中的一幕幕让人刻骨铭心,念念不忘。每当我坐在他们旁边,看着他们的脸,握着他们的手,听他们心平气和地谈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心里总会涌起阵阵苦涩。他们不止一次告诉我:在军队里,这再正常不过了。面对这样的解脱,我无言以对。但心里还是有个声音在喊:这就是我们和平年代的军人!因为这样的小举动,我更加感受到你的可爱和你的伟大!我想说,你们是一群平凡的英雄,却写出了很多不平凡的经历!
铁军采访我的那几天,我看到了同事和报社记者忙碌的身影。从他们身边经过的那一刻,我由衷地为铁军感到高兴、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也庆幸自己是一名电视工作者,因为我可以用手中最美的镜头记录他们,用最诗意的语言讴歌他们,用最美的歌声赞美他们!
是的,他们配得上这份赞美和这份悼词。和平年代的军人,承受了太多鲜为人知的人生磨难。他们习惯了默默做好自己的事,做到最好;他们尊重自己的职业,捍卫自己的使命;他们的精神与世界和谐,他们的勇气与世界和谐。所以他们经常讲“奉献”,把“价值”放在心里。在那些饱经风霜的脸上,我能看到沧桑留下的斑驳痕迹,却读不到丝毫的懦弱、遗憾或抱怨。他们的肝肠温润如春风,精神清澈如秋水,品格细腻如玉——徐洪刚挺身而出,舍身救人;曹圣文勇当先锋,为国争光;陈永龙铁了心投向了党,死而无憾...仔细想想,这还是一个烈火锻造、如履薄冰的年轻生命!于是,司令员豪迈的话语亲自点了“小虎队班”,政委谆谆嘱托“多留心多思考”,老师含泪送走老兵,师政委“住三顶帐篷”体验生活...这些生动的场景和真实的故事,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将军与士兵的对话,上下级的共存,士兵以军人的方式传达着意志和士兵的意志。正因为有这一炉铁水,才能锻造出如此知名且胜券在握的团队;正是因为这一腔铁血,钢铁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走在铁军的军营里,你也会发现很多独特的风景。铁军不怕困难,鼓励自己“铁军面前没有困难,困难面前有安铁军”──1998年抗洪,1999年阅兵,漯河抢险...他们打的每一场硬仗,都可以用“漂亮”来形容;铁军不缺荣誉,但他们不骄不躁,他们经常自我批评、自我批判——“铁拳-2004”和“和平使命-2005”两次重大涉外军事演习越成功,他们越清醒地自下而上地寻找“失败”;铁军军中不乏魅力。大学毕业生可以放弃优越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抛弃普通人去参军,脚踏实地,甘当铁军战士。采访大学生士兵陈时,他的脸上写满了自豪,不是因为他的计算机学士学位,而是因为他成为了铁军的一员!他说,“我大学毕业还能当兵,这是我同学想到但没有勇气去做的,但我来了。”那一刻,这句话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一种敬意从心底升到了顶峰。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他还和班长曹等战士结成了“帮扶对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是的,这是一个年轻人的团队,这是一个智慧很高的群体。他们的血液里一点一滴渗透着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同时,他们继承了军人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陈说铁军是“民族的脊梁”,高洪波夸铁军有“红色基因”,感叹“撼山易撼铁军难”,也不无道理。
踏入这支军队,将军流泪了,诗人流泪了,作家流泪了,歌手流泪了,只有那些流汗流血的军人没有流泪!因为他们是“铁军”,时刻处于四级以上战备状态,也就是说如果发生战争或突发事件,他们可以在三天内让所有人员到位备战,而不需要其他部队的补充。正因为他们是“铁军”,40分钟的单兵强化训练、5公里的越野训练、7个小时的军泳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就因为他们是“铁军”,在连续排列的火红钢圈上,士兵们在空中跃起,鱼贯而过,然后陷入泥潭,迅速爬起来,再爬到移动的油罐车下面。熊熊燃烧的火焰,泥泞的地面,滚滚的铁轨,仿佛视而不见,永远保持着冲上去再冲上去的决心和信念!这一幕太惊心动魄了,然而,这一幕中不断闪现的矫健敏捷的身姿,会让我的眼睛模糊不清。再看这组数据:“和平使命-2005”演习前夕,一个60人的连队一天搬运沙袋5000多个,平均每人不少于83个;68辆车,544股铁丝,全部在一个小时内切断完成设备卸载,但22名党员只用了不到30分钟...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铁军战士面前成了事实!“观非明即好,可观其明;不是勇者胜,而是勇者胜。”这,我想,是形容铁军最恰当的方式。
去铁军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每次离开,总觉得舍不得离开家,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看铁军的节目时间不长,但每一集结束后,总像喝了一杯香茶,渴望下次再开始。我无法想象“铁军”是否为铁军的辉煌里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铁军情结却在我的生命上无限蔓延。我要把我特别的爱献给铁军,因为他们真的很棒,他们的人生很精彩!我怀念在铁军度过的那些日日夜夜。每个人的喜与悲,欢呼与沉默,微笑与泪水都刻在心里。多少次去了枕边梦心已去,多少次醒来心已不归。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沈阳军区胡世宗先生、北京军区先生、济南军区剑桥先生、王学伦先生、李伟先生、刘先生、孙先生、李建军先生、王伟先生以及所有在本片中给予我很大帮助的老师们。是你们博大无私的爱,是你们浓烈激昂的感情,是“铁军”的成就。换句话说,在这个系列制作的前后,没有你们的全力支持和批评,就没有铁军今天的成就。我想此时此刻我唯一能说的是───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