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看自己,不要自然,不要自割,不要自负。

摘自《老子的心——雪菜道德经第二辑》5

看不到自己,所以要清楚;不证自明,所以显而易见;不自割,有功德;不为自己骄傲,才能成长。

我(现在)看不到自己,所以我理解。圣人从不固执己见,从不以自己的偏见和标准来评判世界,所以他是有真正智慧的。老子在表述圣人时,非常重视“善如水”这一特点。他相信圣人会像水一样,没有自己的形状。如果把它倒进任何一个容器,它都会跟着容器,变成另一边的形状。善如水的智慧在于,没有个人偏见,也没有固执的个人见解,所以无论放在什么容器里,都能像平面镜一样折射出这个世界。相反,如果你有偏见,有固执的个人观点,那就一定有偏见。

“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就会造成方向的混乱,所以每个人的观点就意味着没有观点。同理,如果一个国家有无数种价值标准,就意味着它没有价值标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观点,每个人都在表达和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那么社会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各种意见在争斗,社会就会“不明不白”。如果一个人站得很高,超越了所有的观点,没有自己的偏见,能看清整个世界,看清所有的立场、角度、价值观,他就有了镜子一样的智慧,那么他就是“不见自己,所以知道。”

“不是”就是不自以为是。《尚书·尚书堂专利》中说“隔一方有罪,赐一人”。如果世界各地都有错,责任在我。在一个好的家庭里,如果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大家都会说自己错了,不会觉得别人做错了。圣人也是如此。他不会认为只有他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而且一个圣人总觉得世间的一切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符合正道,一定会给社会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而不是消极负面的影响。

这就是“子贡赎人,鲁兹收牛”的故事所讲的:孔子在世的时候,鲁国有个规矩,如果鲁国人看到被奴役在外国的鲁国人,把他们赎出来放了,鲁国会补偿他们,给他们一定的奖励。子贡,孔子的学生,曾经赎回一个鲁国人,把他送回祖国,但是当鲁国要补偿和奖励他的时候,子贡拒绝了。孔子知道后对子贡说,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必须接受补偿和奖励。如果你拒绝,以后就没人赎回奴隶了。后来,孔子的另一个弟子鲁兹救了一个溺水的人。溺水的人给了他一头牛以示感谢,鲁兹接受了。孔子知道后,高兴地对鲁兹说:就是这样,以后大家都来救人。

在孔子看来,社会影响力高于个人声誉。如果你的行为对社会无益,即使看起来很高尚,也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错误的。相反,如果你的行为对社会有益,即使可能被质疑,也是对的。这就是孔子的价值观。孔子认为,人的言行与社会风气密切相关,所以凡事都要考虑对社会的影响。所以很多时候要学会接受简历。因为这个荣誉不属于你个人,而属于你的行为,你得到的奖励和认可也是为了这个行为,而不是你个人。当你做好事得到奖励的时候,别人就会知道这是对的,非常好,所以以后会有很多人向你学习,做好事。这是孔子的思想。我们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只考虑自己想做什么,总会忽略自己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圣人不会忽略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圣人的思维总是和常人不一样。

我们应该向圣人学习,多想想自己的言行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掌权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与社会风气息息相关,他们对事情的处理往往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选择。所以一定要有基本的智慧和美德,否则很容易因为某个细节处理不当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永远不要自以为是。“不自以为是,就能把自己的思想和所承载的文化发扬光大。”。

“不自割,有功德。”在古代,吹牛叫切割,惩罚性切割。古人认为,自吹自擂,沾沾自喜,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有所为,但不执着于已有所为,是功德。

张亮对刘邦有多重要。很多时候是他在“谋划”,刘邦才能够“千里之外百战百胜”。可以说,没有张亮,就没有汉朝。但是刘邦当了皇帝,准备养他的时候,他婉言谢绝了,我没有功劳,一切都是你自己的福气。谢谢你帮我实现了梦想,让我当了一段时间皇帝的老师。然而,现在我只喜欢修道。说完,他去了修道院。刘邦当了皇帝,很多英雄都被砍了个灰头土脸,张亮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子孙。这就是“不自割,有功德。”不要自吹自擂邀功,永远心存感激,永远觉得别人帮了你,不要觉得自己帮了别人。这是很重要的品德。

“不自满,才能成长。”“自以为是”就是自大,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楚国的霸王很强,能举起千斤重的鼎,带兵打仗总是所向披靡。但他的伟大只是一个人的勇气,他到死都觉得自己是对的,说是上帝毁了他。他太骄傲自负了。他一直认为老子天下第一。这种人不会长久。他的灭亡是这样的。

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入世后觉得自己无能。“避人安逸,入世无能。”这句话太对了,因为它提倡永远不要和别人比,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无能的人,自己什么都不会,这样就不会有敌人,大家都会觉得你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