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鞋业现状

中国制鞋业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制鞋业中,中国制鞋业可谓异军突起。短短十几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国和出口国。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制鞋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趋势。然而,随着全球化距离的缩小和竞争的加剧,制鞋业也应该开始新的思考。

中国有悠久的制鞋历史。鞋类作为中国出口创汇排名前三的商品,占总产量的30%至40%,是鞋类出口量最大的国家,而且也在逐年增加。2003年,中国共出口皮鞋6543.8+0.4亿双,出口额53.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654.38+0%。其中,美国仍是中国皮鞋最大的出口市场,占该产品出口总额的60.6%。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04年6月65438日至9月,中国鞋类出口总量为369729万双,出口总额达到9179429万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0.1%和18.1%。

从产品层面看,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调查,目前我国鞋类出口85%仍为中低档品种,价格较低,一般在10-30美元之间,很多甚至低于10美元。比如2004年9月西班牙“烧鞋”事件中烧毁的鞋子平均单价只有5欧元;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鞋国,中国7200多家制鞋企业形成了广东、福建、温州、成都、重庆五大制鞋生产集散地。东莞及周边地区鞋厂多达2000家。从中国的鞋类生产基地可以看出,厂家盲目扩大生产,很多民营小厂纷纷扩建生产线的现象非常严重。我国鞋的产量仍然比消费量高3到5倍,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目前,我国皮鞋积压已达3亿双。

此外,中国著名的温州鞋业近年来也出现了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目前,温州缺乏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高中级技术人才。去年以来,民工荒的时间跨度和严重程度比往年更加突出。据统计,2004年浙江省劳动力市场需求约为654.38+0.34万人,求职人数约为886.5438+0万人,缺口为45.9万人,占34.25%。高科技人才的缺乏导致许多中小企业入不敷出,没有新品种的开发,一些小型家族企业被迫倒闭。这都是因为近年来制鞋业的快速扩张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的无序竞争。此外,制鞋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较大,高科技人才短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帮助农民的措施,促使许多农民返回土地,导致劳动力供给萎缩。

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出口的鞋子,大部分都是用进口料加工的,大部分都是为中国、台湾省、香港、韩国等一些企业做的。真正属于他们的自主品牌很少,价格也很低。虽然一些国产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达到了中级甚至上水平,但是并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在我国这个年产60亿双鞋的国家,制鞋业还没有一个与国际同行交流鞋类技术、鞋类时尚、鞋类品牌的平台。中国制鞋企业先进的设备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使得很多国际品牌将中国定为自己的名牌鞋加工车间,因此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很少,对行业内的大众咨询和品牌管理知之甚少。中国的制鞋行业需要培养时代的鞋类产品专业买手,更不可能在中国创造出鞋时尚文化。而且出口鞋中高档和自主品牌的比例很小,出口产品多是贴牌生产。例如,中国生产的鞋类产品大多在美国的低档鞋店销售。虽然在美国的中高档鞋店也能找到中国鞋,但价格明显低于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而且中国制造的皮鞋都没有自己的品牌,都是用外国的商标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