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是什么水平?

国务院批准学校为第一批国家重点工程。

1974,11 6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请求支援湘潭大学部分教师和图书的通知》,各高校积极响应,将其作为支援毛主席家乡建设的光荣任务。1975-1978,全国各地来信来访要求移交学校工作的有3000多人。学校从外省抽调了约3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助教和管理干部,省内高校等单位支援了60多名教师和助教。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市、高校积极捐书。北大图书馆提出,如果有两套以上的图书资料,可以赠送一套给湘潭大学。在北大赠送的图书中,有23069册珍贵古籍,如《詹姆斯国王古今图书集》、《四大丛书》等。其中秦王所撰《古今图书集》为清代康熙至雍正时期的铜活字书。全书分6编,32部经典,6117册,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书,也是中国铜活字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全书中国只有6套。中国目前只有大学图书馆拥有完整的古今图书收藏,成为大学的“镇馆之宝”。1975-1978,全国68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学校赠送图书资料和报刊合订本28万余册。学校位于湘潭市西郊,那里曾经是一片黄土高坡。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怀着对毛主席的崇敬,辛勤劳动。盖草棚,住农家乐,是初来湘潭大学教职工的第一堂课。1974-1976创业期间,全校师生搭建了110小屋,面积3000平方米;全校305户500多名教职员工与3个乡镇8个村的36个居民小组的农民呆在一起。每逢周六,学校义务劳动节,黄土坡上人头攒动,欢声雷动。师生们参与平整田径场、室外电影院、修建校园道路、协助邮电部门架设电线电缆、植树绿化。1977,学校建了第一批职工宿舍,全校职工几千个工作日只挑砖扛瓦。1975 9月10日,在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字7周年之际,学校举行了恢复后的首次开学典礼。由于当时教材和课本不足,老师们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没有教材自己写;不用教具自己做;如果没有实验室,自己组织。虽然教职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但都不做职责之外的事情,互相理解,互相照顾,感情深厚。在那激情的岁月里,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的心紧紧相连。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毫无怨言,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把湘潭大学建设好。1977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任命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李振军为学校复办以来的首任校长。1978年5月,省委决定成立中共湘潭大学委员会,任命原临时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为书记、校长,原临时党委副书记王为副书记。学校在1975开始招生的时候,开设了政治和化工机械两个专业。1976增加了中国文学和计算数学;1977恢复高考后,新增历史、哲学、数学、物理、环境工程、锻造工艺与设备6个专业;1978新增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取消原政治专业。招生专业达到11,在校人数从1975的223人增加到1978的900多人。65438-0978,首批研究生招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基础数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和世界文学。1976-1978学校完成国家、省、市、工矿企业等项目13项,取得科研成果21项,其中重大成果11项;撰写学术论文或科研报告41篇,其中24篇在省级以上专业会议或学术会议上宣读,21篇在《数学学报》、《数学进展》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科完成科研成果38项,论文29篇,专著3部,教材和调查报告6份。经过几年的努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教学初见成效,科研迈上新台阶,新的综合性学院迅速崛起。1978年2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这所学校进入第一批88所全国重点高校,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一起被列入16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