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雯大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简介
朱雯大师讲述
1975年2月由中国学生联合会主办,响应罗省。
中国文化周在加州州立大学举行。
一、佛教创始人及其思想
第二,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
第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佛教对中国习俗的影响。
今天的聚会不是宗教布道,而是学术研究。因为你们校友会正在为中国文化周做准备,所以我受邀参加了你们的研讨会,所以我特意提出了“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个问题,分几点与大家探讨。
一、佛教创始人及其思想
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由一位伟大的圣人——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他不是佛教幻想中的假想人物,也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空灵幽灵。
释迦牟尼,出生于2500多年前的印度卡匹罗威王国,被命名为数独国王宫。他不满于当时印度社会阶级制度的严酷,同时也试图拯救当时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悲惨民众,毅然放弃了自己即将继承的王位,出家为僧,以寻求人生的真理作为建立自由平等社会的基石。
五年后,太子出宫,四处寻师访道,却始终没有找到曾经懂得人生真谛的人。因此,他希望用自己的智慧从苦行中寻找证据,于是进入加耶山附近的苦行林,废寝忘食,投身苦行。没想到在斯里兰卡呆了六年,身材瘦得认不出来,一无所获。这才知道苦行是没有用的。我只好放弃苦行,去尼莲禅河洗去身上的污垢,接受牧羊女贡献的饮食,恢复体力。然后我去菩提树结婚,停止妄想,真诚,研究真理,寻找生命的意义,观察宇宙。
梵文释迦牟尼翻译能仁,牟尼翻译寂静,能仁代表慈悲,寂静代表智慧。所以释迦牟尼佛是集智慧和慈悲于一身的圣人。因为佛陀发展了人性的真智,他知道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言论、信仰、经济和行动的自由;而是绝对的心理和生理自由。真正的平等不仅仅是种族、法律、经济上的平等对待,更是理性的平等。因为佛陀激发了人性最初的慈悲,为了让每一个众生真正的自由平等,他以“谁代替我下地狱”的精神入世,拯救世界。一方面帮助一切众生打碎烦恼的枷锁,摆脱生死的枷锁,获得真理和生命的自由。另一方面,鼓励一切众生利己、利他、自觉地意识到他人,并同时培养快乐和智慧,以此来证明平等的理性。前者是小乘思想,后者是小乘精神。
小乘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求苦求乐及其对策的根本,使人认识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在维持伦理生活中戒恶行善,最终停止烦恼,拯救生死,超越轮回,最终实现人生的自由。
大乘佛教,除了要知道我的佛法是我一生痛苦的根源,要得到解脱我的佛法的方法之外,还需要发菩提心,发大悲愿,‘愿我与众生共成佛’。内,是惑证真理,融心物,悟理,活佛为;外有无尽众生,我愿无尽。我将永远以牺牲小我的精神教育众生,我的利益是深情的,即使是在地狱的尽头,我也永远不会成佛。
佛陀活了四十九年,讲了三百多只鸟。他谈到了小机器和大机器。前者要人们‘知艰难而止学道,慕修道’,止迷惑而证道理,然后以小归大,利己而感佛道;后者直指佛性平等,说‘三者无分别,平等平等,无争’。所以要广泛修行六度四射法,助人为乐,最后证菩提。
虽然有两个思路,但主旨是一个,所谓:‘方便之门多,归元之道无二。’但是佛教的思想,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可以应用到生活中,而且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是入世而不是厌世。正如梁启超所说:“信佛是智慧而不是迷信,……是善而不是排外,……是入世而不是厌学,……是平等而不是差异,……”
或者有人问:既然理是平等的,为什么佛与天有悬殊?是什么原因呢佛说,‘好!很好!地球上的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和德行,因为妄想和执着而无法证明。“所以可见妄想和执着是导致佛与佛悬殊的主要原因。
众生固有的理性,也就是佛性,和佛是一样的,但是因为众生的妄想和执着,所以思想不一样。因为思想不同,众生策动的行为不同,形成的因果报应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宇宙中不同的规律和人类苦乐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虽然,它的佛教本质并没有因此而变质,但到了最后,它就失去了“联人、通天下、塞天下、从古到今、与佛无关、与佛无关、与佛无关或变佛”的功能。如电灯,虽然其样式有长短方圆,颜色有红黄蓝白,光线有深浅不同,但其发光功率并不因灯的颜色不同而不同,不受光线亮度的影响,充满空间。同理,佛性平等。虽然众生有不同的妄想和业障,现象世界有美、丑、苦、乐的不同,但他们本体的佛性并没有因此而不同。所谓:缘分不变,缘分不变。再比如金器皿,都是金的。只要不被外界所诱惑,不被现象所迷惑,就能像佛陀一样,自然而然地发现生命的本体,实现平等的理性。这是佛陀教导的目的,也是我们学佛的目的。
第二,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
关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间,众说纷纭。根据一般的传说,并得到佛教学习者的认可,这是汉明帝派遣特使到西域求佛的说法。据史书记载,“永明七年,明帝夜里梦见一个金人,飞进皇宫。他问百官,太师傅仪答:‘西方有佛名,地下之梦无。隋炀帝派遣包括中郎将蔡澄和秦镜·王尊博士在内的18人前往西域寻求帮助。十年,成等于大岳之国。当沙门卡亚莫腾和朱发兰两人相遇时,佛像被白马送回洛阳,皇帝在里面建立了一座精舍居住,取名白马寺,这是沙门和寺院的开始。(见黄著《中国佛教史》第一章)相反,主讲人说:十年前中国人就知道佛教,梁启超也排斥的求法论,都属于敌视佛教的道士王符。他想证明佛教出得晚,但他为自己辩解,说佛教是老子弟子编的。
在我看来,与秦始皇、印度阿育王同时代的阿育王,不仅信仰佛教,而且致力于传播佛教。他派遣了256名老师在全世界传播佛教。然而,阿育王向中国派遣一名僧侣并非不可能。但不一定是当时的王廷或者暴政所见,所以经典中没有。而汉明帝派遣使节,邀请佛祖和外国高僧来华,是他的荣幸,复兴了他的翻译事业,宣传了一切。所以被世人重视,史家也记住了,传给了世人。其实佛教传入中国应该始于秦朝,盛行于汉代,隋唐时期更是愈演愈烈。玄奘易经从印度归来,大力引进印度文化,导致佛教鼎盛。
第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好。仅限于宗教,但在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并有重大影响。我们将在以后讨论它: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朝,兴盛于战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使中国的哲学思想极为繁荣。汉朝只有孔子老了,后来因为汉武帝拒百家而把儒家奉为雕像。于是道教日渐衰落,到了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逐渐复兴,冲突产生,因冲突而被排斥。后来讲老庄的,更多的是从佛经中取义,讲佛学的,学者也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历代帝王和著名的儒家都转而信奉佛教,导致了当时佛教的捍卫者。但由于佛教思想的超越性和翻译文学的优美性,当时的一流儒学都学习佛教,唐代一般思想家都以佛教为调和甚至主导儒道的基础。
唐末宋初,只有禅宗兴盛,操纵着当时的思想界。因为禅宗主张不应有文字,不应有外教,它旨在研究人生的根本原理,使人能自行研究,只有发明——看清自然,才能讨论学习。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较大的有溪、程等人。比如周明门让人研究‘孔子和颜回享受了什么?程还命令弟子观察'喜怒哀乐之前的天气',主张读半天经,静坐半天,都是佛教禅宗所研究的'你从哪里来,死在哪里?或者‘在我父母生下我之前,我到底是怎样的人?你的想法。
至于宋代的陆象山,他接着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明成祖王阳明也是采用禅宗的方法作为他倡导‘良知’的基础。总之,周澄的理学和陆象山、王阳明的理学都受到禅宗的影响。可以说他们建立了一套以佛教为基础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理学。任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人一定都有同感。
(二)对文坛的影响
佛经翻译的核心时代是汉末至盛唐。佛教大藏经中,56000卷经典都是此时的产物。宋元以后,虽偶有翻译,但无足轻重。
中国从南北朝到闲散的唐朝,大师很多,翻译的人不下数百人。其中,蒂罗什和玄奘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最大。罗氏是旧译时代的大师,玄奘是新译时代的英雄。凌译卷虽富《洛史》,但译卷范围比玄奘广,两者齐名,势均力敌。旧译本多为直译,所以罗氏的译本富有西域自然语言趣味,不仅为中国思想界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于《泰晤士报》,则转向了意译。其生动有趣的文笔、新颖的格式、创新的文字、精巧的结构使中国文学变质。这里有三点:
(1)扩展了普通话内容。
中国自汉代以来,文人只重古,不敢有所创造。虽然他们有了新的思想,但他们也使用了古代的文字,这使得所有的学术研究都变得索然无味。早期的佛经翻译,除了固有名词的音译,相似者还攻古,后期研究深入,感觉旧词新义难配。如果还在用旧词,就会失真或者用词不尽如人意,于是就致力于新词的创造,无形中促进了普通话内容的扩大。虽然现在的佛教词典没能搜到佛经中所有的新名词,但能看到已经足够惊艳了。
至于日本佛教大辞典,收集的三万五千多种语言,都是汉晋隋唐时期翻译家创造的新词。这些新词如何加入中国语言系统,成为新的组成部分和普通话的内容?
(2)语法和文体的变化
只要看过佛经,就会发现它们的风格和一般的书不一样。最值得注意的是,佛经中没有使用“之”、“乎”、“者”、“也”、“意”、“言”、“在”等词语,佛经中有很多倒语法,但也有很多形容词、同格的词语。尤其是一篇文章,散文和诗歌交织在一起,不管是不是诗体。唐朝以后,中国的文风几乎流畅如画像,洗去了六朝的尘埃,又受到佛经翻译的影响。
总之,佛经文章结构新颖美观,洋腔洋调,让人赞不绝口,有一种和谐清新之感。可以说是当时一种革命的白话文新文体。这种新风格的创造使罗氏及其追随者做出了巨大贡献。唐代佛经翻译虽然兴盛,但若论文学,翻译家也不会比罗施多。
(3)文学趣味的发展
中国现代的纯文学,如小说、歌曲,乃至文学创作,都与佛经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佛教,自拉什以来,曾数次被大乘学派垄断,但大乘在佛教消亡后兴盛起来。首先,他的倡导者要推Aśvaghoṣa,要看《拉什Aśvaghoṣa菩萨传》,知道他其实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的作品和普及佛教的事业都是基于他所学。所以,他的《颂佛行》一书,可以说是:一首三万多字的长歌;译文虽不强调音韵,但类似乐府古群,如孔雀东南飞。他的大乘庄严论简直就是“儒林外史”式的小说。其素材虽取自四阿汉,但以其绝妙的文笔点缀,令读者着迷。
在Aśvaghoṣa之后,大部分大乘经典都进行了极其精妙的教导,比如华严、涅槃、般若等文学经典,然后用绝妙的民族语言翻译和诵读。即使不信佛,也对它的文字和表达很痴迷。所以中国文人都喜欢读佛经,以助文章之美,连想象力都是意想不到的。比如中国的文学名著,比如《水小传》、《红楼梦》,都是受华严、涅槃的影响,也就是宋元明以后的杂剧、竹本、弹词等长歌也间接吸收了“赞佛自行”的笔法。唐代寒山拾得的诗歌,以、苏东坡的《素问新诗》为最早,宋等人的语录都是摹仿禅宗的。此外,还有桂的《鲁元》、《西游记》等。,更是文学作品。
(三)对艺术界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可以用四点来解释:
(1)建筑宏伟
中国古代建筑,虽然不如西方建筑实用,但却力求精致,比如前后房屋的陈列和布局,左右绝妙的装饰,都不是西方建筑能比的。特别是一般佛教寺庙的建筑,结构精巧,气势恢宏,风格庄严,都是模仿原始印度佛教的状态。至于遍布中国大陆的佛塔,它们更能代表佛教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人一种神圣而崇高的感觉。
(2)写实雕刻
虽然中国古代就有雕塑,但雕像和铸件是从佛教传入开始的。唐代著名工人的雕像和用木头或石头雕刻的佛像真是划时代的艺术创造。比如洛阳龙门和大同云冈的石佛,敦煌石窟的佛像和壁画,不仅造型逼真,人物也栩栩如生,在中国艺术界真是无价之宝。
(3)萧淼的肖像
由于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中国的国画获得了很大的启蒙,因为当时的名家画佛像,力求逼真,把佛经中的故事人物画在墙上,以作庄严的点缀。如焖亮壁画、云冈石佛,都是家喻户晓的,为中国的艺术大放异彩,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中国大陆的佛寺艺术创作,也只是从书籍和图片中窥见了一点,虽然我们也很向往。
(4)白凡很感人。
中国的古乐很好,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加入了新的曲调,使旧的曲调更进了一步,有了特殊的发展,如'鱼山白凡'、'寺钟',都是照搬佛经中优秀的梵音。至于佛寺中的中档编钟鼓点,众僧与礼乐同居,使人闻之,俗念尽消。中国的诗人喜欢闻佛教寺庙的晨钟和鼓声,他们唱着美妙的诗歌和歌曲。即使在现代乐府中,他们也经常在佛颂中取韵,可见佛乐感人。
第四,佛教对中国习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学思想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不参与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改善人生观,扩大孝道。
(一)人生观的提高
中国古代人死如灯灭,孔子也说‘不知生,焉知死’。佛教传入中国,人们才知道自己有活下去的理由,有死下去的理由,有给自己还几条命的权利。俗话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而不幸往往是人的思想造成的。所以说‘善念上天堂,恶念下地狱’。因为佛教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行动、言语、想法都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惯性,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能够导致未来的结果,也就是主宰生命、主宰宇宙的因缘。
因为人的因缘有善有恶,所以因缘也有善有丑有苦。佛曰:‘不忘已行,业障遇之,必有报应。’而他说,‘如果你想知道前世的因缘,今生的受者就是;如果你想知道来世,这一生的作者是。既然人生所有的机遇都是自己造成的,为什么要为环境的艰苦而哀叹,或者为机遇的美好而自豪呢?但若能把握当下,体悟过去而不谏,知来者可追,悔悟而向善,自然能克服艰辛,创造幸福。所以,佛教的“三代因果轮回”说,实际上具有警戒和鼓励的作用,使人在因果规律下忏悔、积福,保护身体健康,逝者追荐超度,帮助精神。连国家皇权都贵,每次把国家的不幸归罪于自己,都当成内讧,然后反思自己:抗击疫情。由此可见,佛教因果律深入人心,不仅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还能治病于未发,补充政教之不足。
(二)孝道的扩展
中国的古人,活在世上,甚至管理家庭、国家、世界,都是以孝为本。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孝道的内容得到了扩展和丰富。因为儒家讲孝道,无非就是‘生之以礼,死之以礼,祭之以礼’。或者除了侍奉左右,冬暖夏凉,晨光昏眩,还要继承老祖宗的遗志,完成老祖宗的事业。比如孔子说,‘孝者善随他人之志,善随他人之事者亦善。’
佛教在表达孝道的时候,不仅仅是服务和供养,更是传承其志,发展其业。更重要的是,使其停止恶行,做好事,从而从死亡中拯救生命,从苦难中获得快感。所以,古德说:‘没有孝心的人,不足以为人;孝顺不能生老病死,所以光孝顺是不够的。“他又说:‘生而养而葬,孝也;生陆毅,死刘放,尽孝;生其真信,死其灵,人尽孝。"
佛说梵文经上说,‘凡男为我父,凡女为我母,我从其生而死。‘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要知道,佛教的孝道,含义很深,范围很广,不仅是第三次孝敬父母,让父母信以为真,停止恶行善举,最终解脱生死,从苦难中得到快乐;即使是对六道众生,也要孝敬。但是,基于“尊重他人,人人都会永远尊重”的原则,佛教孝道的弘扬确实可以让社会充满孝心和善意,人民的善良和未来的幸福也是可以指望的。所以我说:佛教的孝道不仅放大和丰富了中国孝道的内容,而且抑制了庸俗,有助于道德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知道,佛教是历史上一场文化思想革命的产物,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如果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那么佛教应该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如果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不可否认的是,佛教的传入使中国的本位文化首先变质,成为本位文化之一。所以,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研究佛教;复兴中华文化,首先要复兴佛教,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佛教。
在近代,许多对中国文化着迷的外国学者主要关注佛教。基于此,我认为:作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生,我们有必要学习佛教,不管我们是否信佛。否则,不要说我们承担不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就是一旦接触到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我们对佛教也是一知半解,使中国文化变质,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你尴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