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谙用兵之道的李鸿章冒着很大的风险提拔了半路出家的丁·。你有什么考虑?
北洋水师成立后,李鸿章花了不少心思寻找合适的统帅。照说,邓世昌、刘、林太曾等人都受过训练。经过十几年的系统学习和专业实践,他们在当时已经是世界级的船长了。李鸿章可以选择其中一人担任海军提督。但李鸿章放走了他们,他却用了一个半路改行的丁。
丁比李鸿章小13岁,安徽庐江人。早年在淮军大将刘铭传麾下,镇压太平军,任长江水师将军。后来北上剿波折,英勇作战,屡立战功,升任记名知府。
从丁的履历来看,他的确打过不少仗,但步兵作战毕竟与海军无关,不可能打得过刘这种训练有素的海归。一向知兵的李鸿章,不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为什么还是我行我素呢?
真正的答案在1881上李鸿章的奏折,其中提到了四个关键词?忠诚而单纯。其实这四个字可以理解为?勇敢?另外?听话?。勇气当然很重要,至少以后不会投降,不会连累自己,会给自己脸上带来耻辱。相比之下,服从更重要。
丁不仅是李鸿章的故乡,也是多年的老部下。现在他有恩典遇到他,他又老实,自然会对他感恩戴德,忠心耿耿。让他做北洋水师提督,可以保证北洋舰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相比之下,刘的归国人员主要来自福建,他们并不是淮军的直系。虽然他们的专业知识很优秀,但是他们的政治不一定很优秀。官场上政治过硬比专业过硬重要得多。让这些人听自己的意见,死心塌地。李鸿章心里没底,不想冒这个险。毕竟北洋水师是他手里最重要的筹码,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德是不二法门,忠是李鸿章的用人原则。李鸿章的这些想法虽然没有摆到台面上,但却是他选择丁的真正原因。但是,李鸿章这样做也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丁上任,他将挣扎着不负众望,李鸿章心里也会打鼓。
事实证明,李鸿章的眼光是毒辣的。后来丁在绝境中的表现完全对得起?忠诚而单纯?四个字评价。丁不是北洋水师提督的最佳人选,但也不能说他无能。从以后的表现来看,应该能达到及格水平。
李鸿章深知丁要成功转型并不容易。为了顺利指挥北洋水师,他想了许多办法促进丁的成长,使他尽可能接近一个舰队司令的级别。1881年,丁受李鸿章之命,率团赴英接回“朝勇”号和“扬威”号两艘冲击巡洋舰。
接船团规模庞大,有200多名官兵。一支从未有过开巡洋舰经验的海军,第一次漂洋过海,穿越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万里。任务是巨大而艰巨的。丁知道李的用意是深远的,所以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表现,不辜负正厅的厚望,以回报他的好意。
这一次,李鸿章对外宣称,他派丁去存钱。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北洋军人尤其是丁的阅历,提高自己的威望。
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航行,超勇和杨威顺利回国,沿途各国鸣枪祝贺。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海军。李鸿章对丁的表现非常满意,不久就正式上朝,请求任命丁掌管北洋水师。两年后,授天津镇连长、北洋水师提督,成为淮军部高级将领。